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李龙沛被震了个连退这么远的距离,那耶律莽汶也轻松不到哪里去,他不仅后退,而且双手里的两柄大锤更是被刀杆的反作用力给颠起来起码三尺多高,而且在后退中要不是最后跳了一下,他非得当场坐地上不可,从这里来看,长杆兵器还是有好处的,起码在关键时刻可以给自己一个支撑,李龙沛就是利用这一点才停的相对轻松,而耶律莽汶则因为兵器长度的限制而不行,所以只能以跳跃的方式泄掉那股冲击在自己身上的力道。
至于李龙沛为什么在横刀抵挡时不喊别的而是喊了一句“开啊!”这还得从人在“全功率”发力时的状态说起,常看搏击比赛的人可能会有所印象,当一名拳手在发出重击的时候,往往就会用力发一声喊,喊的声音具体是什么则根据个人的习惯而定,大部分人会喊“哎!”,还有少部分喊“啊!”或者是“呀!”的也不是没有,但属于极少数。
而这个“开啊!”便是使用兵器磕碰时处于防守一方一种常见的喊法,因为这两个字的发音最适合这种状态下的法力,属于古时流传下来的一种喊发,在兵器相搏时如此发声主要有两个好处,一来是让自己更具爆发力,也就是将胸腔中的那股气力“提起来”,如果不喊的话,也会有相应的后果,轻则是所发出的力量弱于喊时的水平,重则则会因为胸腔里的力没有发泄的地方,而憋坏了脏腑,形成内伤,曾经有一个红极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叫“憋出内伤”,用来形容这个现象就正好合适。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每次兵器相抗都要如此,因为这种喊法一般只应用于防守方发出全力抵挡的那一刻,像李龙沛格挡耶律莽汶的这头一招就是如此,而且随后的格斗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每一次出手都是使出全力的,对于他俩来说也是如此,而耶律莽汶不用全力了,李龙沛自然也就不必用全力去抵挡,而真要招招都是全力以赴的这样打,那打不到对手估计自己就先给累死了。
所以喊声自然就不会此次出现,但只要每当在对抗中有人这样发喊,不论喊的具体是什么,那就说明这个回合的较量中,起码有一人是拼命了。
据我观察,这二位都差不多,耶律莽汶用了十乘十的力量,李龙沛也是使出了生平最大的力气,这才有了二人拼的白日下火花四溅,相碰后双双倒退的局面。
言归正传,两个巨人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抖了抖肩膀,晃了晃身子,这不用说也知道是刚才的力量太大,把关节膀臂都给震麻了。
“嗬!有点意思,爵爷说你厉害我还不信,想不到你还真是个‘茬子’。”耶律莽汶打完之后一边晃着肩膀一边挑衅的说。
“哼,少说废话,要打便打!”李龙沛半眯着眼睛盯着对方说。
“看我不砸扁了你!”耶律莽汶说,话罢之下再次发动进攻,他俩作为对手,刚才的那段对话其实根本毫无必要,就像第一阵谢久彤VS疯狼时一样,哪里会打着打着中间再聊上两句的道理?而既然如此,耶律莽汶还要说这么一段的原因,无外乎就是他在给恢复气血来争取时间,直接点也可以说是拖延时间。
从这里便能看出,他刚才被震的着实不轻,想必此人自打出道以来横行于世已久,这是头一回碰上如此厉害的对手,要不然也不能用“茬子”一词来评价李龙沛。
再看擂台上,这家伙把一对大锤抡圆了就来了一阵左右开弓,先是一个“流星赶月”,这一招仍然是从上往下打的招式,毕竟锤作为靠钝力击打为主的无刃兵器,以上势下的打法是绝对主流,而所谓“流星赶月”,就是两柄锤一前一后,可以右前左后,也可以左前右后,这个看个人习惯,而他就是右前左后,这种攻击方式的一个好处是能在短时间内给对方两次震荡,虽然力道远没有双锤并举来的厉害,但却能在一定几率下产生对方抵挡住第一锤,正当神经松懈之际,第二锤赶到,然后趁机击毙或重创对方。
只是李龙沛那不是等闲之辈,他的来历自不用多说,打黑市拳时死于他手的人有足足在三位数以上,斗兽台上被他打死的各种狼虫虎豹更是不计其数,别的不说,他把一头体重250公斤的雄性驴头狼打的满地找牙就是我亲眼所见,虽然那时候他穿了柔性机械外骨骼。
但是这并不妨碍体现出他勇武强悍的一面。
有这些刀尖上讨生活的经历打底,让耶律莽汶想用这些常见的伎俩击败李龙沛,那可以说是痴心妄想。
又是接连两声巨响后,李龙沛再次横刀将对方的“流星赶月”崩开,然后展开反攻,我这才发现这个凶汉的协调性居然如此之好,脚下的快速移动与手上的动作配合在一起堪称完美,他反攻的第一招便是“翻山越岭”,这一招是将折铁大刀置于腰间,然后双手以腰围中轴快速旋转刀身,与此同时身子也随着旋转的方向一起发力,再加上折铁刀本身的重量就十分可观,这样转开了横向削出去的一刀,使用普通兵器的人即便反应的过来去抵挡,也会大几率落一个兵器和人一起被“腰斩”的结果。
耶律莽汶见李龙沛的大刀来势凶猛,便用右手锤向下磕,企图将刀头碰到一边,但他还是把这一刀的力道给估算的偏小了,起码他没有算出来这一刀是他一只锤所砸不开的,结果就是刀头与锤头相碰,并没有被挡开,只是速度慢了一些,位置向下偏移了一些,原本去削腰的高度变成了削大腿,对于这种速度下打将过来的这种两极的兵器,那削在腿上的结果不比削在腰上好多少,无非就是前者死的慢一点,后者死的快一点。
(未完待续)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正文中提到的锤(包括“瓜”),古语有云:“锤棍之将不可力敌”,这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使用锤、棍这种钝兵器作为主武器者,都是力量型猛将,不能与其硬碰硬对抗力量,因为那是对方的强项,硬来恐怕要吃亏。
而在我国的冷兵器战争史中,实际上锤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副武器使用,在近身搏斗时,抽冷子攻(既出其不意的意思)击对方,不过也有个别猛人,用重量非常大的锤作为主武器。
图1中便是在实战锤中分量已经非常大的“瓣锤”(因为锤头的设计以“瓣”为分解,故此得名),其锤头部分的大小已经有小西瓜上下,能用这种锤的,都是天生神力者。
图2为“瓜锤”,因为锤头形似倭瓜而得名,正文中提到耶律莽汶所用的“碎骨金瓜”,就是这种类型,只是体积要大得多,重量也要大的多,起码要超过图1中的“瓣锤”。
图3为刚才提到主要作为副武器的轻型“手锤”,这类锤最轻,使用门槛儿最低,锤头只有核桃大小,其也是冷兵器战争史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锤型,或者说绝大部分用锤的武将,用的都是这种锤,而即便是这种最轻的锤,想要单手玩得转,那对力量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比如没有过人的腕力,根本就驾驭不了它,所以才说“锤棍之将不可力敌”—使用轻型“手锤”的都是如此,更不用说使用图1、2中重型锤的了。
图4为2013年版《隋唐演义》中王宝强饰演的李元霸的剧照,其双手所用的便是多套评书中常常提到的“擂鼓瓮金锤”,可以看到这锤的锤头体积之夸张,比人的脑袋还大了好几圈,当然,这并不是电视剧夸张,而是还原评书中的描述而已,而评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锤被描述成这样,当然也是艺术夸张,这个在正文中也有所提及,所以各位看官不要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