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众人落座吃酒,三虎因为身份原因,不大说话,只憨厚笑笑,还好一路上跟黄汉恒聊得不错,又是孙公子的面子,就把身份秘密隐藏起来。

黄汉昌高兴之余,多吃了几杯酒,就聊起了当铺的来历。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外族各国上自皇室贵胄,下到文武百官,无论是皇上、太后还是官僚、家属,甚或下层的士农工商百姓们,都尊崇佛教,加上一些和尚们大肆宣扬什么福报、果报,今生舍得财富,死后能上西天。于是乎皇室王公和大富豪们都向当时的寺庙捐献了巨万的金银财宝和良田美宅。

这种习惯,南朝也有,那位梁武帝不是还几次舍身同泰寺,让大内和大臣们凑钱把他赎出来嘛。因而,当时那些和尚庙端的是权比王侯、富甲天下。整天吃的肥头大耳、穿着绫罗绸缎、守着无数金银财宝,还控制着数万良田。

后来,财富积累的太多,和尚里也有聪明人,发现可以做些发财的生意,更好的经营寺庙,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行业,叫质库。

当时在北朝的长安、洛阳、太原和南朝的建康等地,这种发财的生意,普一出现,就像雨后春笋似得,通过佛教经济的交流纷纷出现。

怎么运行呢?

有钱的大寺庙,在山门外或者寺庙近处,开个铺户就能营业,有些个需要紧急资金的王公贵胄、文武官员、富商大贾或者民间人士,就得拿些自己家里祖传的值钱的东西,前来质库抵押,签署一份抵押文书,注明抵押的金额、利息和还款的日期,一式两份,拿了钱就可以走喽。

如果日后有钱,便可以拿钱来赎回自己的东西,如果没钱,不好意思,过期不候,这东西,就归了质库所有。

当时和尚们因为富甲天下,庙里的金银钱帛堆积如山,有坚实的钱币保障,又有皇室支持,因此生意一出现便非常红火。

而当年那些世袭的贵族、没落的王孙公子还有急需钱财做生意的商人们,虽说有地位的有地位,有身份的有身份,可毕竟没有和尚们那么有钱,急需用钱的时候,只能拿出家传的金银器皿、青铜礼器、古玩玉器、书画法帖和绫罗绸缎、首饰绣品去质库里换钱花。

为了维持自己奢华糜烂的生活,贵胄王公们当然喜欢这种行业,而有些揭不开锅的小官,也得靠着质库买米生活。

到了日期,能赎回的赎回,没钱赎回,只能便宜了那些大寺庙的和尚。

因为抵押物件换来的钱,只是原价的几十分之一。

就此,也就诞生了流传2000多年的一个新行业。

不过呢,寺庙里的和尚虽然见多识广,毕竟对金银器皿、青铜礼器和古玩书画所知不多,而当时便有造假的行业,为了避免损失,早期的鉴赏业,也从文人那里,转移过来,成了经营手段之一,聪明的和尚们,专门雇佣了一些聪明伶俐、眼力好的小伙计,专门负责鉴定抵押的东西,这就开创了另一个行业——鉴赏业的出现。

因而典当行业跟古玩行,本来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孪生兄弟。

隋唐以来,明君在位盛世繁华,随着经济发展,后来越来越多想赚钱的人,都开起质库,大把赚钱,富商大贾、官府、军队、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这种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业务,同时还从事信用放款。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北宋年间,天下风从,中原各地自京都、各路、府、军州县,全都出现了星罗棋布的质库——当铺,此时的当铺,也不再是寺庙的专属,只要有钱,什么人都能开。

而老百姓,家里有个急用钱的时候,也开始往当铺里送些家用物件,先换钱救救急再说,这时候的当铺,成了百姓们日常生活里,跟油盐酱醋茶一样不可或缺的行当。

南宋以来,当铺这种行业,又有了细化的分类,分为典、当、质、押四种类型。基本是按照东家的资本多寡、利率多少、期限长短来划分,典自然是最高级、规模最大、当次之,质押更次之。

简单来说,典当铺的规模和资本,在明清时期,最少在5万两白银以上,而且,人家基本不做小门小户的生意,来的客人,不是勋贵就是大商人,抵押的也是大规模的地产和贵重的宝物,随便一单生意,就是数千两银子。

一般的当铺,是跟平民百姓做生意,资本额度从几百两银子到数千两都用。士人家里有个急事,拿些摆设、瓷器、玉器或者小件的首饰头面和绸缎衣服来抵押个几十两、十几两银子,先应个急。

质押规模更小,老百姓称之为“鸡毛小铺”,这里跟老北京说的”鸡毛店“不一样,这种小质押铺子,还有个名称,叫”小押店“。

质押也不用开店,平头百姓,家里富裕一点,在家里也可以营业,连铺面、伙计和柜台都没有。

比如说四邻八舍、街坊邻居有个急需,几贯钱或几两银子,拿点家里不值钱的家常日用品,或是衣帽鞋袜、或是书籍首饰、或是瓷壶瓷碗,或是餐具帽筒,都能拿来先换几个钱用,也得签署文书,不过这种文书很简单,就是个字条罢了,比不得大典当和大当铺那么规范。

此类质押,营业的是普通百姓,来的人也是街坊邻居,规模不大,生意连连,和气生财,利润很小,也能帮助小门小户解决不少家长里短的事情,也算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一种方式。

据明代史料记载,连明武宗正德皇帝和明神宗万历皇帝,都派内宫宦官经营大量的皇室产业,其中就有不少典当和当铺,更别说朝中那些文武大臣如严嵩、严世蕃和徐阶等人喽。

这种皇室、官、商经营的当铺行业发扬光大,传承不朽,那得说,到了大清年间。

自打摄政王多尔衮恭奉顺治爷和孝庄皇太后两宫由奉天大驾入关,大清国定鼎燕京,朝廷除了接收了原明代皇室、官僚们大批产业,还没收了不少皇当和官当,用来自己经营,贴补宫廷皇室收入。

康雍乾三朝,号称盛世,宫廷开支浩繁,民间的典当行业更为繁盛,而几位万岁爷更加看重典当业,因为宫廷收入有限,设立的皇庄不那么赚钱,商人经营的专卖业、盐业和典当业,就成了宫廷大宗收入的重中之重。

为此,乾隆爷不仅在分封诸子时,御赐财产、田亩,还随手赏几个当铺给亲王、公主,就成了惯例。

好大喜功的乾隆爷,还把各种赚钱的主意都想到了。大修圆明园和西山园林、内朝大臣的津贴和禁卫军侍卫们的加薪,都在当铺上打主意,设立了无数皇当,用以收取利息,维持皇室园林和亲信臣子的奢华生活。

到了后来,甚至连奉天陪都的官署和西山禁军的薪俸,都拿来开办当铺,让大臣们有个发财的机会。

这种赚钱的行业,清代前、中期以来,一直为徽商和晋商所包揽,康熙之后,甚至各省的督抚大员们都想出了新招数。

那时候没啥金融机构和官银号,朝廷的户部收入、各地的岁赋收入、厘金杂税、盐税等等收入,都能放到当铺里生息,得来的利息,给各官补贴衙门开支或衙役们的开支。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小说在线阅读_第1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齐州三爷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第1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