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茶棋--蜀涛茶棋2
“从天空中看是个“西”字,这的确有点意思。你的意思是说,西来古镇正对应着交子上的那个西字,所以交子上的那建筑要到西来去找?”我还没有说完,老赵即打断我道。
“没错。”
“从天空中看是个“西”字,这的确有点意思。你的意思是说,西来古镇正对应着交子上的那个西字,所以交子上的那建筑要到西来去找?”我还没有说完,老赵即打断我道。
“没错。”
“这不靠谱。你别急,听我说。”老赵举起一根手指道,“第一,这建筑是会拆毁的,而且很容易改变,几百上千,不要说西来镇的建筑、就是西来这个的名字也会改变的。”老赵摇了揺头道,“这太匪疑所思。我不认同”
我还未回话,小周却道:“王小波李顺起义是什么时候?”
“公元993年开始,995年被镇压。”
“交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的?”
“公元1008年,由16户商铺联保发行。公元1023年,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1105年停止发行。”
“元丰这个年号换成公元纪元是公元多少年?”
“元丰是北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公元1078年-1085年都采用元丰这个年号,元丰初年应当就是公元1078、79年左右。”
“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后,私交子出现;70年后,政府设置茶马道上的中转站西来铺。”小周问完了我的问题,略一思索便道,“茶马道上的中转站必须是设置在交通便利、繁华的场所。西来铺在元丰年间会被设置为中转站,说明两点,一是西来一名定已延用许久,二是当时西来此地定是相当繁华。那么,是谁建设了一个西来?是原来就存在的,还是有人专门营建的。”
“当然是李顺或者他的部属修建了这个地方。”我道,“阴老已经说过,李顺及其部属是想通过交子的发行传递讯信。那么,他们就需要一个长期不变的联络点,生意场上的事情变化莫测,大西商铺自然不保险,说不定哪一天生意失败就关门大吉了,相对保险的就是一个乡镇,立建起一个乡镇,并广泛的传播出去,告诉世人,我这个乡镇从天上看,所有的房子是一个西字,这样一来,大家都记得住你这个地方。即使将来房屋部局改变了,镇子的名字变了,但是终究会有人记得住这个镇子原先曾经有个名字叫西来,及“西来”这个名字的得名由来。那样子的话,前来联络的人,还是可以找得到那个地方。”
“没错。就是如此。”小周道,“但有一点,我不认同。西来并不是一个联络地点,而就是一个藏宝地点。”
“我还是不同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西的大字是否也意味着一个地方?”老赵道。
“有这个可能。”小周道。
“那这个地方会在哪里?”
“你问我,我问谁。给1号汇报吧,我们直接去西来镇。”小周说着,闭上了眼睛开始沉思。
老赵看了看我和王笑天,无奈地笑了笑:“那我就和1号联系了。”
老赵嘀嘀咕咕地与1号打电话的时候,我看了一眼一直没有开腔的王笑天,心里突然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这家伙怎么变得这样,一直不说话呢?
很快的老赵与1号打完了电话,对我们道:“1号同意了,我们去西来镇。”
过了一会儿,老赵又突然道:“你看我这个脑袋,却忘记了这件事,刚才1号在电话里说阴老今天才全部透了底,说那张献忠的诏书中还有一首词一首诗,一首是寻宝用的,一首却是寻长生用的。1号说手机给我发过来,我竟然现在才想起要看这两首词诗。果然收到了,我马上敲出来,大家在电脑上看。”
一阵键盘敲打声后,我们面前的电脑上都出现了那两首诗词。其中一首词的词牌是“解连环”,其词云:味江空流,恨贫富难均,势如楚汉。三更梦魇,犹见当年,正沙场点兵,金戈铁马。挥斥间,驱树为兵,化塔为象,欲掷鞭渡江,怎料得兄弟阋于墙。谈笑中,驾山为长车,踏破汴梁,*角错。持金樽、浮大白,却争知残城炮响。谁怜赤兔失明主,却掘井,饮马营门。
另一首诗却是大家都熟悉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阴老说,《解连环》这首词当是寻找长生用的,而《钱塘湖春行》是找宝藏用的。所以我们重点看《解连环》这首词。”老赵道。
“赵课长,阴老还说了什么没有?”角落里一直没有开口的王笑天突然道。
“没有了。只说了这些。”
“味江空流,恨贫富难均,势如楚汉……”我默念着这首词,突然意识到这首《解连环》应该就是李顺所作。李顺是北宋永康军青城镇人,而味江正是其行军扎营的地方之一,而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口号就是“恨贫富不均,吾为业汝等均之”,均贫富这一口号是此次起义对民众最大的吸引力。从词中的“味江空流,恨贫富难均”二句来看,此词当是李顺所作无疑。只是这首词的意思看下来,似乎仅仅只是对一个梦境的回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难道这里面包含有什么密码之类的?
我于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大家都很是认同。
老赵道:“推断不错,这种东西还是小陈你这种博闻强识的人才行,像我这种文盲,看到这些字,完全不知所云。”
小周道:“既在知道是李顺所作,又是张献忠诏书所说的解开这个秘密的关键,那就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
王笑天却道:“此词是李顺所作,以阴老之博学广识,岂有不知之理,何以阴老未就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