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因为要作为一种在战场上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武器,首先要满足的条件就是必须是群居生物,独居生物的个体战斗力以当时的技术,提升比较有限,在实战中的效费比比群居动物低得多,然后就是目标生物还要尽量满足三大条件,既‘小、快、多’,也就是前者要求目标尽量要小,不容易被敌方击中。中者要求速度尽量要快,一是进一步降低被打击的几率,二是缩短进攻全程。后者要求数量尽量要多,可以尽快大量的投入战场并对敌方造成覆盖面广泛的打击,这最后一条说的再深入一点就是‘活体生物兵器’这种当时的新兴产物在那个年代还属于比较低端的消耗品,既然要作为消耗品,那么数量庞大就是其基本特点,或者说是必须达到的刚性要求,而当年前苏联在进行生物筛选的时候,还考虑过蚁类,但最终因为蚁类虽然数量庞大,但移动缓慢,且体积太小,个体攻击力严重不足,并因为行动过于集中,容易遭到敌方多种方式的集群杀伤,所以最后在具体方案的竞标中被淘汰掉了,最终进入试验乃至投入实战阶段的,就是‘杀人蜂’项目与‘食人鼠’项目,因为这两者完全满足了我上面说的那三个基础条件,都是目标小,速度快,数量多的典型,而且繁殖能力还超强,只是繁殖能力强是柄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数量失控并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在一代‘食人鼠’投入阿富汗山区进行作战时,虽然凭借着超大的数量与强大的攻击力,以及优秀的可控性,硬是啃下了一个多次使用传统手段打击都无法摧毁掉的塔利班大型营盘,能啃掉这块‘硬骨头’,苏军军方自然是非常满意,认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遂继续加强研制这类以数量取胜的‘活体生物兵器’,但是因为战斗结束之后未对战区的‘食人鼠’进行繁殖干预,导致大量新生‘食人鼠’诞生,第一批投入战斗的‘食人鼠’接受控制,但繁衍出的第二批属于‘自然鼠’,完全不受控制,而且鼠类的繁衍速度极快,所以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繁衍出多批完全新生的自然‘食人鼠’,结果当苏军再次进入该区域执行任务时,遭到了当初第一批‘食人鼠’后代们的围攻,其直接结果就是人员与武器装备都遭到了非常重大的损失。

所以在投入越南的第二代‘食人鼠’上,除了其它方面的改进以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第二代‘食人鼠’都是‘无性别食人鼠’,它们不具备繁殖能力,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大量繁殖后失控的问题。

不过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苏军曾经考虑过将繁殖能力非常强的第一代‘食人鼠’提供给越军,意图让这种害处极大的生物在中越边境附近快速繁殖,特别是那里的亚热带环境潮湿、多植被,比多山、植被烧、干燥的阿富汗高原更适合‘食人鼠’的种群扩张,苏军深知以越军的实力断不是我军的对手,而在这种前提下,有这样的用心就像当年的日军731部队在撤离之前将细菌武器深埋地下是一个道理,目的是即便不能达成阴谋,也要尽可能的给我方造成麻烦与伤亡,但所幸经过多次论证,苏军内部最后认为如果使用第一代‘食人鼠’并导致超量繁殖的话,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我军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注:国际定义上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为三种非常规武器,既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进行‘区域清除’,为了防止事态的失控,再加上更重要的是为第二代‘食人鼠’提供技术验证的机会与场合,所以最后出现在老山前线上的是没有繁殖能力的第二代产品,也就没有发生我上面说的那种繁殖失控的情况。”何树华说。

(未完待续)

楼主直接来更图了,这里提到了“库库尔坎”金字塔,那么楼主就感觉有必要贴几张高质量的相关图片来给各位看官看看,要不然单凭文字,不够直观。

图1、2为位于玛雅城市“奇琴伊察”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图3为该金字塔阶梯下方两边的“羽蛇神”雕像,这是一种中美洲印第安文化普遍崇拜的神灵,在玛雅文化的设定中,它主宰着晨星、发明了书籍、立法,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玉米,还代表着死亡和重生,也是祭司们的保护神(好吧,我承认,从“主宰开始到保护神”结束的这段话我是直接复制的百度百科)。

比较有趣的是羽蛇神的形象与中国龙非常相似(比较明显的差异是羽蛇神没有龙一样的角),而关于玛雅文明是华夏文明分支的推论也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殷人东渡论”。

这两张图是特奥蒂瓦坎庙上的羽蛇神头部石像,保存的相比库库尔坎金字塔石阶底部的羽蛇神雕像来说要完好的多,磨损比较少,在这种状态下更可以看出其与中国龙的相似之处。

最后还是再贴两张我军对越作战期间的历史照片,毕竟这才是本篇采访实录的绝对主题。图1为当年老山战役期间成都军区的某指挥所内讨论前指(“前指”为简称,全称为“前线指挥”)侦查作战计划的情景,从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后面那张写有“老山地区地形”字样的沙盘。

图2为当年携带火焰喷射器正在匍匐前进的我军官兵。

图3为对越作战期间我军集中使用火焰喷射器猛烈打击越军的历史照片(图中集中出现了至少2具火焰喷射器)

今天的图就更到这里了,关于“杀人蜂”与“食人鼠”项目来源的文字可能会比较枯燥,因为没有激烈的战斗场景,更多的是一些学术名词的解释,如果各位看官感觉看之无味,楼主表示万分理解,不过既然写了,楼主想还是发出来的好,既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尊重各位看官对内容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不过枯燥的内容不会太多,楼主会尽快发完,然后展开一篇全新的、更精彩的故事(亲身经历)。

最最后,还是那句话:谢谢各位的支持。

(未完待续)

楼主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在采访149号阵地上与“活体生物兵器”“杀人蜂”、“食人鼠”作战时候提到了美军的BLU-82型空气燃料丨炸丨弹与我军的某型战术弹道导弹,当时忘了发图了,这里补上一下:

美军的BLU-82“丨炸丨弹之王”型空气燃料丨炸丨弹,当年这玩意在越南没少使用,破坏力非常之大,在采访实录中楼主提到了美军经常用它在密林中强行开辟直升机着陆场的事情,这里就发5张图,体现的就是从挂载到最终爆炸完成后全过程,特别是可以仔细看看图5,直接炸出一个“圆圈”来。

而我军使用携带空气燃料战斗部的某型战术弹道导弹,虽然楼主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但都未提及具体型号,所以只能用“某型”来形容,不过从年代与型号上来说,这个“莫某型”最有可能的就是东风-11型战术弹道导弹的早期型了,虽然800-1000公斤的战斗部没有BLU-82那么大,但由于是弹道导弹作为载体携带,其突防能力要比用慢吞吞的飞机才能投掷的BLU-82强的多的多的多,而且导弹高速飞行下来所携带的动能也是除了战斗部以外的另一大毁伤力,这同样不是挂着降落伞慢慢从天上飘下来的BLU-82能比得了的,好了,话不多说,上图:

(注:虽然图1、2中的东风-11是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时的照片,而且该弹首次从官方角度公开露面也是在1999年的大阅兵中,公开资料声称该弹在1992年批量服役,但实际上,早在1980年,该弹就已经小规模进入部队,作为当时的一种新型武器,在1984年的老山战场上拿出来试验一下威力也的确在情理之中。

另外再补充一句:图3就是空气燃料丨炸丨弹爆炸瞬间的景象,那种对无防护软目标的粉碎感与压迫感各位看官自行体会一下,用这玩意覆盖149号阵地的前沿,也就不以为能一发“敲掉”这么多“杀人蜂”和“食人鼠”了)

“那这场‘考古竞赛’是直接从玛雅遗迹开始的吗?”我问。

内参记者-----一名“非传统”记者颠覆你三观的采访实录》小说在线阅读_第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有骨难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内参记者-----一名“非传统”记者颠覆你三观的采访实录第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