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匹战马狂奔之下,铁蹄声声踩在地面上产生的震动让我坐在远远的制高点上都能感受的到,整个骑兵集团就好似奔腾而下要将一切都拍碎的巨浪,而在速度之下被迎面风吹起来的一领领白色披风便是那巨浪浪头上的朵朵浪花。
我端起胸前的望远镜往对面看,可以看到隘口防线的内侧,那些之前就在屏幕上看到的“太平会”及“伪洪”武装人员还在那里,他们结成了一个简单的阵型,每人手里都是长刀短斧,看来也为“白刃战专场”做了一定的准备,只是这准备比起尤琦的这专业性就差得远了,别的不说,长兵器与最起码的甲胄就都没有,而这是要打赢这种纯“冷兵器战场”条件下的战斗时甚至比人数更为重要的物质条件,李龙沛曾经给我说过,其它大帮派也意识到“帮派战”中除非像今天这种极个别的情况之外,否则大规模使用热武器火并的可行性并不高,冷兵器还是“帮派战”的主流,基于此,大帮派们也就都多多少少还在培养属于自己的冷兵器力量,但是,他们的冷兵器力量那是为了适应帮派火并这种级别的战斗的,而尤琦的重装骑兵到这里一看,明显是为了适应战争级别的战斗的,两者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说的通俗一点就好像用坦克火炮歼击机等重武器武装起来的一支部队去打击一群只有轻武器的对手一样,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碾压。
话说从配置上看,“太平会”和“伪洪”的冷兵器力量跟当初在跑马场上伏击我们时内圈最先动手的那波人基本一致,还是那个水平,那时候打的我们这么惨,是因为他们人数是我们的十倍多,且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毫无防备,绝大多数人要以赤手空拳面对各种利刃,所以才有如此悲壮的结局,可现在不同了,7000名用“终身职业制”培养出来的重甲骑兵岂是一帮拿着砍刀和斧头的帮派成员能打的了的?别说是在他们,纵观整个战争史,冷兵器时代中步兵与骑兵的对抗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明显劣势,其主要原因就是骑兵在集团进攻时由马匹带来的冲击力是步兵很难抵挡的,也就是在西汉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大秦的强弩,又创造了武刚车这种专门针对骑兵的“技术装备”,才勉强能让步兵在平原地形上以静制动来对抗骑兵,但想追击并歼灭骑兵,短距离上的机动性差距也使这个战术目标基本不可能实现。
两宋时期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等产马地,导致王朝严重缺马,为了能让步兵直接在战斗中抗击骑兵,除了研发了各种复杂的阵型以外,就是诞生了60多斤一套的“步人甲”这种超重型步兵盔甲,以及继续发展弓弩技术,研制出了小至神臂弓,大至三弓床弩这种弓弩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些东西都是冷兵器时代为了让步兵在面对骑兵时不会变成待宰的羔羊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装备,更要有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还得在战斗中不断的积累实战经验并提升配合默契,才能在战斗中发挥作用,而这些条件,此时的“太平会”和“伪洪”显然都不具备,虽然我看到了他们摆出了一些简单的阵型,但这点变化对付打群架式的火并可能还有点用,对付如潮的尤家重甲骑兵,简直就是如若无物。
所以,在以尤琦、黑衫、李龙沛、秦阔为先锋的骑兵集团与之接触的一瞬间,对面的所谓阵型便立即好似被巨炮直接命中的豆腐渣一样,被冲了个粉粉碎,顿时分崩离析,我甚至都看到有些人因为被冲击过来的战马撞的飞了起来,这种倒霉蛋基本上连打都不用打,因为当场就被撞死了。
(未完待续)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在之前的正文中提到的两型我国武器,一是VT-4型主战坦克,使用一门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二是PLZ-52型自行加榴炮,使用一门155毫米线膛加榴炮,这两型武器都是我国的专用外贸武器,也就是只用于出口,不用于自行装备,都是在各自领域的第三代后期中的顶尖产品,相对应的来说,VT-4对应的是我国自用的ZTZ-99A型主战坦克,而PLZ-52则对应的是我国自用的PLZ-05型自行加榴炮。
不过有一点需要声明,这只是一个对应关系,并不是说VT-4就是ZTZ-99A的出口型,同样也不是说PLZ-52是PLZ-05的出口型,我国的外贸主战坦克与外贸大口径自行加榴炮的技术路线与国内自用的是完全独立的,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性的关联,而且我国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全套专用外贸武器技术体系的国家,因为其它国家的外贸武器都是在自用武器的基础上改,而我国则是全新研制,这样做虽然耗资更大,但好处是可以为目标用户环境做适应性设计,而不必在自用型上改来改去,非常有利于向客户推销,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外贸武器装备迅速抢占国际市场的重要成功因素之一。
图1、2为VT-4型主战坦克,其中图1为墨绿色丛林涂装,大批量出口泰国的,就是此涂装,图2为荒漠涂装,该图是在参加珠海航展的动态展示区中进行性能表演。
图3、4为PLZ-52型自行加榴炮,涂装也不一样,图3更新一点,而图4是2014年首次参加珠海航展时的状态,当时没有迷彩,就是全沙黄色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