注释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淮军大将,李鸿章嫡系亲信将领。忠义刚直,勇猛坚韧,大义凛然。自幼参加淮军,久历战事,为大清国戎马40余年,参与了晚清几乎全部对内、对外战争,如剿捻军、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因作战勇猛,沉稳英勇,战果颇多,1899年后历任直隶提督、武卫前军统领(故事里笔误,写成左军了。),受武卫军总统大臣、首席军机大臣荣禄节制,庚子之变初期,因朝廷对义和拳政策剿抚不定,义和拳在直隶等地大肆破坏铁路、邮政,杀人放火,聂士成将军派兵镇压,因此与义和拳及朝廷内支持义和拳的端王、刚毅、徐桐结仇。
端王一系不仅利用机会在慈禧太后面前污蔑造谣聂士成及武卫前军,还利用处于中枢军机处的位置,降旨痛斥聂士成,荣禄不敢维护,造成八国联军登陆后,武卫前军在前线抗敌,义和拳在后偷袭杀戮武卫前军将士多人。
后1900年七月,聂士成率装备精良的武卫前军反击八国联军,取得廊坊大捷,却被端王等人将功劳冒充转移到天津义和拳身上,出现误会,武卫前军又与义和拳素来不和,
义和拳受朝廷重用后,恼羞成怒,依仗后台,派人将聂士成将军老母、夫人、儿女、家
人共37口全部抓捕,在天津闹市砍头杀死,激怒武卫前军将士,在抢夺家人尸体时,混
乱中,聂士成将军被冒充官军的义和拳开枪打伤。
此时朝廷又下严厉旨意训斥其作战不力、与义和拳为敌,悲愤交加无可奈何的聂士成将军披上黄马褂,带领卫队在天津城西八里台冲击八国联军,不幸中炮牺牲,以身殉国,以死明志!
天津地区义和拳得知将军殉国,大为高兴,当日举行盛大庆祝仪式,并要将聂士成尸体乱刃分尸、以泄其愤,后被德军赶走,因1899年编练武卫军时,仿照德式训练、装备,德国军官认知聂士成将军,用红毯将将� 尸体包裹,送还武卫前军。此时,朝廷中端王、刚毅及徐桐对将军大加申斥,下旨痛斥并以“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追夺生前一切勋典荣誉………………”名义,不仅没有给予死后荣誉,反而大加责辱。
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造成清军前线将士士气大衰,人心动乱,武卫前军全军溃散。八国联军击溃义和拳,全线出击,逼近京师。
1902年,在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聂士成原老同事周馥、袁世凯的极力奏请下,朝廷颁布圣旨,追赠聂士成太子少保,追复一切官爵,谥号忠节,生平战功事迹及死事本末,宣付国史馆立传,在天津、合肥等地建立专祠祭祀。
据八国联军随军记者记载,“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又称聂军“所带军械均系极佳之毛瑟快枪,并有极好炮队,该兵士即将新式各炮安置于天津城内炮台上……租界房屋无一处不被击毁者……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1905年,清廷下旨在天津八里台为将军树立花岗岩纪念碑,纪念这位抗敌英雄,1949年建国后被炸毁夷为平地。1984年复建,2000年在原地树立铜像以示缅怀。镌诗为赞: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所以,很多历史跟我们在教科书和电视剧上看到的并不一样。不赘言,故事继续。
大兵说完回正院给李大人收拾东西,杨爷一个人傻了。这会儿,他也不想要什么车马银子,他又恨又痛,恨得是怎么好么怏怏的,怎么八国洋鬼子全冲大清国来了,朝廷平时养的这些兵马、还有刀枪不入的义和拳都是干什么吃的!痛得是,赫赫扬扬天子脚下,600年京师帝都,就四敞大开叫洋鬼子占了?!
一股热血豪情激得他心里直突突,转念一想,自己是个大耳朵老百姓,朝廷都没法子,咱能干啥呢?只得收拾了收拾,出了贤良寺,想出外城去三河县。
街面上早得了信的老百姓都嚷嚷动了,说是文武双全的李大人要领着大军出征,跟洋鬼子玩命儿,贤良寺四周来看热闹的人群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明摆着,京城里攻打东交民巷、西什库教堂多日不下,洋人又登陆打了过来,老少爷们心乱如麻,好容易听说有个大人能带兵出征,还不来凑热闹瞻仰其风采?
四周围得水泄不通,杨爷左拐右拐也出不去,眼看天色已晚,又心急,只能等着李大人乘坐了八人大轿,领了护卫兵丁,在义和拳、虎神营头领陪伴下,直奔德胜门。他只好耐着性子随着大溜一起去看。
德胜门是京城外七门之一,自圣祖康熙爷钦定的规矩:凡朝廷出兵平乱、征剿、作战,满洲大将先祭拜堂子,再自太和门、天安门外朝拜皇帝,由皇帝亲授大将军金印、尚方宝剑,由打长安街转道北城,文武百官王公亲贵骑马相送至德胜门外,礼部高搭席棚,由御前大臣代皇帝亲赐酒。譬如雍正爷的亲弟弟,十四爷钦命抚远大将军胤禵,就是用得这套礼法。以后,出兵走德胜门,就成了历代的规矩,也取个“得胜归来”的吉祥祝祷之意。
那么回城呢?自然走安定门,取个“大战归来天下安定”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