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结巴过来了,结结巴巴的说:“美、美人。”
棺材里的人睡着了,不喜欢人打搅她的好梦,结巴这时把手朝着棺材里的人伸过去,我想制止结巴,可是已经晚了,结巴的手已经触到棺材里的睡美人了,这时睡美人忽然出现了变化,本来白皙的皮肤,慢慢的变黑变干,先是眼睛深凹下去,接着是鼻子干枯塌陷,丰满的嘴唇也变得干枯起来,然后整个的皮肤都紧紧的附在骨头上,那个睡着的女子登时变成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骷髅。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很多报道说某地出现古尸,说打开棺材时,里面的尸体栩栩如生,仿佛睡着了一样,可是看看照片却发现这些古尸一个个的面目狰狞,毫无好看的感觉,更不用说古尸有多美了。
其实古尸出土时的一瞬间,和平常的人睡着了之后,没有什么两样,皮肤依然有光泽,身上的丝织物非常的艳丽,一切恍若昨天,可是一见到空气,她自己的微环境改变。尸体就会迅速的脱水氧化,肌肉风化,变化快的让开棺人员都反应不过来。
其实这些尸体保存的环境简单,与世隔绝,里面没有空气,不滋生细菌,尸体停止衰老氧化,可是一打开棺材,和空气接触,尸体就会迅速的变化。其实不光是尸体,出土文物也是这样,尤其是木制品,处于温度湿度酸碱度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被埋入土中开始,它就走上了慢慢腐朽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在相对稳定状态下,一段时间后,会进入平衡状态,腐朽过程相对中止。木制品保存环境常常更加潮湿、甚至是长期被水浸泡的环境,基本与氧气隔绝,埋藏较深,各种细菌也不甚活跃。出土的时候,瞬间打破埋藏时的稳定状态,直接接触氧气,则容易迅速腐朽。
这样大家看到的古尸基本上是面目狰狞,看到出土的那些竹简,上面是漆黑一片看不到什么。结巴的手触到女尸,女尸变化的时候,结巴当时就震惊的张着嘴巴,愣在那里,这个小子肯定是以为自己碰到女尸,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结巴愣在那里,老黑上来了,对着结巴说:“结巴你愣在这里干啥?”
结巴说:“大、大哥你看。”
老黑过来一看,就哈哈大笑的说:“我说结巴兄弟你是不是看上棺材里的那个女人了?”
结巴一听赶紧解释说:“大、大哥,我、我......”
越是着急越说不出话来,老黑说:“兄弟你别想了,那个只是棺材里的粽子,见风就化,你看现在都成了枯骨了,刚才我光顾着脚去了,现在才注意到,这些东西出土的时候都这样,比会动的粽子好多了,现在得赶紧的摸摸有什么东西。”
说着就用一根绳子朝着尸体的脖子上一套,我想这个老黑难道是传说中的摸金校尉?摸金校尉们进墓开工时,先在东南角点上一根蜡烛(所谓“人点蜡,鬼吹灯”),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玉石。动手时,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此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不过从老黑进坟墓的方式来看,不怎么像,倒是像一个盗墓辱尸的恶棍,我猜他绝不会像摸金校尉一样。果真我猜的没错,只见老黑把绳子套到尸体的脖子上,然后用力一拉,我听见咔啪一声脆响,我知道这个声音是脖子里的骨头炸断的声音。老黑这时又一用劲,直接把尸体拉了起来,此时的尸体只是一个皮包骨头的干尸,没有了多少分量。
老黑把尸体拉起来之后,我看见那具女尸,已经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模样了,刚才的睡美人面色安详,像睡着了一样,而现在的女尸,皮肤干枯,呈一种诡异的焦黑色,身上的衣服刚才还艳丽无比,现在变成了一条条的布条,上面的牡丹花也没有了颜色,成了黑乎乎的一片。女尸的头颅被老黑弄断了,很诡异的垂在那里,嘴巴张着好像在痛苦的呐喊。
我看到这里心里一紧,这个女尸我明明记得是闭着嘴巴的,现在却张着嘴巴。女尸这时黑洞洞的眼睛,正对着我,我感觉眼睛里发出一种非常虚无的哀怨。我现在身单力孤,不是四个亡命之徒的对手,如果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老黑嘴里喊了一声,我朝老黑望过去,只见老黑双臂用力,一下子把尸体摔了出去。
尸体如同枯木一样,直接摔在了地上,老黑摔在地上,就摸起了那个女尸,先是头部,在头上摸起了珠簪,只见老黑摸了一会,摸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刚才的珠簪,开棺的时候,上面还点缀着珍珠,我记得当时明晃晃的照人眼,像一只展翅的凤凰,也许是玄鸟之类的,在鸟嘴上挂着一大串东西,现在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当初的鸟头和一对翅膀,老黑拿着珠簪在手里,竟然把鲜血染在了上面,我这时忽然想起珍珠化血的典故。
其实古墓里出土过很多东西,独独没有珍珠,盗墓者说珍珠这个东西会随着人体的肌肤,化作红色的血液,无独有偶,杜甫的一首诗里就说过这样的事。话说年轻的时候有个从南方来的朋友送给他一颗巨大晶莹的珍珠,出奇的是在珍珠表面上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天然形成的字迹,可是仔细辨认之后,却读不出究竟是什么字。杜甫对珍珠非常珍惜,把它放在随身的小匣子里,以备不时之需。
过了很多年,杜甫的生活极度潦倒,他忽然想起了这颗珍珠,于是把小匣子打开,却意外地发现珍珠不见了。杜甫一直随身带着这个匣子,被别人偷走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珍珠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杜甫仔细一看,匣子里多了一种红色粘稠的液体,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珍珠经过这么多年竟然变成了血!为此,他还写了一首名为《客从》的诗,专门记载了这件事: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绒之筐苟久,以侯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效无。
其实古代人们的化学知识贫乏,对一些化学知识不了解,珍珠的主要物质成分是文石(即碳酸钙),其含量为90%,另外就是少量的氨基酸和水分。文石的化学成分极不稳定,容易溶于水,从而使珍珠的内部结构改变,失去光泽。与此同时,珍珠中所含的氨基酸等也是极易分解的有机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散解体,因此珍珠化血之说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