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贴完,就进入原小说的更新。
七、
话题重新回到石笋吧。
关于石笋的传奇之处的记载,在各种古书之中俯拾皆是。我稍微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点。
一是像《成都记》一书中记载的那样,每当雨后,在石笋的附近,就会出现杂色的珠子,如同小米般大小(石笋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相同的记载也出现在《酉阳杂俎续集》中。对于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客居成都的杜甫曾经写过一首名为《石笋行》的诗: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在这里,我解释一下,所谓的瑟瑟,据后人研究,是古代波斯宝石的名称,是示格南语或阿拉伯语的汉语音译。杜甫在这首诗中认为,石笋附近在雨后之所以会出现瑟瑟,主要是因为这里恐怕是古代的士大父的墓地所在,而石笋正是墓地的墓表石(恐是昔时卿相冢,立石为表今仍存),因为是墓葬所在地,自然有不少陪葬之物,这瑟瑟就是陪葬之物。平日里见不到,一到雨后,被雨水一冲,就从泥土里显现出来了。老杜的这种说法,在后代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现代有学者认为,这一说法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曾提及成都石笋,文中称:“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均,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
另外一种传播较广的说法是宋人吴曾提出的。吴曾指出,蜀王开明氏造七宝楼,以真珠结成帘。汉成帝时,成都遭遇火灾,数千户有家的房子被烧毁,其中就包括了七宝楼。然而七宝楼虽然烧毁,但是直至宋代,人们还往往在七宝楼的原址处拾得真珠(也就是杜甫所就的瑟瑟),而这七宝楼就在石笋附近,或者说石笋就是七宝楼的楼基。
赵清献的《蜀郡故事》则有另外一种类似的说法,但却比较扯蛋的说法了,说是石笋在成都西门外,据说是真珠楼基。以前有胡人,在此建立大秦寺(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那这胡人想来应该是欧洲人了)。这大秦寺那是相当的繁华,门楼十间,皆以真珠为帘,后来这楼损毁了,但是基脚也就是石笋还在。由于其门帘与楼一起毁掉,所以人们在雨后,还可以从这里拾到真珠。
我之所以说这个说法扯蛋,那是因为这大秦寺完全是一种关公战秦琼的东西。因为这大秦寺虽然名为大秦寺,是汉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但其门楼十间,皆以真珠为帘的做法明显带有唐代传奇小说中大食国胡人(即阿拉伯帝国的商人)的做派,钱多得像狗屎一样,生活奢华得让中土的商人们羡慕嫉妒恨。很显然,这大秦寺混合了汉代的大秦之名,和唐代的大食国胡人的做派,要么是记述的错误,要么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同时,这大秦寺的建立年代也存在问题,石笋相传周代即已存在,而大秦寺即便建立再早,那也在汉代了,自然不可能以原就存在的石笋为楼基。
所以石笋附近雨后出现小珠子一事,以杜甫的说法较为靠谱一点。但是杜甫的说法却无法解释石笋的第二个诡异之处。那就是夏天的雨后,在石笋附近会出现充满积水,深不见底的小洞。
根据《成都记》的记载,石笋附近每年六月夏天大雨之后,附近地面往往会下陷成为一个积满了水的洞,用竹子探进洞内,想要测出洞的深度,竹子却无法触及洞底。用绳子拴上石头投入洞中,却是无论如何放绳子,也到达不到洞的底部,仿佛无穷无尽一般。但是过了三五天,这洞又会忽然不见。嘉祐年春天,有牛车经过石笋附近,车轮碾到地面,忽然陷入地下,人们去测量这个突然形成的洞穴,发现这依然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原文: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祐春,牛车碾地,忽陷,亦测而不能达。)
对于这种神异的情况,《成都记》的解释是成都人都觉得石笋的这一特点很是怪异,因此就有了海眼之说(原文: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或许大家会不明白,何以又突然冒出一个海眼来呢,在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海眼。海眼通俗而言,就像泉眼一样。泉眼是地下的泉水通到地面上的出口,海眼则是海洋中的海水通入地面的一个通道。对于海眼与石笋,《风俗记》一书是这么说的:成都城西的石笋,是天地之堆砌而成,用来以镇海眼的,一旦动这些石笋,则必将有大洪水发生(原文: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而故老相传,这洪水将使成都成为一片泽国。
当初看到这一记述的时候,我本想一笑置之,因为成都作为一个内陆平原城市,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距离海洋都是十万八千里。虽然也曾有个青海距离成都不是太远,但那只是挂了个海的名字而已,跟实际的海,毫无关系。没有海,又怎么会有海眼的传说呢,这不是处女买淫、自行车污染赛汽车一样扯蛋吗?
但是这种看似扯蛋的说法在成都不止一例,不仅石笋有其下有海眼,若触动石笋,海水便会从海眼中冲出来,毁灭整个成都的传说,五块石(原在成都南郊公园,现已不存)、天涯石也有相类似的说法,并见诸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14记载五城石时就说:成都城南万里桥西边,有五块石头叠在一起,高一丈多,周长则有两丈多。相传这石头下面有海眼,过去曾经有人搬动石头,顿时风雨大作(府城治南万里桥之西,有五石相叠,高一丈余,围倍之。相传下有海眼,昔人尝起其石,风雨暴作)。联系到天涯石、支机石的一旦有人掘其根本,就会风雷异动的说法,不由得也让人也想到海眼之说。因为虽然关于此二石的记载没有明确提及海眼,但是风雷异动,显然也是洪水将发的征兆。
除了这些石头与海眼相关外,成都另有一些地方还与海眼有关。据说成都大慈寺内的一尊佛像之下就是海眼,夜深人静的时候,将耳朵贴在佛像之上,可以听到地底下的海浪声。而成都城区东门大桥的河床之下也有海眼,彭州天彭镇塔子坝也相传有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