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康正勇扔在一边,向南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台前,准备开始修复古陶瓷。
上次从闫思远那里,一次性拿来了十五件古董文物,其中有十二件都是古陶瓷器物,只有三件是残损的古书画。
到现在,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大部分残损的古陶瓷器物都修复完了,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实际上,闫思远的这一批残损古董文物,总共也才一百来件,向南前前后后修复的,加上这十五件在内,都已经修复了四分之一的量了。
更何况,这一百来件残损古董文物,其实还有一部分并不是古陶瓷和古书画。
这么一算的话,闫思远那里,实际上也没多少残损的古陶瓷和古书画了。
想到这里,向南也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闫思远这个家的家里,也快没有“余粮”了啊。
第二天,康正勇还是坐在窗户边上,拿着调色盘,在小心翼翼地调制着颜料。
那幅高翔的《山水》立轴图,依旧贴在纸墙上,至今还没有全色。
康正勇也是憋了一股劲,想要努力做出至少“三面光”的效果来。
这对于他来说,也算得上是一道关卡了。
过了,也许他的修复水平从此就上了一个新台阶;没过,那他依旧还是在原地踏步。
眼看着文物修复工作室的装修,在一天一天地完善着,也许过不了多久,就要开业了。
如果到了那时候,他还是初级修复师的水平,那他在工作室里,也就只能做做烧水、扫地的活了,对老师向南想有多大的帮助,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康正勇心里也很急。
康正勇坐在那边调制颜料,向南也安静地坐在工作台前,手里把玩着一件有些残损古陶瓷器物。
这件古陶瓷器物,论市场价值,算不上太贵重,是一只清代雍正朝斗彩团凤纹高足杯。
在前些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只口径为8.9m的清代雍正年间的斗彩团凤纹高足杯,其最终的成交价为28.75万元。
这种价格的陶瓷器物,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艺术品市场里,确实算不得太贵重。
但向南脸上的表情依旧显得很郑重,对于文物,在他看来并无贵贱之分,都值得他珍而重之。
他要做的,并不是为文物标价,而是将文物修复,让那一段历史延续。
当然,如今还要再加上一点
他得修复得慢一点,要不然,他得“断供”了啊!
斗彩又称逗彩,它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
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的烧制相比较单一的釉下彩或者单一的釉上彩而言,是比较复杂的。
它需要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再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明代成化斗彩,以其秀雅精细而闻名于世,后世各朝官窑竞相追仿,以清代雍正年间的官窑仿品最为精妙,“于形似之外,更求神肖”。
雍正皇帝对仿成窑的重视,使得雍正斗彩器独步于清代,其中又以小件器风格最为俏丽典雅。
向南手上正在把玩的这件斗彩团凤纹高足杯,器形小巧可爱,比例匀称,在成化斗彩高足杯的基础上显有创新,器型新颖,纹样别致。
高足杯的外壁上,装饰有斗彩团凤纹,整器的纹饰描绘细致,釉彩莹润,可以称得上是雍正斗彩官仿官之佳作。
当然,向南在观察这件高足杯时,除了品鉴它的艺术之美外,还在思考如何将它完美修复。
这件高足杯,并没有裂成碎片,而是在口沿处缺了一大块,就如同被人咬了一口一般,整个器型完全被破坏了。
要将它配补完整,其实也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仿釉。
单一的高温釉下彩或单一的低温釉上彩,实际上并不难仿釉,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斗彩,就要复杂得多了。
尤其是,这件斗彩团凤纹高足杯,颜色靓丽,不仅有青花的天青色,还有柠檬黄、石榴红等多种颜色混杂,光是调制颜料,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先不管它,把前面几道工序慢慢做完再说。”
观察了片刻,向南还是决定先动手配补高足杯的残缺部位,至于仿釉,等到了那一步再说好了。
斗彩瓷器,向南修复得并不算多,如今碰到了一件,自然喜不自禁。
最重要的是,斗彩仿釉,很消耗时间的呀,这一件斗彩团凤纹高足杯,可以玩几天了。
心里这么想着,向南手里的动作也不慢,将高足杯细细地清洗了一遍,便开始准备配补残缺的部位。
由于这件高足杯,并没有残片,只是口沿处缺了一个大口子,因此拼对粘接这一步,就省略掉了。
在古陶瓷修复中,一般都采用石膏配补法和复合材料配补法。
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配补材料硬化时间短,在考古性修复和展览性修复中,使用较多。
而在商业修复中,往往采用硬度更高、契合性更好的陶补、瓷补,以及插接这三种方法。
陶补和瓷补,就是用陶土或瓷土做原料,按照器物的残缺部位制作出坯胎,再烧制成所需的陶片或瓷片,然后直接粘接到器物上。
插接,则是一种二合一的修复方法。
它是把两件或多件品种、纹饰相同的器物,各取其完整的部位,采用各种手法将它们拼成一件完整的器物。
制模套模,是陶补和瓷补的基本操作,在这一道工序上,向南是轻车熟路,很快就用瓷土制作出了和高足杯缺口差不多大小的瓷土坯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地域的不同,瓷土也分很多种的,不同的瓷土,烧制出来的坯胎胎质、颜色并不一样。
因此,瓷土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待修复器物所使用的瓷土来制作坯胎,以保证烧制出来的瓷片的胎质和颜色与原器物一致。
这件清代雍正年间的仿成化斗彩团凤纹高足杯,属于官窑作品,也就是出产于西江省景市官窑。
据清代督陶官唐英在《陶冶图说》中所述,色纯质细的瓷土,是来自于徽州祁门县,西江省饶州府属内的高岭、玉红、箭滩等数种瓷土在当时只能做粗器或者“参和”祁门来的瓷泥进行制造。
因此,向南很容易就可以挑选出合适的瓷土,来制作高足杯残缺部位的瓷土坯胎。
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制作出来的瓷土坯胎,可以略比高足杯残缺部位大一点,厚一点,即便烧制出来的瓷片大了厚了,那也可以磨掉一些。
但如果做小了,那就没得补了。
坯胎做好之后,向南便将它放进修复室角落里的一个八角形的小型电窑炉里,插好电源,设置好温度,便摁下了启动键。
这种小型电窑炉,是城市里很多陶艺馆的标配,价格也不贵,几千块钱。
自从决定开设文物修复工作室之后,向南便在网上订购了一台,这样一来,陶补、瓷补所需的陶片和瓷片,都可以自己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