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回来先给各位看官报个到,如果没有意外,明天就会正是复更,主题也是很多看官点名要求要看的,同时也是楼主自己一直以来想写的,不过在开始更新之前,楼主感觉有必要给各位看官打一针“预防针”:
这一篇的剧情性很弱,大篇幅的都是阐述性文字,尤其是前半段可能会感觉比较枯燥(甚至是很枯燥),跟《僵尸事件》中对僵尸谱系描写的文风有一点相似,如果各位看官感觉看着不爽,还请“轻怼”。
当然了,楼主个人感觉,这一篇中还是有很多值得让各位看官期待的内容的,至于是什么,楼主就不剧透了,咱们正文见分晓!
最后,感谢楼主不在的这些天里,还有这么多看官在看帖顶帖,支持的热情丝毫不减,在这里也没别的可说的,总之,多谢诸君!
七、越战诡事2
(前言)
公元1984年07月12日,经过“7.12大战”后遭遇惨败而无力再发动团及以上规模攻势的越军,在为打破僵局并企图使用非常规手段对我军造成更大杀伤的企图下,动用了大量不同来源的“活体生物兵器”,其动用时间与“7.12大战”仅相隔一天,也就是07月13日,这一天中越军有数种不同类型的“活体生物兵器”突然出现在战场之上,对已经相对成为定局的战役形势产生了短暂但剧烈的混乱,我军官兵在经历了战斗初期的恐慌之后,在短时间内便体现出了“百战之师”应有的军事素养,当即奋起还击,利用已构筑好的各类工事与手头轻重武器乃至后方炮兵等远程火力支援,将越军这类以“活体生物兵器”作为主力的进攻相继瓦解。
但是,由于越军的攻势突然且动用的“活体生物兵器”在前线部队中闻所未闻,且较为集中,导致有数次偷袭作战成功,一些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高地陷落,其中主要以150阵地为主。
而这种后来被称为“温兵器”的新型作战手段也引起了我方各领域相关人员的重视,经过在前线部队配合下,对越军所投入的“活体生物兵器”进行采样带回并深入研究后,我国方面便利用已有的技术储备,迅速开发出了我方的同类武器,并以老山前线作为“试验场”,率先投入使用,其投入的主要作战地点,便是之前在越军偷袭中失守的150阵地,在战斗中,我军同类兵器表现出了良好的技战术实力,达到了设计指标,不仅对越军造成了重大杀伤,更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心理震慑,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
除此之外,这里在随后也成为了中越两军各自“活体生物兵器”的第一次交手,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由非人类生物作为主力的战斗。
不过由于越军动用的多种“活体生物兵器”性质不同,除利用生物科技产生的“流水线”产品外,还有大量官方术语中被称作“低可复制低超常识力量”(关于该名词的具体含义,下文会有解释),既“玄门力量”,而使用常规作战手段及生物科技下的“活体生物兵器”与之对抗,效果尚可,但未达到最理想的高效水平,故此,我方也投入了该领域内的相关人才,以独立分组,直属领导的方式,直接投入到前线地域,参与作战,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战绩。
至此,作为这场“温兵器”主战场的150号高地,便在我军的反攻当日,“热闹非凡”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远离主战场,远离国境线的敌后战场上,一场更加激烈,且投入相关人员之多,质量之高的“低可复制超常识作战力量”之间的正面交锋也拉开了大幕,其战斗背景为越方虽在穷途末路之下决定使用“温兵器”,但因为自身国力贫弱,相关技术与人才储备匮乏,无力自行发动以“温兵器”为主力的攻势,便不惜以自然资源、外汇储备、甚至是允许援助国驻军、实际控制重要港口等有损国家主权的方式来换取“外援”,以求获得以这支“奇兵”击败处于绝对优势的我军“正兵”的战役企图,而在我方到位的情报工作之下,越方的企图在实施之前,被我方提前洞察,在结合之前相关作战经验判断后,我方决定派出同类精锐,深入敌后,将越方的“低可复制超常识作战力量”赶赴前线投入战场之前打掉,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便有了上述我方派出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团队,在距离越南老街市市区外黄连山中,与越方不择手段凑齐,刚刚到达其本土但尚未站稳脚跟的“低可复制超常识力量”团体的“精彩大战”。
总而言之,这场发生在30多年前的,非常规意义上的战斗虽然规模与敌我双方将长千上万大军投入战场惨烈厮杀的情况相比并不起眼,但其涉及到的作战力量与作战过程,所承载的传奇色彩,都堪称“史诗级”。
(未完待续)
(一)
反攻收复150号阵地
按照顺序来说,先从150号阵地的战事讲起:
相比于之前着重提过的169、149、142号阵地,该阵地的重要性相对较低,所以配属兵力也十分薄弱,只有一个7人的未满编步兵班作为防守力量,而越军集中使用了4种不同类型,不同技术的“活体生物兵器”趁夜色展开突然进攻,守军经过半小时左右的激烈抵抗后,7人中以阵亡4人,负伤1人的代价,打退了越军三次猛扑,最终在通过步话机请求上级支援时,得到了暂时撤退的命令,方转移阵地,越军也借此机会攻上150号阵地,由于这是在正常战役中,极少数几个越军较为顺利拿下的阵地之一,所以对于占领后的巩固防守,越军显得极为重视,一度在该阵地上部署了超过2个步兵加强排的兵力,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与背后是60余米无法攀登的悬崖峭壁之有利地形,在地表以土木为主,构筑了大量临时工事,并架设了包括DShK38型12.7毫米大口径高射机枪,M79型40毫米榴弹发射器,RPG-2型反坦克火箭筒,M40型106毫米无后坐力炮等武器,甚至还使用绞盘帮助下,将一辆T-34/85中型坦克拉到了高地山头,并挖掘可以覆盖车身的“坦克掩体”就将其开入其中,企图以坦克的火力与防护力作为全高地的“火力支撑点”,以此来抵抗我军可能的反攻。
而我军则在07月15日拂晓前,在高地下前沿约200米处,完成了反攻力量的集结,之前负责防守该高地的3名幸存战士中负伤者被弹片擦伤头部,受伤较轻,便与另外两名战士一起,根据命令,与反攻部队回合,加入到了此次战斗任务中去。
面对这个采访题材,我与以前一样,同样是以寻找亲历者作为采访的突破口,经过多番辗转,终于成功的找到了这3名战士中的之一,也就是当年参加反攻150号阵地的战士之一,根据这名名叫李先伟的参战老兵回忆:
“那会儿我还是班副,班长在战斗中牺牲了,我就带着剩下的两名小战士在往东寻找大部队的路上碰上了前来反攻150号高地的同志,用电台跟上级请示了一下,我们按照命令,被临时编入到了反攻部队中去,当时我看他们人也不多,撑死也就是一个排的样子,加上我们,也就才将将就就40来个人,而且里面有很多人还不是军人,没有枪,不穿军装,却穿着披着伪装网的白大褂,还有不少都戴着眼镜,这样的人我记得一共有6个,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现在电视上出来的那种专家,还有2个人更奇怪,不仅没穿军装,连伪装网都没有,完全是一副老百姓的打扮,除了人以外,就是好多头驴了,大概有10来头的样子吧,站那里一大堆,看着比人都多,在驴的身上挂着很多四四方方,好像是箱子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我当时看着就感觉奇怪啊,琢磨着是不是上级领导轻敌了?这里的守敌有足足两个加强排,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怪物,再加上占据有利地形,我们这一个排不到,怎么往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