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再结合方才的相关描述,虽然林玉良叫不上名字来,我对这位李队手里的刀是什么刀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我军侦察兵乃至特种部队常备的一种专用战斗刀具—捕俘刀。
有这种道比较特殊,要说清楚它有哪些特点,还需要简单的说两句题外话:
该刀刀身短小,利于隐藏,但刀尖的设计角度很小,尖锐异常,它不同于多功能军刺、战术刀、生存刀等具有一定工具功能的定位,而是从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向着怎样杀敌去考虑的,说的直接一点,就是这是一“天生”的格斗刀,而也正是为了保证它能在关键时刻完成赋予它的任务,所以在平时该刀一般都会打磨的非常锋利,除非是必要时刻,否则诸如削、切一类的“粗活”,都是要避免使用它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过度使用造成的刀刃钝化,而且它的长度与质量,也不适合用作削、切等粗犷作业。
相比而言,军刺等上述承担部分“工具刀”作用的刀型在我军军中则有明文规定不能随便开锋以免造成刀身过而强度不够,两者在开锋问题上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正是由不同的战术定位所决定的。
捕俘刀的定位也是刀如其名,主要用于侦察兵与特种部队在前沿或者是敌后战斗中抓取对方俘虏、悄无声息的摸哨时使用,尤其是在摸哨战斗中,使用者要从背后接近,迅猛的插入目标的脖颈远端(注:既左手持刀插右侧,右手持刀插左侧),然后再迅速向着反方向拉动刀刃,凭借着该刀锋利的刀刃,彻底将目标的气管、颈动脉等要害部分完全“豁开”,这样才能起到让对方快速死亡,最起码也无法发声而惊动其他人的目的。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太多影视剧中的误导内容—随便用一把什么刀或者是其它利器,在人的脖子上一比划,割开一条小口子好像就能让人立即死亡一样,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即便喉管被隔开一条口子,伤者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毙命,而且还会大声的发出呼救或者是其它声音,从而暴露摸哨人员的行踪,所以真正摸哨时的用刀技巧,正如上面所说,要利用刀锋将目标的整个脖颈完全豁开,起码气管必须得断,让对方完全无法发声,隔断颈动脉则是为了迅速放血让目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死亡,而在捕俘刀上的种种特殊设计,也就是为了干这个的。
这样一柄短小、重心中心化且质量很轻的刀,想要通过投掷或者是甩出,攻击距离相对较远的目标,难度要比军刺大得多,因为捕俘刀的重心在刀身中间,而不是像军刺一样在刀身前段,这样就不适合脱手攻击,再加上较轻的质量,就使得若想达到与投掷军刺时一样的攻击力就得用上更大的力道,尤其是更大的爆发力,而更大的力道则很容易导致刀在飞行中失控从而打偏,这还是相对简单的抬手投掷方式,如果用甩手的方式,难度则更大。
如此看来,林玉良口中的这位能熟练应用甩手飞出捕俘刀击杀目标的李队,的确不是泛泛之辈,堪称是一名军事素质极高的特战尖兵。
题外话说完,言归正传:
“它被李队的飞刀击毙之后,那王队的伤势又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说。
“骨骼没问题,但是上面的一大块皮肉全被撕掉了,怎么给你形容呢,就是被咬住的右手小臂,再到小半个手上的这么一大块皮,还有部分肌肉组织,都是一整个被扯下来的,就好像那个绿色人形的嘴巴有‘剥皮’功能一样,整个小臂,软组织和臂骨都可以用肉眼看见了。”林玉良说。
我听的脊背一阵发凉,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右手,然后说:
“怪不得能疼的直接昏死过去,我想您刚才提到的‘它们’,应该就是以此为引子遭遇到的吧?”
“是的,这事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先给王队止血,包扎好伤口,幸亏虽然创口面积很大,但是属于比较浅层的外伤,没有伤及到骨骼和血管,接着就是止血,包扎,找个人架着他走,而李队那边用脚踩住那个绿色人形把刀拔下来之后,四周就开始密集的出现大量那种‘悉悉唆唆’的声音,如果说之前只是一只的话,那么这会儿就肯定是一大帮了,举目望去,果不其然。
远处的黑暗之中,已经有大量的红点正在迅速向着我们这边靠拢过来,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对本地有可能存在的生物的惊扰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的装备里虽然带了不少的照明弹,但也一直没用,更何况刚一开始这洞穴里高度对于人来说是很高了,但对于打照明弹来说还是太低,可到了那时候,内部空间已经十分巨大,且只用灯光照明显然是不够了,这李队就连着叫来了四个他手下的战士,再加上他自己,一共五个人,掏出信号枪,向着空中就齐射了5发照明弹,那种照明弹发出的是一种像现代IED节能灯一样的白色冷光,照明效果很好,打到最高点的时候直至落地能理论持续照明整整一分钟,只是这里的洞虽大,可高度还是有限,照明弹打到顶部就反弹下来了,这样照明的时间就缩小了不少,大约只有四十多秒,不过就这样那也足够我们看清楚远方那些红点密集攒动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密密麻麻一大片这样的墨绿色人形,正手脚并用的贴着湿滑的洞壁向我们袭来,等落地的时候它们会直立行走,但是在洞壁上则采取爬行,洞壁上都是青苔,又湿又滑,可他们在上面爬动时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比在地面上跑的还快。
有了前面第一个的教训,我们知道来者不善,那还用说别的?只能是拉家伙开干了!
(未完待续)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的便是正文中提到的“捕俘刀”,更确切的说,该刀是一个我国军刀的一个类型而不是具体的一个型号,比如在我国军刀的发展史上,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捕俘刀”就有两代,而在我军军语的官方称呼上,它们则有另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侦查匕首”。
图1、2为我国的第一代“捕俘刀”:53式侦查匕首。
图3、4为我国的第二代“捕俘刀”:84式侦查匕首。
从这两代“捕俘刀”样子上就上可以看出,它们在外形上都异常简约,没有工具刀上那些如锯齿、倒钩、起子、剪刀孔等纷繁复杂的设计,只有笔直而短小的尖锐刀锋,用林玉良的话说,就是像“柳叶”一样的刀身,而这样的设计当中,蕴含了无数用鲜血换来的实战经验,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让它更好的在需要它的时候,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杀敌报国。
这样应了时尚界常说的那句话:简约而不简单。
补充一句:8898楼中图1中的53式侦查匕首并未开刃,这主要是为了作为品保护刀身,但在实际应用中,该刀除了刀锋如图中一般尖锐外,刀刃则更是锋利至极,有对越作战的侦察老兵曾经说过甚至可以把这刀磨到可以“刮胡子”,其锋利程度达到几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