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林阿姨的确是林阿姨,可苏叔叔是不是苏叔叔就有待商榷了,对吗?”
“小峰,你什么意思?”师傅这时候变得警觉了起来,“车能对上号,清雨确认无疑,蝉衣怎么可能有错?”
“万一呢?”
“你们,你们是不是查到了什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师傅不光脸色变了,语气也有了些颤抖。
“师傅,您看看这个就明白了。”说完,我从包里取出了画像。
接过去之后,师傅缓缓的展开着,当看到画像中的那张脸时,他猛然僵住了,双眼透出惊恐和骇然的时候,那双生出老年斑的手,也开始颤抖了起来,就连身体也无法抑制的出现了抖动。
“这,这……”师傅似乎已不能言语。
“师傅,师傅……”我小声呼唤着他。
良久,他总算是回过了神,抬手揉了揉眼睛,声音有了些沙哑:“小峰,这幅画像是从哪里来的?师大案,是不是跟当年的车祸案有关系?”
“师傅,两起案件到底有没有关系还不能确定,我先跟你说说画像的事儿吧?”
当我将之前发生的一切做了讲述之后,情绪渐渐恢复正常的师傅皱起了眉:“小峰,我唯一能跟你说的是,这人的确像蝉衣,简直是太像了。但没有见到他本人之前,我不敢拍胸脯做任何保证。”
“嗯。”我点头,“您放心,我们会尽快找到她的。”
“小峰,我有个不情之请。”在我的印象里,师傅第一次说出这种话。
“当我们找到他,给你们一次见面的机会。”我太了解师傅了。
“我这一辈子,从没有求过人,可……”
“师傅,您不要说了,不管他是不是苏叔叔,我们都会安排你们见一面的。”这不会涉及到警纪问题。
说完,我看到师傅又开始愣神,便直接转移了话题:“当年的火化彻底吗?有没有残骨之类的留存?”
“没有。”师傅摇摇头,“我曾经跟你说过,我对那起车祸案也是有着疑义的,也曾试图展开调查,但……”
“但已经找不到任何检材了,骨灰是有机物向无机物转变的结果,已经完全失去了鉴定价值。”
“是的。”
“当年的事情还有什么蹊跷之处吗?”我想尽可能的了解全面一些。
“或许有,也或许没有……”有气无力的做出回应后,师傅的目光又落在了画像上,“蝉衣,真的是你吗?”
面对这种状态的师傅,我知道继续留下来已经没有了意义,叮嘱他多多保重身体后,便提出了告辞。
“小峰。”在我拉开房门的时候,师傅喊了我一句。
“您放心,这件事情我不会告诉小沫的。”说完,我一头扎进了夜色中。
离开师傅家之后,我直接开车向养老院赶去,因为我隐隐有种感觉,这起连环案的真正核心就在那里。
五名受害人,前四名死亡地点都在向养老院靠近着,林冬更甚,直接死在了养老院里面,这难道不值得人深思吗?
还有,这个长相酷似苏蝉衣的人,也出现在了那里。且他本身就是老人,会不会和养老院有着关系呢?
养老院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路上,我给雷大炮打了一个电话,将去师傅家了解到的情况说了说,随后又问他那里有没有收获。结果与之前了解的相差无几,当年在将事故鉴定为车祸诱发的**之后,便按程序结了案。
苏蝉衣和林清雨的尸体火化时,师傅的很多领导和同事们也都在现场,这个环节是不会有任何纰漏的。如果画像中的人真的是苏蝉衣,那么问题一定是出在车祸本身,但无论是金蝉脱壳还是瞒天过海,都势必会涉及到另外一名受害人,否则尸体上就会出现破绽,这是不容争辩的。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
是死于车祸,还是被苏蝉衣“杀死”的?
案情,越来越复杂;情况,越来越糟糕。以至于在某个恍惚间,我觉得师傅和苏沫都在被算计着。
“苏蝉衣,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思索了一路,我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不得不暂时放弃。
从门卫那里得知孙副院长今天值班后,我径直朝着他的房间走去,九点一刻,他应该还没有睡觉。对于我的到来,孙副院长颇为意外,不过当得知我来此的目的之后,还是就调查之事明确了态度。
知无不言!
“孙副院长,您见过这个人吗?”我没有时间跟他绕弯子,直接拿出了那张画像。
原本,我没抱太大的希望,可没想到仅仅是看了一眼,他便肯定的点了点头:“认识,而且很熟。”
“他是谁?你们是怎么认识的?”我着实有些兴奋。
“他叫苏卿宇,原来……”
“等等。”我打断了孙副院长的话,“您说他姓苏,叫苏卿宇?”
卿宇的谐音是清雨,究竟是另有隐情还是我想多了?
“是啊,怎么了许警官?”
“没事儿,您继续说。”
“原来,这个人是我们这里的保洁工,做了年头儿可不短,得有十好几年。”孙副院长回忆着说道。
“他还在养老院吗?”这个消息太重要了。
“没有,前两年走了,说是回乡下养老去了。”
“您仔细想想,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按照年份儿来说是两年,可如果数月论天的话,应该是一年半左右。”孙副院长肯定的说道。
“年份儿上是两年,实际时间是一年半,这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我皱眉思索着,当思维放宽,对整起连环案进行审视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吻合的时间点,“两年前,师大开始的贫困生源选拔项目。一年半之前,头批受益学生进入师大,齐亮就是这批学生之一,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联系?”
这个问题还没想出眉目,新的可疑点又出现了,于是我直接问道,“孙副院长,咱们养老院是什么时候成为师大援建点的?”
“两年前。”
“您确定?”
“确定。”孙副院长点点头,“以前,师大的学生也经常过来做义工,但真正签署共建协议还是两年前。”
“老年活动中心,也是那个时候立的项?”
“没错。”
“这就奇怪了。”我追问着,“以我们国家的基建水平来说,区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建起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吧?怎么到了现在才刚刚开始打地基呢?”
“这事儿可有些说头儿。”
孙副院长说,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师大于两年前展开了贫困生源的选拔项目,相同的时间和养老院签署了共建协议。做慈善回报社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们感受到师大并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是在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