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是由于他们,跟在大风水师身边,经常参与一些大工程、大案例,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不是纯粹的菜鸟。好,大领导身边的秘书,谁真的敢轻视呀?
宰相门前七品官,无论古今外,都是这样的道理。
这是抱了金大腿的优势……
“知道你厉害了。”
一禅的语气之,也有几分羡慕之色。
第661章平洋之地
在说话之间,一禅也随之把众人带到了东厢,那也是一个回字形的院落,十几间大房子,依次排在四周,把巨大的院子,围在了间。
院子,有树木高耸,枝繁叶茂,在阳光照射下,映在地面形成一片阴凉。
树荫之下,是精巧的石凳、石桌。在炎炎夏日,来到这样的地方,好像与世隔绝一般,一下子变得清凉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古建筑院落,较受人推崇的原因。当然了,现代化的生活,也十分的便利。古今不同,各有优劣,也分不出高下来。
几人看了看房间,也颇为满意,直接决定,在这里先安顿下来。
住在这里,吃饭在镇。
事实,如果有心的话,完全可以食宿都在小镇。只不过,叶川打算专注研究宅子,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所以干脆住下来。
毕竟人类最容易熟悉的,往往是自己居住的环境。
一些细节,只有住久了,才能慢慢察觉。
安顿之后,也到了午时分。
当下几人出门,来到了镇子的小馆子,吃饭。
苍蝇小馆子不大,几排桌椅。
四人占了一桌,点了几盘小菜,随意闲聊。
餐馆的老板、厨师,似乎是本地人,饭菜的手艺,谈不多好,但是也不差。主要是,一些风味小吃,也有自己的特色,所以生意挺好。
实际,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或者终点,小镇充满了包容性。
毕竟运河从春秋开始开凿,然后到了隋朝,更是大力开发,一直延续到元代,更是把运河一段,从洛阳直通京城。
修了一两千年,才有了这条京杭大运河。到了明清时期,围绕这条大运河,更是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大事件。
漕运,漕帮,更成为了明清时期,国家统治者最为关心的顽疾之一。
哪怕到了抗战时期,运河还发挥作用。
只有到了现代,海运、铁路、飞机、高速路的飞快发展,才逐渐取代了水运河运,大运河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历史化遗迹。
两千五百年时光,贯穿了整个国的大半历史。
想要研究国,这是绕不开的坎。
叶川思绪悠悠,然后咔嚓一下,一次性筷子折断了。
“哎?”
张扬愣了,连忙递新筷子,同时怪道:“老板,你的手劲,太大了吧。”
“……我在想事情。”
叶川接过了新筷子,顺便吃了口饭,继续陷入思虑。
“想到了什么?”
一禅也十分的好:“想到了,怎么布置会场了吗?”
“哪有这么快。”
叶川摇头,随即笑道:“我在想,一会儿在附近,找个地势较高,视野较开阔的地方,好好的看一看,这小镇,这运河……”
“咦?”
王斗心一动,立即若有所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谈不发现。”
叶川继续摇头:“只不过我觉得吧,难得来到这样的历史古镇,如果不全面的剖析一下这里的风水形势,未免太可惜了。”
“有必要吗?张扬随之眨眼。
“有必要!”叶川很肯定。
“那去!”张扬直接表示拥护。
至于另外两人,也不反对,所以他们吃了饭,直奔镇外而去。
爬山什么的,当散饭运动啦。
在小镇之外,几里远的地方,有几座小山。
可以说,这是四周几十里,最高的地方啦。毕竟整个杭州,管辖的范围内,都是以平原地带居多,兼杂丘陵地带。海拔百米的山,都可以称为第一高峰啦。
几座十几米高的小山,真的很高啦。
张扬一边走着,一边说道:“这里应该是典型的,平洋之地吧。”
“对。”叶川确定道:“平洋之地,平坦宽阔,山丘稀少,不容易堪舆。不过风水家也有总结,流传下来一句名言。”
“什么名言?”
“行到平洋莫问踪,但见水缠是真龙。”
叶川微笑,解释道:“平洋,是指地势平坦而多河流穿行的地带。风水家认为,平洋之地,虽无山脉可言,但平洋为龙势跌落之处,水脉即龙之血脉。只要四面水绕,归流一处,即是龙脉结穴之地。”
“嗯嗯。”张扬连忙记下来,然后迟疑道:“可是这样一来,也有个问题呀。”
“什么问题?”叶川询问。
“是风吹呀。”张扬伸手,把五指打开,在空旷的地方,有风吹不止。他困惑道:“风水书不是说,气乘风则散吗?平原风大,不怕吗?”
“那是你笨。”
不等叶川开口,王斗没好气道:“都说了,是平洋之地,平洋之龙,与山脉之龙,肯定是有区别的。气乘风散,还界水止呢。”
“没错。”
叶川认同道:“平洋之地,其势为阳,生气自下行,但求其平坦开阔,虽然四面无遮,而不嫌八风相吹,不忧其生气散佚。”
“古代风水名家,有自己的注解,平洋阔衍,去山岗甚远,穿田度水,断伏已多,众水交流,平夷如掌。”
“欲识平洋地,满拨水看清,拨水能归库,富贵丁寿兴,真假龙何分,穴突看分明,众水归一库,尚是真形……平洋拿龙法,再水绕土坪,大水交合处,方乃是修龙。”
叶川娓娓道:“所以说,平洋地最重要的是水龙交合。说白了,在平洋之地,水流才是关键。要是有几条河流交汇之处,是龙脉龙穴之地。”
“众水交汇么?”
张扬目光一闪,然后轻声道:“貌似这个小镇,是如此呀。”
嗯……
叶川点头,这是事实。
毕竟小镇之,不仅只有一段大运河而已,另外还有几条河流,从四方汇聚在运河,才形成了现在小镇密集的水。
在明清时期,小镇最繁荣的时候,四方的大船小舟,更是云集而来。一个个码头,更是如同蚂蚁一般,密密麻麻的遍布水。
可惜雨打风吹,昔日的荣光不再,只留下寂寥的运河,静静的流淌。
或者说,运河千古不易,变的只是人心……
第662章平地一突最为
小山在即,众人不费力走到了山顶,然后眺望四方。尽管山不算高,但是也看得较远。一时之间,整个小镇的形势,尽收眼底。
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分布在一条河道两旁,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小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从小镇的形势,可以看出古代百姓,纯朴的生存方式。
或者说,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