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也难怪陈和光听得李秘说完这些事,连说李秘是他的福将,恨不得把李秘放缸里,在神坛上供起来了。

不过李秘面儿上到底还是个知事,该忙活还是得忙活,离了陈和光之后,便来到了理刑馆。

这外头清冷地紧,寒风飕飕,可推门进来,理刑馆里头却是闷热难当,书吏们一个个满头大汗,那温热之中弥散着脚臭,也是让人极其不舒服。

宋知微早先就与李秘见过一面,作为苏州推官,从崇明沙回来之后,宋知微的声望就日渐丰隆起来,但他对李秘仍旧非常客气。

因为他知道李秘不是池中之物,自己这些成绩,若没有李秘,那也是完不成的。

他更知道李秘身上带着伤,所以听得动静便从签押房里走了出来,见得理刑馆的人都不大理会李秘,他也难免有着皱眉。

“来人,把窗户都打开!”

宋知微如此一说,书手们便将窗户全都打开来,凉风吹了进来,整个大堂乃至每个号房里的闷气都被清扫出去,人人不禁打哆嗦,却又清凉得畅快不已。

此时他们才从工作中回过神来,见得宋知微的表情,再看看门口干站着的李秘,便知道自己疏忽怠慢了。

李秘成了吴惟忠的义子,又当上了九品知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吴惟忠眼下是备倭副总兵,军方扛把子,皇帝陛下对今次战事又格外倾注心力,吴惟忠等武将自是深受器重,备蒙皇恩的。

可不知为何,李秘当了副总兵义子之后,众人自觉距离感更远了,仿佛李秘不再是他们认识的那个神奇小捕快了,反而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

尤其是李秘才刚刚当上知事,就出了公干,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要知道他是分拨给理刑馆勾当差事的,他这么一走,他的差事最后由谁来干?还不是他们这些理刑馆的人来分摊么!

或许也正是因此,他们才对李秘产生了疏离感。

宋知微脸色难看,大家心里也有抱怨,毕竟是伙计们都是跟着宋知微的老人了,为了个李秘,宋推官时常给他们脸色看,换谁心里会舒服?

李秘自然也知道这些,他不是个好高骛远之人,既然要当大明第一神探,根基就要打好,无论是吴县那边,还是理刑馆这里,李秘始终都想干一些实事。

虽然看起来他有些不务正业,时常不在签押房,正经当差也没几日时间,但他产生的价值却是巨大的。

不过层次不同,眼界就不同,这些价值,也唯有宋知微陈和光等人看得到,寻常吏员是如何都理解不了的。

李秘也不好说些甚么,只是挥了挥手,让外头那些挑夫先回去了。

这些挑夫是来送礼的,挑着的都是李秘从宁国府带回来的土产,不过看这架势,如果此时将土产都挑进来,反倒是羞辱了这些理刑馆吏员,谁又稀罕你的年货礼物了!

宋知微也是看在眼里,难免要叹气,李秘也算是有心了,只是这些人看不到罢了。

别人不清楚,他宋知微却是心知肚明,且不说李秘与苏州府这边的官员名流都有着极深的交情,与袁可立项穆等人称兄道弟,相交莫逆,便是应天府那边,李秘也是吃得开的。

如今又要参加武举,在湖广武昌又帮楚王做了这么一件大事,前途自是不可估量的,他是一条潜龙,有岂是理刑馆这样的小池塘所能养得的?

可李秘并未因此而目中无人,他仍旧如此谦卑,体贴,便是小小举动,也顾及到这些吏员的感受,偏生这些吏员根本就不知其中缘由,唯有宋知微清楚,却又不能见人就解释。

而且有一桩事,他们这些吏员也是不知,当初曹建安等三名捕快,与李秘一道出去公干,结果死在了蔡葛村,朝廷虽然也派发了抚恤,但到底是杯水车薪。

是李秘将自己所有的俸禄,都用在了奉养那三名捕快的家属,也就是说,他从未领过薪饷,这件事也只有宋知微和曹家等三家当事人知晓内幕。

“李知事,委屈你了。”宋知微说着随意,却是发自肺腑。

宋知微足够体谅,李秘也是心领好意,朝宋知微笑了笑道:“推官大人可不敢这般说,下官毕竟是知事,常不坐馆签押,也不是个事儿,大人可有甚么案子要交给我来办的?”

宋知微也知道李秘性子,当即朝李秘呵呵笑道:“案子是堆积如山,不过就怕你看不上眼。”

李秘也笑了:“下官本来就是办差的,案子便是案子,没有大小之分,再小的案子,也有受害人,咱们可不就是人民卫士么?”

李秘虽然是半玩笑地说话,但宋知微却为之肃然,朝李秘道:“好一个人民卫士,李贤弟的心胸,着实让人钦佩!”

李秘也不笑了,认真道:“这是职责所在,可不敢自持……”

两人又寒暄了一番,宋知微询问李秘伤势,确认他可以行走无碍,这才把李秘带到了签押房来。

李秘毕竟是九品之事,比那些书吏要高很多,所以有一间小小的签押房,与那些书手的号房区分开来。

到了签押房里头之后,宋知微便让人送了一堆卷宗过来,朝李秘道:“这些都是积压下来的,横竖都是些小案子,你看看能措置就措置,不能处理便留着也无妨。”

李秘呵呵一笑道:“大人这是在质疑我的本事啊,放心,一定给办得漂亮妥帖!”

李秘也是干劲十足,当即拍胸脯保证道,宋知微也笑了,点了点李秘道:“话可不能说太满,可是你自己说的,再小也是案子,不能办就留着,但绝不容许胡乱判断,不然本推官可就不饶你了!”

李秘也是笑着应下,宋知微离开之后,他便认真看起卷宗来。

这些案子也果真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不过也都是相对而言的,因为苏州城里有吴县和长洲县衙,寻常小纠纷其实已经让这两个县衙给解决了。

能够送到理刑馆来,又积压到年底都无法解决,即便是鸡毛蒜皮,也是无厘头的鸡毛蒜皮。

李秘看了几页,第一个是杀牛的案子,城外农户的耕牛莫名死了,但早先在田间地头与人有过争吵,对方又扬言要杀他全家,结果当晚耕牛就踩了陷坑,折断了牛腿,农户带人打上门,威胁者却有不在场证据,双方自是争论不休,便告到了官府上来。

古时到底是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耕牛的保护,杀牛可是大罪,不夸张的说,古时的牛命比人命还要贵一些。

至于水浒传之类的演义小说之中,动不动就切二斤熟牛肉,筛三五斤烈酒,那也是太过夸张,虽然也有吃牛肉的,但大多是富贵人家,寻常人哪里见得甚么牛肉。

正如此案,这牛断了腿之后,便再无法耕田,只能报送官府,得了批复才允许杀牛。

再往前推一段历史,杀牛之后也就只有牛肉能够自行处理,剩下的东西都不能私自买卖。

因为牛皮可以做甲胄,牛筋牛角可以做弓箭,这些东西都算是违禁商品。

有人亡命,有人喋血而我推开沉沉棺盖》小说在线阅读_第4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画虎龙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有人亡命,有人喋血而我推开沉沉棺盖第4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