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这个问题你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没有必要一直在强调相柳的作用了,正是因为‘沙民’之类和相柳有直接关系,所以才有必要反复在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中都会着重提到它。
至于两者的具体关联,说穿了就是因为相柳的死,直接导致了‘沙民’之类的诞生,在说这个之前,我‘考’你一点关于《山海经》的常识,在《山海经》的记载中,有一个叫做‘长股国’的国家你听说过吗?还有一种靠啃食尸体为生,名为‘麖’的凶兽你知道吗?”林玉良说。
关于《山海经》,现存的版本我没有看全,但是因为工作与个人兴趣等原因,也多多少少接触过不少,所以他说的这一个国家和一种动物,我还真有所耳闻,如此便回道:
“这个知道,按照书中所说,长股国是一个国民身材高大,尤其是下肢修长,擅长在江河湖海之中捕鱼为生的国家,也正是因为腿部长度远超常人,才由此得名。
而‘麖’则是一种形似鹿,生活在尸山(注:这是在《山海经》中记载的一座山,因为山上‘长’满各种人与动物的尸体,也同样是由此得名)附近,专门啃食尸山上的尸体为生的动物,用咱们的话说,着应该是一种‘食腐动物’,我知道的差不多就这些。”
(未完待续)
“嗯,说的基本正确,而长股国本身就是个真实存在于《山海经》那个空间或者说是世界中的国家,而‘麖’也同样是那个空间里的动物,前者的居民和后者随着虫洞一起来到了我们的这个空间后就此扎根,其中根据记载,长股国居民最擅长的便是捕鱼,而‘大耳朵’乃至整个罗布泊,在那个时候正好就是个渔业资源丰富的巨大湖盆群。
只是好景不长,这两者都受到了‘九煞’病毒的感染,身体发生了强烈的突变,而突变的结果便是前者成为了‘沙民’的开端,后者成为了‘沙麖’的起点,再往后又有那两次更加激进的变异,我已经讲过了。
而‘九煞’病毒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就是相柳被杀死后留下的污血,这种病毒之被如此命名,就是因为它的起源在相柳身上,而相柳则生有九头。
这是它身体内自带的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微生物,直接存在于它的血液之中,根据我们后来的取样研究,发现这种病毒的表象特征好像是植物病毒,从而很具有迷惑性,但实际上‘九煞’病毒是‘动植共患’的,也就是可以同时感染动物和植物,这在咱们这个世界里,也是闻所未闻的,而所谓相柳的血所留下之处不生五谷,化为恶臭沼泽,那就是‘九煞’病毒杀死或变异了当地所有的植物,然后大禹无奈之下又将其中的变异植物消灭掉,大量植物的腐败,最终形成了沼泽。
所以,话说回来—相柳虽然死了,但它血液中留下的‘九煞’病毒却依然在蔓延,先通过感染周遭植物,再感染长股国人以及‘麖’,导致它们完成变异,这便是整个罗布泊地区所有‘沙民’之类的开始。
它们便是我前面所说的凶兽,接下来你也知道了,大禹下令,应龙产子,‘穴龙’诞生,将‘大耳朵’通往地上的通道死死堵住,防止这些东西为祸人间,这也是它们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冲出地面的原因。”林玉良说。
“这么说的话‘沙民’之类原本就在地下?长股国居民和‘麖’可没听说是穴居生物啊,怎么会跑到地下遭到感染呢?”我说。
“因为那个开启了虫洞的自然核反应堆,这个东西正如我在前面所说,说它是个核反应堆, 其实更不如说是个‘超级微缩版的太阳’,内部的原理与性质与太阳一模一样,只是温度要低得多,范围要小得多,在利用咸水湖中的氘与氚启动后将这个被陨石砸出来的地下世界的绝大部分纷纷照亮,而它所释放到体外的能量就包含大量的光和热,以及辐射,它们则成了‘九煞’病毒最大的能量来源,这也是其为什么能在脱离相柳这个最大的宿主之后还能疯狂繁殖的原因,所以它的老巢,也就围绕在那个地下的自然核反应堆周围,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病毒群落,将反应堆包裹在了其中,并将其释放出来的大部分能量都留为己用,只是这个群落将上述能量吸收之后,还有一部分穿过群落直接照射了出去,由于被群落‘过滤’掉了热能与辐射能,所以这部分照射出去的光,就成了一种没有温度的冷光源。
这么说吧,病毒群落就好似是罩在这个自然核反应堆也好,微型太阳也好的东西上面的一层‘过滤网’,那些没有被群落吸收的光,就是我们那些人进去之后看到的冷光源,假设没有那个群落的话,冷光源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类似太阳光的暖光源。
因为‘根儿’在地下,所以‘沙民’之类最初汇聚起来的地点也在地下,就是那个自然核反应堆的附近,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它们在这之后可以打穿地表钻出地面,在这之前却要比‘穴龙’堵在地下,这个你可以想想看,‘九煞’病毒惧怕盐分,而地面上的湖水又都是咸水湖,咸水湖将整个地表覆盖,畏惧水中的盐分,导致‘沙民’之类无法直接钻出地表,否则迎接它们的将是灭顶之灾,只是后来那条贯通‘大耳朵’地下和印度洋的地下,我们后来将其称之为‘海眼’的‘通道’被堵死了,没有了新鲜海水的补充,再加上地面河流的改道与断流,罗布泊地表咸水湖迅速干涸,如此一来,地面上的咸水湖没了,忌惮它的‘沙民’之类便有了可乘之机,这才能直接挖洞从钻出地表,这也就是神秘人给我们说到了近代形势越发失控的原因,因为当年有咸水湖的时候,‘大耳朵’的出口只有‘穴龙’把守的那一条,而没了咸水湖,那几乎任何地点都能使它们的出路,这就让‘穴龙’顾此失彼看不过来了,所以同样也是在近代,‘沙民’之类钻出地面袭击地表人员的事情才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假设当年要不是有‘穴龙’把手‘大耳朵’的出入口,那这个大规模袭击的历史将至少被提前数千年。”林玉良说。
“您说这个病毒群落将那个自然核反应堆包裹住然后吸取其能量,这个感觉有点类似于‘戴森球’的设计思路,只是这样做的话,那这个病毒群落不先得抵抗住反应堆释放出来的高温吗?即便温度没法跟太阳这样的恒星相比,但那怎么说也是一个聚变核反应堆啊,温度肯定低不了,如果它们能扛住这等高温的话,又怎么会惧怕燃烧武器的攻击呢?”我说。
(未完待续)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就更一点关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新闻资料,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各国争相研发的战略级技术之一,与量子技术,基因技术并列,可以称为能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三大技术。
就在去年,我国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阳”,既可控核聚变技术演示堆的持续运行温度成功突破1亿摄氏度,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真太阳”的表面温度也不过5500摄氏度,核心温度为2000万摄氏度,也就是说,我国“人造太阳”目前所达到的温度已经是“真太阳”的5倍。
而该技术的研制成功与投入使用,将可以彻底改变整个“能源版图”,将目前的“化石燃料文明”全面晋升至“核能文明”,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还毫无化石燃料燃烧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到那个时候,就不存在电费这个概念了,因为仅仅是地球的海水中就存在有至少45万亿吨的氘,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将其作为“干净燃料”释放出来,每公斤可以相当于300公斤汽油,足够目前人类使用几百亿年,这也是为什么称其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因所在。
从原理上讲,可控核聚变与太阳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该技术及其相关科研装置才有了“人造太阳”的美誉。
按照林玉良的说法,在罗布泊地下的那颗巨型陨石,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可以理解为一个“微型太阳”,说它是“恒星碎片”虽然不严谨,但楼主认为这个名字还不错,因为形容的比较贴切,当然了,这个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目前还未可知,那估计是发生在遥远太空深处的事情,太多可能的细节完全不可考。
而这把可以打开人类文明未来的“能源钥匙”,已经被我国掌握在了手中,因为现在世界上该技术最接近成功的国家就是我国,不仅温度、运行时间等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注:这里有一个官方宣传用词的内涵有必要解释一下,常看新闻的看官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新闻在提到又有某某技术与产品实现突破或诞生的时候,有时候用的是“世界领先”,有时候用的则是“世界先进”,那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是有的,基本来讲,前者要高于后者,凡是被冠以“世界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其代表的就是世界第一,而“世界先进”则要差一些,代表的是进入“第一梯队”,比如第三名也是,第五名也是,这个说的具体不具体,就看当事时的宣传需要了),
更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该技术工程化的国家,所谓工程化,就意味着距离可以投入实用只有一步之遥了,按照科技部的规划,到2050年时,可控核聚变将取代当下的能源技术,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能源擎天柱”。
图一共有9张,楼主上面说过的内容在这些图中基本都有了,感兴趣的看官们可以仔细阅读一下。
(注:图6、7、8、9中的内容选自于某搜索引擎百科,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