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东条首相又密令华北派遣军司令大将破案,限期1个月,后来改成3个月,又变成半年。在日本皇上面前,东条就黑不提白不提这事儿了,仿佛原来大张旗鼓宣传的献宝一事,根本没那么八宗事儿似得!

华北伪政府也闲不住,调动军警四处搜捕,还是没用,最后,老汉奸们想起了京城老顾问的孙德胜,求爷爷告奶奶,总算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帮着查找案情——本来嘛,人家孙老爷子可是能人!还许下诺言,等破了案,高官爵位随便挑!

孙德胜肚子里暗笑,假装不情不愿的,优哉游哉帮着查了半年多,求神拜佛闹得北平军政界乌烟瘴气,最后给了一句话———疑案!另请高明吧!

好家伙!连孙老爷子都没咒念,那这案子,十成没戏了!

就这么着,这桩悬案,就被记载在了华北伪政府的机密档案里,没了下文。

可小日本的皇上,正为绝对国防圈被美国空军不断击破,日本海军转进、转进、一直转进快到了菲律宾!

正在气头上的皇上,发现东条这个秃脑袋,真像日本帝国那位号称半个战略专家、被东条修理得冷板凳快坐穿了的大人物——石原莞尔说的那样:东条就是个能管十挺机关枪的上等兵!

昭和皇上的发小儿、内大臣、御前大臣木户侯爷,看东条失了圣宠,见风使舵的立即把那件献宝的往事密奏了,气的皇上万岁爷不依不饶————姥姥!你连朕都敢骗!你小子等着,没你的好!

转过年来,便示意木户侯爵,让东条赶紧递辞职书,官瘾非常大的东条首相,还不明所以的要求皇上信任,最后被皇上一顿训斥,当天一道旨意,便让他免官罢职,回家抱孩子去喽!

冬去春来,民国三十三年的春天来了……

孙德胜叫上了老内弟李有德,慢悠悠走在老北平的南城大街上,街面儿上,尘土飞扬,鬼子们为了打赢太平洋战争,停了粮食供应,弄了些草料树根掺上高粱米、豆饼渣子,美其名曰——混合面卖给北平的人民,老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了,可每天早晨看见孙老爷子,也就有了些许心气儿,觉得老北平,还是老北平。

李有德坐在马车上,抱着把胡琴昏昏欲睡,快一年了,他身子骨越来越差,但精神还好,孙德胜怕老弟弟就这么去了,每天早晨,二人约好了,在南城见面,一起去天坛根儿吊嗓子。

只是,他迈着四方步,李有德坐着马车,反正他累了,也能上去一起坐坐。

孙二爷还在火车站做扛大个儿的大把头,三爷和媳妇文氏,也操持着家务,只有柱子和张战走了后,每年偷偷来个一两封信,报个平安。

这就足够了。

来到天坛根儿,李有德由伙计搀扶着下了车,摆好了凳子,跟孙德胜一站一坐,倒上香片茶,呼吸几口老北平干爽空气。

“今儿来哪段?”李有德脸上的老年斑越来越多,可笑起来,依然是那位翩翩公子的模样。

孙德胜玩了玩大拇指上的扳指——今儿,咱哥们来一出《定军山》。看看四周无人,远处的人玩鸟的玩鸟、吊嗓子的吊嗓子。便压低了声音:老弟,告诉你,小日本子在东南亚大败,海军快玩完了!你瞅着,估摸着这两年,日本人就得玩完滚蛋喽!

李有德老迈衰败的身躯忽然震了震,挺直了,手里的胡琴儿也越拉越快:老哥哥,您擎好吧!

孙德胜酝酿了许久,伴着愈加嘹亮而高亢的琴声,掐着腰,提着气,张嘴就唱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高声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进退都要听令号

违令项上吃一刀!

三军与呀爷归营号!

(散板)

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要成功劳…………!

那声音穿透力极强,庄重洪雅的音符,传遍了驻扎在南城的每一座日本军营,有些懂戏的日本兵,不知不觉摇头晃脑的跟着锣鼓点儿摇晃,还挺自然………………

老黄忠一样的孙德胜,那高大伟岸的身躯,影影重重,像是飞起来一般,在天际中盘旋蔓延,一直笼罩了沿着燕山山脉绵延上万里的古长城、黑压压碧沉沉被老树丛枝覆盖的严实高大而灰暗的老北平的城墙,和那些锯齿样的城碟。

就那么完美的、和谐的融为一体,傲然巍峨而坚韧的矗立在华北平原上,一年年、一代代,从不屈服,也永不低头,即使千万年后,变成废墟,也要用高大坚固的身躯,诉说着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和胜利。

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其坚韧、其强大,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坚强弘毅的品格,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历经千年万载而光辉万丈、而永恒不朽!

……………………

后来的故事: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日本东京大本营御前会议上,昭和皇帝,签署了投降书。

历经了8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整整十四年的民族抗战,终于获得了全面胜利!

1945年10月10日,孙德胜和李有德,参加了以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为首的国军代表团在北平故宫太和殿举行的受降仪式。

柱子和张战,都参了军,活了下来。那一对古砚,则由张战一直秘密着。

1948年,李有德去世。

柱子回家待了很久,孙家大儿子,希望老爹和弟弟们跟着一起迁到台北,被孙德胜拒绝了。

只有老二一家,带着柱子和张战,去了香港,老大一家人去了台北,老三两口子还在老北平伺候孙老爷子。

直到50年代后期,孙德胜老爷子,90多岁无疾而终………………走完了他的一生。

而那对古砚,则一直在张家手中。

这则故事,自民国后期,就在琉璃厂古玩行的老先生们嘴里口耳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正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砚记,至此全文完结,但咱们孙老爷子的故事,并没有完全终结,在以后的故事里,我们可能还会看到他老人家的身影,那,则是关于另一件古董宝物的故事了。明天更一节后记,说说砚台的原委,再休息两天,咱们开始新的故事!

希望朋友们多具耐心,咱们的老故事会源源不断,精彩继续!

祝朋友们周末快乐。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小说在线阅读_第16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齐州三爷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第16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