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青铜,分为传世和出土两种,出土的又分干坑、湿坑和水坑三种,里头门道极多,自北宋以来,因徽宗天子好古成风,世间便有后仿伪造之技艺,而古董这行,正格儿来说,也是自北宋中后期才正式出现的。元明清历代皆有制造,大清国大内造办处,还专门有个铜作,乾隆爷跟徽宗皇帝一样,好古成风,也仿造了一大批,现而今琉璃厂马大爷的师兄弟,就是此中高手。
王文敏里印象里听师父说过,单说出土的传国重器,就有不少,前清的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虢季子白盘皆是重宝,至今除了散氏盘听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其余重器,或是被名家大师秘藏于家,或是在宫中大内秘不示人,或是被当年者变卖无影无踪。连这些物件的拓片,也只有潘学士、香中堂、荣中堂、翁中堂、端中堂家里才有,行里人别说收藏,就是见都没见过。
不过跟行里规矩不大一样,青铜器乃国之重器,前清那当儿,有些个物件即便收了,也不敢拿出来卖,只跟富商大贾或王公亲贵暗中说妥了,再秘密送到人家家里,钱货两清,这也是行里不大敢收出土货的原因之一——自然喽,出土货,无论干坑、湿坑还是水坑,大都是盗墓而来,犯王法的事儿,谁敢公然买卖?
当年青铜出土货,大都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这些地方是数代古都名城,自古以来帝王贵胄、王公大臣的坟墓数不胜数,古人又盛行“厚葬”“事死如事生”,还有数千年传统礼制规范着,所以一旦死了,那金银财宝之外,就数青铜是顶时兴的陪葬品。
可越是这种地方,历朝历代赶上天灾人祸、战火纷飞,越是容易让那些没吃没喝活不下去的百姓们铤而走险,盗掘陵寝坟墓,因而,市面上流传的青铜器,大都是传世品,俗称“熟坑”货。绝大多数出土的重器,早就被官府盯上,或是巧取豪夺、或是官法收购,贡入王府大内了,这类物件,俗称“生坑”。
早年间的老规矩,熟坑可以买卖,生坑,也就是出土的,那就得藏着掖着买卖喽。
可但凡出土货,大多是单个、单件的,一堂一堂出土的,那是凤毛麟角极少听闻!何谓一堂呢?老话的意思,就是成套、成组,古人有传统礼制约束着,单说青铜鼎,《周礼》就规定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制度,加上生前用的鼎、罍、彝、壶、尊、爵、觚、觥、卣、盉、斝、簋、鬲、编钟、熏、瓿、豆等等物件,琳琅满目品类繁多,入土前都是成套成组的,什么爵位能用几个,都有制度,绝不可乱用。
只是后来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一些个小诸侯也仗着有钱有势,过起了天子瘾,大肆僭越礼制,陪葬青铜堆得满坑满谷,比周天子不差,才引起了孔老夫子的感叹和失望,亲自删定六经,痛斥“乱臣贼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这是从文化上来说,可王公诸侯这么着乱来,却引起后世盗墓贼的大爱,自战国开始,延续至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只要赶上改朝换代或是天灾人祸,饿极了的老百姓都会拿这些陪葬丰厚的陵寝坟墓当“饭辙”,也不管什么律法森严,刨出来大家换钱买饭吃。平日里,那些坟蝎子们也及其喜爱这些陵墓,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大多数陕西、山西、河南的历代陵寝被盗掘一空颇多,有些还经历了几十上百次的“扫仓”,早已成了虫穴鼠窝,连主人的尸骨都因此被毁坏一空,闹得死后尸骨无存,也是当初威严赫赫的王公诸侯绝然没料到的大笑话。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国之重器之一.
铭文
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此盘出土后,嘉庆年间贡入大内,因嘉庆皇帝不太喜欢青铜古玩,便放置于养心殿暖阁博古格中,后转存于圆明园勤政亲贤殿保存,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古玩行传说,散氏盘被英法侵略者盗走或者遗失不存,其实,这件真品一直存在大内养心殿,并未丢失,溥仪出宫后,民国政府点查文物,才发现。
圆明园勤政亲贤殿复原图
至于民国古玩行传说圆明园丢失的那件散氏盘,因没有资料,不知道是后代仿制品还是真品的另外一只,只好存疑。这只散氏盘,最珍贵之处在于其铭文。国府迁台时,作为重宝被带往台湾。至今完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铭文
至于青铜器的熟坑、生坑之分别和干坑、湿坑和水坑的不同,我会找机会在公众号里专门解释一下,因和本故事关系不大,就不展开说了,朋友们喜欢的可以届时欣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