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一章

建文四年三月初七晚上,北平城内很早就开始净街。天一擦黑,百姓和店家就纷纷关门闭户窝了起来。街上只有挺戈执矛的巡逻兵丁和步履蹒跚的更夫不时走过,偶尔传来几声单调的铜锣或梆子,便是那失了人家的野猫、野狗也悄悄地蜷缩在大街小巷的阴暗处不敢游荡觅食。众家屋檐下悬挂的各色灯笼在夜风中不断地摇曳舞动,发出的昏暗光芒也随之变幻跳跃,显得狰狞而恐怖。自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来已近三年,为绥靖治安,净街已经成为北平的寻常举措,市民百姓不得不在百无聊赖中度过漫漫长夜。

发生在大明开国初期的“靖难之役”是一场影响了整个大明帝国历史的巨大变故。话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曾大封宗室二十多人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却拥有护军卫队,少者三千余,多者众达两万丁,其中尤以驻守北方边境的晋王、燕王和宁王军权为大。

太祖既定的皇位继承人原为太子朱标。不料太子却于洪武二十五年先于太祖病亡,太祖只好依据“立嫡立长”的古例再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为皇位继承人。及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太祖驾崩,朱允炆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九五之尊,是为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本性柔弱,又是诸王后辈,登基伊始便难以约制诸王,加之诸王拥兵自重,专横跋扈,浑不将小皇帝放在眼中,致使建文皇帝政令不通,左右受制,便与诸王之间渐生罅隙,互萌恨意。经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学东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文学博士方孝孺等心腹大臣密议后决意撤藩,陆续削去周王朱橚、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五位藩王后,又将矛头指向燕王朱棣。

朱棣本是太祖四子,于洪武三年即受封燕王。其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后,又两次受命率师北征,痛剿亡元残势,深谙用兵韬略。自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故去后,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端得是人杰鬼雄。眼看着建文皇帝已将刀殂架好,自己岂能甘为鱼肉坐以待毙?经与左右一番谋划,干脆于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以太祖亲颁《皇明祖训》所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由,指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为奸臣,起兵诛讨逆贼,并自称“靖难”,即“平定祸乱,扫平奸臣”之意,竟是扯旗放炮,向朝廷率先发难。

起兵不久,燕王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期间大败耿炳文、李景隆所率朝廷兵马。后又率师直趋大宁。大宁本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三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燕王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到北平,并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实力大增。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马六十万余,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燕王命部将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利用有利时机,力挫朝廷军队,致使李景隆兵败如山倒,退走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燕王率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之下得以不破。燕王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因一败再败而被建文皇帝撤免了大将军职务,以盛庸取而代之。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朝廷军队于东昌严阵以待。燕军屡胜轻敌,被朝廷军队大败,猛将张玉死于战阵,燕王自己也被包围,借大将朱能的援军接应才得以突围。

建文三年二月,燕王再次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朝廷军队;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正在燕王为此苦恼之际,朝廷里不满建文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内兵疲空虚的情报,燕王大喜,决然举兵南下,剑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连破东阿、汶上、邹县;时至今日,已迫近沛县、徐州。

深沉的夜色中,整个北平寂寥苍茫,星火暗淡,唯有燕王府内却是华灯高照,宾客满堂。府内不断传出丝竹合鸣和优伶吟唱,并夹杂着猜拳行令、赌酒戏谑之声,整个王府甚嚣尘上,好不热闹。

王府本为元朝旧殿隆福宫,燕王就藩后坐镇北平,改隆福宫为王府。那隆福宫原本就是帝王殿堂,经燕王多年经营后真个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虽然大家都知道燕王正在挥师南进,未在府中,但势利之徒都晓得燕王自今年誓师出征以来犹得天助,真个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靖难成功指日可待。眼见改天换日就在旦夕,此时不做足了功课,日后的荣华富贵岂能平天而落?于是乎,一众攀亲附贵、阿谀奉承之辈每日价仍是成群结队、前呼后拥地来到王府求见世子朱高炽,争相递手本、馈珍宝、讨亲近。没了父王的管制,世子朱高炽更是乐得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直把个王府搞得乌烟瘴气,秽不可闻。

燕王府西去不远,庆寿寺悄然掩没在一片苍松古柏之间,两座八角密檐砖塔比肩而立,直插夜空。庆寿寺始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寺存双塔。其一为九级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七年,乃庆寿寺住持海云大师灵塔;另一为七级塔,建于蒙古国宪宗蒙哥汗八年,系海云得法大弟子可庵之灵塔。

提起庆寿寺,那可是大大有名。话说海云大师的另一弟子刘秉忠曾住持该寺。此僧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即能日诵文数百言,成年后博学多才,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以僧侣之身参赞国事,深得元世祖宠信,元朝国号“大元”即是刘秉忠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向忽必烈进言采纳。殁后至元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刘秉忠一人耳。

寺随人异。庆寿寺双塔建成后,每日清晨太阳似出非出之时,若站在寺庙西处观望双塔,只见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而由西向东走近塔楼的时候再看,却原来两座塔都在路北的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这便是“燕京十景”之一的“长安分塔”。

江山代有杰人出。刘秉忠殁后近百年,天地循环仿佛回到了原点,又一位异僧住进了庆寿寺。同样的僧服事上,同样的博学多艺,同样的满腹经纶。他,就是自四十八岁开始入幕燕府,运筹帷幄“靖难之役”,陪伴了现今的燕王、后世的成祖整整三十六年的道衍大和尚。

王府喧嚣不扰佛门清净。寺内金章宗亲笔所书的“飞虹桥”石碑旁,十几株参天古松环绕着一间小小的禅室,室内陈设简朴,整洁素雅。房间的香案上燃着蜡烛和三柱清香,袅袅香烟中,道衍和几位徒弟正在做着晚课。摇曳的烛光映照着道衍清瘦的身躯,他身着一袭半旧的僧袍,两眼微闭,腰身佝偻,双手合十,正在默诵《楞严经》,深深的皱纹如沟壑般爬满额头,一部长须银丝般悬在胸前,随着他嘴唇的蠕动不断地微微飘拂。

郑和谜航——郑和下西洋究竟深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牛八囝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郑和谜航——郑和下西洋究竟深藏了什么样的秘密?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567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