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应用超声波清洗古代纺织品文物,目前还未曾见诸报端。
相对于湿洗法而言,干洗指的是,采用无水的有机溶剂来清洗纺织品文物的一种方法。
由于纺织品文物上的很多污渍、斑痕并不溶于水,而且用水清洗纺织品文物也并不是特别安全,因此,文物修复师们有时候还是会采用干洗的方法,来清洗纺织品文物。
适用于干洗的污渍,主要有油、脂蜡、焦油、黏结剂、虫胶、油漆、橡胶、涂料等。
而被用作干洗剂的有机溶液,一般有酒精、丙酮、汽油、苯、石油溶剂、三氯乙烯、二氯乙烯等等。
当然,纺织品文物的清洗,除了湿洗法和干洗法之外,其实还有一种特殊清洗法。
这种特殊清洗法,主要是针对那种既不能湿洗,也不能干洗的,纤维又非常脆弱的纺织品文物。
比如,之前在历史博物馆里,黄云轩用微型手持真空吸尘器清除纺织品文物里的灰尘等杂质,其实就是一种特殊清洗法。
事实上,去除纺织品文物上的污染,虽然是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一种重要操作,但由于在纺织品文物的清洗工作中,许多操作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动了手,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本的状态,因此,文物修复师们在选择清洗方式和清洗材料时,都是慎之又慎,生怕一不小心就对纺织品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原本是为了保护纺织品文物,如果到最后反而伤害了它,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向南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的帮助下,观察清楚了这件蓝地缂丝龙纹吉服袍上的污染物基本上都是有机物污渍之后,心里面就已经有了底。
实际上,大部分的有机物是不溶于水的,再加上这件蓝地缂丝龙纹吉服袍本身就已经残破不堪。
因此,它并不能用湿洗法来清洗,只能选择用干洗的方式来清洗污渍。
随后,向南又用三维视频显微镜仔细观察了清楚了这件蓝地缂丝龙纹吉服袍的织物组织结构,这才带着这件吉服袍回到了修复室里。
他已经心中有数,准备开始第一次修复纺织品文物了。
事实上,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对原料进行鉴定、分析染料的成分以外,还需要用放大镜或者是双筒立体显微镜来确定纺织品文物的残损情况,比如说断线、尘埃、霉菌和结晶盐等等病害。
对这些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向南才回到修复室之后,准备开始正式修复吉服袍了。
将这件清代的蓝地缂丝龙纹吉服袍摊放在了工作台上,向南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洗工作。
在采用干洗法之前,他还需要用除尘工具对这件吉服袍表面或内部的松散污染物,比如灰尘等去除。
这一步就比较简单了,向南从修复室的柜子里取出手持真空吸尘器,插上电,打开开关之后,沿着这件吉服袍的经纬线的方向,仔细地将吉服袍里里外外清扫了好几遍,这才作罢。
紧接着,向南又开始配置起了干洗剂,准备对吉服袍进行干洗处理。
事实上,他采用的干洗剂,并非单一的有机溶剂,而是多种有机溶剂混合在一起的混合溶剂。
这主要针对的是纺织品文物上有多种污渍,以及一种溶剂不能清除的情况。
由于是第一次上手修复纺织品文物,向南每一步操作都做得很慢,很细致,等到他将这件吉服袍干洗完毕之后,已经到了下午下班的时间了。
不过,他此刻正沉浸在文物修复之中,对于下班这种事,向南脑子里面自然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依旧有条不紊地继续忙碌中。
干洗结束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则是纺织品文物的回潮处理。
这一步,之前黄云轩在修复那件紫地缂丝龙袍时,并没有使用。
实际上,这也是根据待修复纺织品文物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之前的那件紫地缂丝龙袍的纤维上面,还长了霉菌,由此可见,它本身是不缺水分的,自然用不着回潮处理。
而向南如今正在修复的这件蓝地缂丝龙纹吉服袍,纤维有些发脆,这表明它本身的水分不足,需要回潮处理来增加纤维的含水量,以达到增加纤维强度和韧性的作用。
事实上,回潮处理的作用不只是如此,它对于抚平纺织品文物的褶皱、展开折叠、剥离粘连、去除印痕,以及校正扭曲变形等操作,都有着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
回潮处理的基本方法,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密闭式的。
简易帐篷式回潮法,是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密闭式回潮法,它最主要的加湿手段,有容器水挥发法、饱和盐溶液法、硅胶法,以及超声波加湿法等多种方法。
另外一种是相对密闭式回潮法而言的,则是开放式回潮法。
开放式回潮法主要有房间环境控制法、冷膏状含水体法、蒸汽法、加湿器法,以及化学试剂法。
向南没打算连夜加班干活,事实上,晚上没有自然光线,也没办法给修复材料染色,他有一整晚的时间来给这件吉服袍回潮,时间足够了。
因此,他选择了最简单的,开放式回潮法中的加湿器法。
将干洗过的吉服袍平摊在工作台上,向南又从自己办公室里取来一个小型的加湿器,加满水,然后插上电,等到加湿器开始冒出白色的水汽之后,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在洗手池中洗干净了手,又将口罩、白色大褂脱下扔进一旁的竹篓里,这才打开修复室的门,走了出去。
此刻,窗外的天色已经渐暗,大部分的员工都已经离开了,向南转了一圈,发现整个公司里,只有康正勇还在古书画修复室里忙碌中。
向南悄悄打开门,凑过去看一眼,才发现原来他是在修复一本古书籍,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的《五台山记》清代手稿本。
顾炎武,南直隶昆山人,本名为绛,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因此改名为炎武。
他一生辗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开清代朴学风气,提出了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思想,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的《五台山记》被收于《亭林文集》卷五,是他的手稿本,弥足珍贵,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家送过来修复的。
向南饶有兴致地站在一旁,看着康正勇修复了一会儿。
康正勇在性格上,实际上比向南还要沉稳一些,而且还多了一些腼腆,和其他人打交道时,总是会有些放不开。
不过,一旦他站在古书画修复室里的长案之前,整个人的气质顿时就变得不一样了,不仅不腼腆了,而且还更自信了,在修复文物时,他出手沉稳又果断,很少会犯什么错误。
这其实也是向南最欣赏他的一点。
一个人有缺点不要紧,人无完人嘛,但一个人总要有一个让别人看重的优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