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他们准备原路返回的时候,却突然看到前边闪过一片青绿色的幽光,仔细一看,竟然看到一口大红棺材停在前面的河岸旁。
当时他们下井打捞的一共有三个人,其一个胆子大一点的慢慢的走近查看,发现棺材的漆面鲜红似血,跟刚刚刷的一样。
那人伸出手指在棺材蹭了蹭,手竟然沾了像血一样的红色液体。三人见状都是一惊,立刻吓的头也不回的往回折返。
等他们到地面后,将下面的事情一说,面的人一个个也都是大惊失色,特别是这个院子的主人。这处宅子他买下后一直没有亲自住过,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后院的那口古井,没想到现在竟然还邪门的出崩了一口大红棺材!
于是他立刻叫停了打捞的活动,而那个想要找先人遗骨的家伙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说要不先等房方把井里的东西处理好了他们再来。
这些资料里除了老宅的一些照片和一些背景资料之外,却一张古井的照片都没有。估计是当时那几个打捞遗骨的人来之后,再也人敢去那个后院了。
而这个北京商人的一位生意伙伴正好是黎叔的一位老客户,这才把他介绍到了我们这里。看完了这些资料后,我也有些拿不准这是个什么情况。
于是我有些犹豫的对黎叔说,“据那三个下井的人所描述情景,只怕下面的情况绝对不简单。还有这宅子,我看这里面的建筑格局肯定不是民国时期建设的,鬼知道之前里面住的是什么人?”
黎叔听完我的话后,捏着下巴想了一会儿说,“这份资料的确是不太完整,如果咱们要接下这活儿,得自己去查……”
“那个北京商人出手怎么样?大方嘛?”我问出了我最为关心的问题。
黎叔听了嘿嘿一笑说,“因为这是两件事儿,所以按人头算。北京的商人需要咱们把井下的邪乎东西都处理好,他给了一个整数,100W。至于下面那些义士的遗骨如果也能找到的话,酬劳是20W,当然如果能准确找到出资人的先人是哪一个,还会追加10W。”
我一听感觉心痒痒了,笑着问黎叔,“那怎么着,咱们走趟山西?”
黎叔想了想说,“咱可以先过去看看再说,我总感觉那井下的大红棺材不是个好惹的主……”
第二天晚7点多,我们三个走出了武宿机场,那个北京商人的助理早早等在了机场外面。小伙姓孙,叫孙彬,听口音应该是个本地人。
他一见到我们非常热情的说,“一路辛苦,粱总派我过来全程接待几位,之后各位要是有什么需求直接和我说,不要客气。”
黎叔笑了笑说,“粱总太客气了!那我们现在是直接去老宅?”
小孙点点头说,“对,也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粱总早已经备好了酒菜等着各位了!”
这一路我闲来无事,和那个小孙闲聊了起来。从他的嘴里得知,他口所说的粱总,是那个北京商人梁圣杰,而小孙是老宅所在的孙家沟本地人,所以一直都是他和他的叔叔一起负责老宅的日常管理工作。
平时这老宅是不对外开放的,除非是粱总的一些朋友来山西玩的时候,粱总才会带着他们来老宅里逛逛。而小孙在附近的县城有家,老婆孩子都在那边,所以通常情况下只有他叔叔一个人住在老宅子里。
而且他还非常肯定的说,“这老宅虽然有些年头了,可是却没有发生过一件邪乎的事儿,我没结婚之前也和叔叔一起住过老宅,除了给人感觉冷清一点,其他都还好。”
至于发现棺材的枯井,之前也是封死的,要不是那个自称是刘明理义士的后人找到粱总,估计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要开封古井……
说话间,车子开到了孙家沟村,一进村口我看到几个高高耸立的牌坊。这时的天儿已经黑了,我实在是看不清楚牌坊写的是什么字,不过听小孙说,这牌坊是清朝的时候立的,主要是歌颂几个一辈子守寡的女人。
看着这些阴森牌坊,真不知道是哪个女人的一生为此葬送了……
我们的车子开进村里后,感觉这里虽然是农村,可是环境还算不错,村里的主路也有路灯。
小孙告诉我们说,这都是粱总出钱安的,自打他买了那处老宅子后,给村里出钱修路,还帮着村里把一些快要垮塌的老房遗址重新修葺,然后让他们搞起了旅游,所以这几年村里每家的日子过的都还不错。
车子一路前行,开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督军府。用小孙的话说,这个督军府只是当时一位姓陈的督军在乡下置的别院。
而这宅子之前的主人和小孙是本家,也姓孙,他们这个村里姓孙的人家,往几辈人都和这个孙家沾点亲缘。我一听有门啊!那古井下面的棺材如果不是当时的督军留下的,那肯定和之前的这家姓孙的大户脱不了关系……
下车之后,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头站在门口,小孙忙为我们介绍说,这位是他叔叔,今天七十多了,身体非常的硬朗,有时候他都自愧不如。
老头见我们也挺客气,将我们让到院子里说,“饭菜已经准备好了,粱总也在前厅等着各位呢!”
我们三人走进前厅一看,果然早早预备好了一桌饭菜等着我们呢。桌旁的粱总见我们走了进来,起身相迎说,“黎大师,久仰大家,我早听老刘说过您的大名,如果不是这次的事情实在棘手,我还真不好意思劳烦您大老远的跑这一趟。”
黎叔一脸笑意的和他寒暄了一阵,然后二人坐在一起相互的吹捧了起来。我见这个粱总的岁数和黎叔不相下,能在九几年的时候出500万买下这里,那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啊。
吃过饭后,粱总带着我们在宅子里逛了逛,别说,看着这宅子里的一草一木,仿佛我们是穿越到了民国的电视剧里一样,说不出来是个什么感觉。
也许是因为黎叔没有立刻答应接下这个活儿,所以粱总带着我们三逛两逛的去了古井所在的那个后院。
过去常说深宅大院,今天一来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们几人从前厅出来,一路缓步前行,等我们逛到了古井所在的那个后院时,竟然用了十几分钟!
一进后院,黎叔立刻眉头一皱,然拿出罗盘四下的走动着。
我也左右看了看,感觉没什么太特别的,这儿除了这口古井之外,是还有几棵正在开花的槐树。院的几口大水缸里养着荷花,看去极为的雅致。
这时见黎叔转身对粱总说,“这里的格局在您接手后,可有改动?”
粱总摇头说,“这老宅子里的一砖一瓦我都是按照原来的风貌所修葺的,特别是这个院子里,连那几口大水缸的位置都不曾变过!”
黎叔听后点点头说,“那对了!这个院子的格局被高人指点过,应该是为了困住井里的什么东西。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在当年那十几名革命义士被扔下井之前,这口井应该也是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