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葛稍稍透露了一些,说道,“既能赚点工钱,又能服了徭役,有什么可犹豫的?”

秦朝的徭役政策,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黑暗无道,老百姓服徭役并不是当牛做马,挨打受骂。

当时服徭役是有工钱的,有的徭役朝廷管饭。

据云梦秦简所载的《秦律·司空》规定:有罪被判处罚款的人,或欠朝廷债务无力偿还的,以徭役抵债的,每劳动一天折8钱。

需要由朝廷提供食物的,每劳动一天抵6钱。

在朝廷服徭役,依律由朝廷提供食物,男子每天1/3斗,女子每天1/4斗。

而《秦律·工人程》则规定,隶臣、下吏、参与城旦的人和制造器具的工匠,冬季减轻工作量,三天只需完成夏天两日的工作量。

重听了也是脸色变幻。

说起来,国家征召,你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这可容不得他拒绝。

就好像后世影视剧里经常看见的那样:

执法者在办案时,临时征用市民的交通工具一样。

当然,这么比喻有些不恰当。

交通工具是工具,人是人,不能混为一谈。

但道理却是这么一个道理。

既然无论如何都得去,而且还能有饱饭吃、有钱拿,那还想什么?

而且葛说得也没错,如今连年征战刚刚结束,大多数百姓们家里都很拮据,即便自己烧制出了陶器,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可该缴纳的各种税却是一分也少不得,而且还有这么多人口要吃饭……

想到这里,重顿时有了决定。

他转身看了看眼巴巴看着自己的粟和其他里人,对葛,以及那个军吏说道:

“请问大人,不知何时出发?”

葛一听,和那军吏对视一眼,顿时笑了起来。

征召工匠,每个县里都是分派了名额的。

如果征召人数不够,他身为县工师,当然是有责任的。

重作为远近闻名的陶匠,是此行的重点,可他是不更爵,实际上是可以不应征的。

葛之所以费心费力解释这么说,无非也就是让重心甘情愿去为皇陵烧造陶俑罢了。

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肃然道:

“丞相有令,即刻出发,不得有误!”

重回身看了看粟等人,喝道:“听到了吗?回去收拾收拾,再到这里来集合,我们去骊山烧制陶器!”

其他人闻言,“轰”地一声散了。

粟却没离开,忧心忡忡地道:“父亲大人也要去?”

“嗯。”

重重重地点了点头,应了一声,“我不去,你们这些猴子要是惹了事,那可怎么办?”

这可不比打仗,给皇帝烧制陶器,一不小心就是个死罪。

他不去,不放心。

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传说因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因而得名。

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

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可谓是“依山环水”,风景秀丽。

但骊山虽然风景秀丽,却离秦始皇执政的都城咸阳很远,这又是什么原因?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是这么解释的:

“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这种说法,得到了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认可。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

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来排列的。

《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

“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

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为明确:

“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

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的,有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和秦宣太后。

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就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

秦始皇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而选在骊山脚下,则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不过,对于重来说,秦皇陵为什么会建在骊山之阿,他是一点都不关心。

他只关心,此行要做的是什么事情,会做多久?

跟在重身边的粟等一众里中青壮,一个个东张西望,看着此处戒备森严,四周均有手中持戈、身穿铠甲的士兵来回巡视,非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颇有些好奇。

“重叔,此处是哪里?”

“咱们还在要此处待多久,怎的没人来招呼咱们?”

“也不知道会让咱们做些什么事,心里总觉得不安啊。”

“……”

这些人一个个地问来问去,将重也都给问烦了,他低喝道:

“都闭嘴罢!”

等到那些人都不说话了,一个个拿眼睛盯着他,重才略有些无奈地说道,

“来时,我也和你们一样,都被蒙了眼睛,对这里一无所知,现在你们来问我,我问谁去?”

粟等人一听,这话好像没毛病。

他们一行人被带到咸阳城外一处驿站,与其他百工汇合之后,便全都被人用麻布蒙住了眼睛,塞进马车之后,一路摇摇晃晃,东弯西绕,也不知行了多少路,最后全都被扔在了这里。

这里,就是骊山了吗?

连重在内,所有人都是这么以为的。

但向南却是知道,这里根本就不是骊山,离骊山直线距离还有将近40公里远呢。

这里,实际上就在都城咸阳附近!

据资料显示,1989年,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者,在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的一片菜地里进行勘测钻探时,发现了21座距今约2100年的西汉大型烧造兵马俑的陶窑,并出土了数千件陶俑。

这是专为皇帝和政府制造入葬用兵马俑的官窑。

由此不难推测,实际上,在秦皇陵修建时期,烧造兵马俑的官窑,也不可能建造在骊山附近,而极有可能就在六村堡。

因为这里靠近咸阳,一是方便少府官员来往视察监督,二是,兵马俑烧造虽然都是模制的,但面部五官在入窑烧造之前,需要参考军中将士的容貌重新雕刻,所以将官窑设在这里也方便将士往来。

第三个原因就是,陵园位于何处事关重大,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重和里中的年轻人待了半天时间,天色快黑时,又来了一队马车。

马车里,又下来了一大群工匠模样的人。

重等人四处看了看,此刻,这里已经汇聚了近千人之多了,也不知道究竟要做什么,竟征召了这么多的百工汇聚此处。

他们正想着,从不远处走出一位瘦削老吏来,对众人大声说道:

“从此刻起,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五什为一屯,设屯长!”

“以屯为计,烧造陶兵陶将、陶马陶车,所烧造之物上,需刻印屯长之籍、名,以计其数,以验其质!”

国宝文物深藏的秘密?》小说在线阅读_第2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国修文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国宝文物深藏的秘密?第2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