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李大总管早就闻风而动,来了赵府,传了老佛爷的话,赵大福气的跳脚,曾太太却早有主意,送了李总管一盒子宝石,又拿出来3万银子,算是孝敬老佛爷修筑三海的一片孝心,果然有钱好办事,李总管回宫说民间都是误传,哪有那么大动静,赵大福这次倾家荡产才孝敬出3万银子给老佛爷修三海,足见他还是有孝心呢!

西太后听了,看着白花花三万银子抬进内务府,这才无话。

杨掌柜身子也好了,知道了此事,痛心疾首,又去赵府拜访,曾太太主意已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回家里的事闹得满城风雨,连老佛爷都张嘴要钱,还不定后头出什么事儿呢!

迅速跟赵大福商量了,接纳了杨掌柜,又赶着让赵小姐和小杨公子办了婚事。

婚事一完,赵大福请来杨掌柜:“老兄弟,我也老了,家里经过这事,也是心力交瘁,湖南老家你大嫂子,要我回乡养老,咱们哥们这2年,虽然有些磕磕绊绊,毕竟还是门挨着门住着,你又把小杨这好孩子给了我,算是入赘在我家,你认得杨秀才,也算死于我们家的事上,哎,别说别的了,这点东西你拿着,下个月我就回乡,咱们有缘再会!京都里我那点产业,就交给老兄照管着,每年算账便是。”

赵大福送了杨掌柜一匣子珠宝,又接连几天,会了会京都里的亲朋故友,小杨也随着请了杨掌柜一家吃饭。

随后,二太太、曾太太大点行礼物件、又预备了车马,赵大福找人卖了宅子,把京都几家买卖交给杨掌柜打理,也算日后还能维持着亲戚情分。

这一日天色正好,杨掌柜送赵大福全家出了朝阳门,直送到通州码头,老哥俩握手不舍,小杨给养父磕了几个响头,洒泪而别。

赵大福算是晚年得福了,一家人回到湖南老家,成了当地顶尖的大乡绅,后来庚子之变第二年,才无疾而终。

金寿、金宝长大以后,都有了科举功名,成了人才。小杨和赵小姐,生了三子一女,一直生活在乡间,抗战胜利后先后逝去。

后来,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京都,烧毁了大圆觉寺,这座寺庙,兴盛了才不到20年,又成了一堆瓦砾,只是道衍法师的法堂仅存,毁于日伪时期。

而道衍法师传下来的宝石佛珠,有的说被小杨公子秘藏在了道衍法师法堂之下,有的说,被小杨公子带到了湖南,一直流传在他们家人手里,还有的说被西太后强行索要,成了她念佛诵经时的御用珍宝…………。风风雨雨白云苍狗间,佛珠也就这么湮没无闻了,只留下这段悠远的故事,流传于世………………。

正是——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王孙旧府寻常地,却笑东风歌月归!

佛珠记至此全文完

后记:这个故事,是上世纪40年代流传在护国寺珠宝摊子的一段往事,据说源头早在民国初年就在西直门内大街一带流传,其本家确实是一位湖南将领,年代比较久远,人物细节不可细考了,跟那个时代一样,黄鹤杳然,但这件佛珠和几座寺庙,确有其事。

今天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以博朋友们一笑。

休息休息,咱们开始下一个故事,多谢长久以来朋友的关注和支持,楼主在此致谢!

第五个故事——古砚记

“砚者,石之至坚至美者也,有君子凛然刚方之节、坚韧不拔之志、刚毅坚卓之意、厚德载物之心。存于四角天地之内,卒可宝矣。

………………端州贡品唯砚石一品,自唐武德年间粗制成砚,进御尚方,天室爱之,遂以宝贵,世称群砚之首,百品之精也。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更具秀面多姿,呵气研墨,发墨不损笔毫之质也,其纹饰之美、雕镂之工,至我朝达于极矣。秦汉石砚之后,若汉之玉、瓦、陶之作,三国魏晋之铁、金、木、瓷、雕漆之作,唐之泥、玉、阿旁宫砖、建章宫瓦、铜雀台瓦之作,我朝之水晶、玛瑙、镂金各作之砚,甘居其下矣。

………………。世所宝者,又有洮河、歙砚、澄泥各类,与端州砚石汇称砚材,品出奇才,巩非金铁玉瓦之器也。又有青州红丝者,出乎其类,不在洮河、歙砚、澄泥、端州各砚之内,因适材不易,得之也难,非至贵者难以玩赏,又无专论,故其名不显………………”

《洞天集录——砚说》南宋 佚名

是为题记。

话说大清国自打同治四年,曾文正公率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文武豪杰,把长毛剿灭。李中堂左中堂,又继承尊师的业绩,亲自率军攻灭了捻子军,不几年,内寇大半多被削平,而朝廷里,以恭亲王六爷为首的中枢大臣,崇尚实务、开放国门,总算对破风漏雨的大清国多少做了些修修补补。

如此这般,大清国江河日下的国势,仿佛一下子回光返照般进入了老百姓说的——同光中兴。要说老百姓懂个啥,成天就知道干活吃饭不是?但朝廷历经数场大难,总算喘过来这口气,稳定下来喽。

而光绪爷登基以后,李中堂大举兴办洋务,国势慢慢有点起色,北洋水师也成了军,内里呢,自打光绪七年东宫母后皇太后慈安老佛爷驾崩,就剩了那位西太后慈禧老佛爷自己垂帘听政,独掌大权。

这几年,大清国国内不说是海清河晏万邦来朝,可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老百姓就图个安宁,有口饭吃嘛。 各地物件也低廉,吃的便宜,又赶上连续的丰年,有些小民百姓就忍不住山呼万岁了。

后来老佛爷看光绪爷年龄大了,要大婚、亲政,又赶上自己六十岁万寿大典,心里实在高兴,她老人家早年跟着咸丰爷,着实享受过万园之园——圆明园的富贵豪华,又加之想修复其地,让洋人们看看,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银财宝,烧了圆明园,再修一个!

因此,在六十万寿前,朝廷内外就忙起来喽,提前2年多,老佛爷就指定礼王爷、庆王爷为万寿庆典总管大臣,几位中堂大人和贝勒爷,为协办大臣,组成大典筹备处,要举国给老佛爷办好庆寿大典。

可话好说,钱从哪儿出呢?

虽说朝廷每年都能收入9000多万银子,比乾隆爷那当儿还多了好些,不过这时节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朝廷里的官儿们是狮子大开口,手长嘴大能贪能捞的官儿太多,朝廷要赈灾、又要发饷、又要修河还得筹备新军、海军,银子不少,早就花的海干河涝。

那也没关系,庆王爷多精明的一个人儿,暗地里通知南、北洋大臣和各地督抚、将军大员,都要全力报效庆寿大典,还从东北边防军费、铁路工程款、海军军费、外国洋债借款里,大肆搜刮、挪用和拼凑了1600多万银子,勾结内务府的奴才们,先期花了1000余万两,把英法联军烧毁的清漪园给重修一新,剩下的银子还得憋着劲儿要给老佛爷庆寿,自然有些不够用。

这些银子,看起来不少,不过在内务府老爷们看来,再多一倍还是不够挥霍的,于是,百般无奈的光绪爷,又令军机大臣们想办法,这些老学究琢磨了半天,还是卖官卖功名最合适,钱财两便嘛!

自己还能趁机暗中捞摸几吊银子花花,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不能明着说要卖官卖举人秀才,那样多丢人。于是,礼部、吏部立即发下单子,奉旨——以恭奉皇太后六旬万寿为理由,特别开恩科考试,各省举人、贡生、候补官儿,可以入京等候会试。

然后由军机处给各省发了廷寄文书,写明了价目表,按价格卖出一批国子监监生、贡生和候补官儿,这样,瞒天过海移花接木,再给老佛爷万寿填补点银子。

好家伙,消息一出来,全国的读书人都高兴坏了!

恩科考试,不同于正科,明清时代,正科考试三年才一次,春秋两季分别进行,有严格的出身、资历限制。

假比说,您今年80岁,还是个秀才,想考进士,俩字——没门儿!不仅如此,您就是见了20岁考中进士的青年,也得规规矩矩大礼参拜,口称晚生或小子。 正途出身,就得从秀才、举人、贡士、最后考到进士。没有一二十年的工夫,您就甭想喽。

那些家里是乐户、吹鼓手、船户、开Ji院的人家,即便是学习再好,也不准应试,这就是身份限制。

老话儿不是说得好——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有些穷经皓首的老学究,四五十年考下去,一辈子也没个功名,死了墓碑上,还得写上个“白丁”。

看看,正途出身得花多少精力工夫!

要不价人家那些老学究谈起八股取士的好处来,就摇头晃脑的说——这科举,乃是经国大典,第一要务,得流多少血汗才能拼出来!

拼出来干什么?自然是升官发财嘛。没听老话儿说——千里读书来做官,为的就是银子钱?!~没有升官发财,谁有闲工夫成天读那些四书五经老掉牙的玩意儿?

而恩科,则是多年难遇的一次机会。凡是遇到皇帝登基、万寿、国家大庆、大战胜利或者其他盛事,万岁爷一高兴,就下令不按时节,加恩举行一次科考盛典,为了安抚人心,还特意允许一些花钱纳捐的监生、贡生和候补官,一起参与,大家伙儿一起高兴高兴,有个当官儿的机会,这才显得天子圣明,普天同庆。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小说在线阅读_第1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齐州三爷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第1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