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您是说1988年那次地下中子丨弹丨试验实际上是用来炸‘主脑’残余部分的?!”我听到这个答案,因为实在是感到些许震惊,没想到这次核试验也与“沙民”有关,所以才如此问道。

“是的,这是经过几大部门联合论证后确定出的方案,军方不是唯一的论证方,只是最终的执行方。”林玉良说。

“可是—当年就是因为使用氢弹炸毁了古城,才导致核辐射变异了拥有耐受力的‘九煞’病毒,这次再利用中子丨弹丨如法炮制,难道不担心会重演一遍而多年前的历史吗?”我说,这是我震惊之后最先想到的问题。

“不会,你说的这个问题是当年确定该方案时的首要问题,因为我们带回来了‘九煞’病毒的原始样本,并对它进行了最细致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年氢弹爆炸时杀死它的主要就是中子流,因为那枚氢弹采用的是空爆模式,所以光辐射与冲击波对地下部分伤害并不大,但穿透力极强可以渗透到地下的中子流则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期的放射性沾染只是辅助而已,也帮助杀死了相当一部分的病毒,而存活下来的那极小一部分具有耐受性的病毒活体则适应的就是放射性沾染的伤害,而不是中子流的伤害,因为中子流在爆炸结束的48小时之后就已经自行消散殆尽了,不可能持续存在很长时间,这也是中子丨弹丨为什么在使用后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部队,以及作为战术核武器主力的原因。

换句话说,‘九煞’病毒对中子流的惧怕,就好比青霉素对肺炎球菌的杀灭作用一样,无论怎么后者怎么变,那碰上前者都是死路一条,因为在杀灭机理上,前者是从‘根儿’上杀灭后者,也可以说,中子流就像青霉素是肺炎球菌的克星一样,是‘九煞’病毒的克星。

不过呢,这个比喻也有一个不太恰当的地方,就是中子流这种存在,对任何碳基生物的杀伤都是毁灭性的,它是从细胞层面摧毁一个生物,也就是说,只要是由细胞组成生命体,就不可能对抗高强度的中子流,虽然‘九煞’是病毒,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作为一种病毒,其结构并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特征,但那也是典型的碳基生命,暴露在中子流的照射下,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必死无疑。

就更不用说这从竖井里扔下去的是中子丨弹丨,那可是武器级的东西,其中子流能在1000米内穿透半米以上的均制钢并杀伤其后的有生力量,这样的能量被‘顶在脑袋’上释放出来,岂有不死之理?”林玉良说。

“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看来罗布泊、‘沙民’以及核武器这三者真是有‘不解之缘’啊,最初是因为运送原子丨弹丨的押运队遭到‘沙民’的袭击,导致双方展开大规模冲突,而后动用氢弹炸毁古城窝点,保证了20年的平静,但放射性沾染却导致‘九煞’病毒二次变异,然后卷土重来,最后由用中子丨弹丨彻底将其消灭掉,这样算起来,三者之间还真有一段‘孽缘’。

而且原子丨弹丨是第一代核武器,氢弹是第二代核武器,中子丨弹丨则正好是第三代核武器,从1962年到1988年,26年的时间里,此事算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见证了我国三代核武器的发展历程。”我说,而林玉良这一番话说的我有点尴尬,一来是我作为一个军迷居然没想到这种问题,二来是我用涉及到核物理的知识去质疑,那实在是有点“撞到枪口”上的意思,因为前面也曾到过,林玉良的双博士学位中,一个是生物,另一个就是高能物理,而与核武器相关的核物理,完全属于他最擅长的知识范畴之内,他可能没有我对公开核武器的型号这么如数家珍,但在核武器的杀伤机理等基础知识方面,可不是我一个文科出身的人能比的。

“嗯,的确可以这么说,而且有专门负责撰写军史的专家在内部资料里还就是按照你这个观点来写的。

不过虽然中子丨弹丨杀灭‘九煞’病毒非常的彻底,但因为有了之前的那次教训,所以上层还不放心,再中子丨弹丨试爆完毕之后,又顺着竖井向内灌输了大量的盐水,然后再进行缓慢加热让盐水一点点蒸发掉,最后在‘大耳朵’的地下世界里留下一层很厚,密度、纯度都很高的盐层,具体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数目极为庞大,反正即便有还未感染活物而又保护膜不怕盐分的‘九煞’病毒存活,但被盐层包裹也无法发挥任何作用,更何况它们仍有残余的可能性已经无限降低为零了,而最后的最后,为了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后患,在确定所有危险已经全部解除或在掌握之内之后,有专门的工程兵部队下入到‘大耳朵’之下,将‘蟲人’没有挖完的‘海眼’挖开了一部分,将海水引入到沼泽之中,把沼泽变成了一片地下咸水湖,这下‘九煞’病毒总是有天大的本事能在中子流的打击下不死,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了。”林玉良说。

“那为什么只是挖开了一部分呢?”我问。

“因为全部挖开会导致海水倒灌,将整个‘大耳朵’的地下空间灌满,甚至是排出地表,那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尤其会影响到大量的军事禁区,比如我之前给你说的那个模拟‘大耳朵’爆炸前环境结构的实验室,它的大部分都在地下,当然不能让它泡在水里,而且‘大耳朵’的地下空间即便没有了自然聚变反应堆的照射,但还是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的,要是被倒灌满了海水那怎么展开研究?所以才只挖开了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一点点,能保证海水在地质压力下少量通过,把沼泽灌满,与地下河汇流,从而防治任何可能残存的‘沙民’之类,这目的就达到了。

而到了现代,环境模拟基地的地下部分已经又展开了二、三期工程,控制面基本拓展到了‘大耳朵’地下世界的所有主要区域,而使用的水源就是海水与地下水,还有专门的小型海水淡化处理厂,每日淡化海水量超过600吨,可以满足基地的各种淡水使用。”林玉良说。

(未完待续)

“那么‘九煞’病毒就算是彻底在我们的世界消失了吧?

但是要想模拟自然聚变核反应堆被炸毁前的地下空间环境结构,那‘九煞’病毒应该算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虽然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如果少了它,总感觉这个模拟就缺失了很关键的一部分。”我说。

“那是当然,现在的‘九煞’病毒按照我所知道的,就跟天花病毒一样,已经是一种只存在于实验室中的致病微生物了,或者说是以样本的形式存在,当年我们带回来的原始病毒体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后,便安放在全球首座P5生物实验内,而这座实验室就位于我说的那个环境模拟基地的地下部分中,那的这座P5实验室只存放有这一种致病微生物,因为它太危险了,换句话说,这座P5实验室就是专门为存放它而建造的,整个实验室在地下400多米处的位置,规模很庞大,里面不仅有‘九煞’病毒的样本,更有利用样本培育出来的‘病毒株群落’,说白了就是人为的制造了一个微型的‘主脑’,用来与‘人造太阳’一起模拟爆炸前的地下环境。

说来很让我自豪的一件事是那里我还去过一回,不过里面具体什么样,我就没有权限告诉你了,这里面的规矩,你应该懂的。”林玉良说。

“P5实验室?据我所知目前世界上级别最高的微生物实验室就是P4级别的啊?那里面储存的都是高致病性,高传染性,死亡率极高的微生物,那P5实验室的储存标准是什么呢?或者说‘九煞’病毒有什么方面足够创造一个新的最高级别出来?”我说。

内参记者-----一名“非传统”记者颠覆你三观的采访实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4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有骨难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内参记者-----一名“非传统”记者颠覆你三观的采访实录第4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