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大明都亡了快四百年了,这事儿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说到这里,胡姥姥瞥了一眼伯公,从她那双狐狸眼中露出了一丝皎洁,“明惠小和尚,你叫姥姥我来,是想万一那什么罅都城里还有狐仙作祟,有姥姥我在可以镇住她吧?”
“前辈明鉴,小僧确有此意。”听到胡姥姥揭穿了自己的想法,伯公淡淡的笑道,“对于妖仙,小僧确无把握能说服她交出郁离子罅录。”
“得了吧,若说那小狐狸像姥姥我一样得到过大造化,能活到今日倒也有可能。但你们不都说了吗,她早被朱元璋一脚踹死了,能留在今天的,顶多也就是个孤魂野鬼而已。”
只听胡姥姥不屑的说道:“没了肉身,就算是我们胡家也剩不下什么法力。这丫头的冤魂要是散去了也就罢了,但就算是没散去,碰到你们几个她也绝不是个儿!又要姥姥我来做什么?”
“前辈言之有理。”听到胡姥姥这样说,伯公打了个佛礼道,“但冤家宜解不宜结,如能说服狐仙而不用强,此乃善哉。”
“好啦好啦,姥姥我知道啦。”听到伯公这样说,胡姥姥不耐烦的甩起了尾巴,“我佛慈悲是吧?姥姥我懂的!放心好了,姥姥我会去劝劝那小丫头的孤魂的。”
说到这里,胡姥姥一下子就从椅子上蹦了下来,一边往禅房外走,一边说道,“你们这破庙里没得荤腥,还是让高伟民来孝敬姥姥我吧。等你们那什么罅都城开放时,姥姥我再回来。”
胡姥姥走了,而我却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向明惠伯公问道:“伯公,您觉得罅都城里真的会有‘狐仙’?”
“怎么,左儿不信?”伯公摇了摇头道,“说实话,我也不信。但万事小心为上。”
“不是,伯公,我不是不信。”我说道,“在马莱西牙时,我们曾发现了一封郑和留给朱允炆的密信,在那封密信上,提到了‘罅都城狐仙渐醒’这么句话。”
“郑和给朱允炆的信?”听到这话,伯公皱眉道,“与我详细说来。”
于是,我便将郑和下西洋,四过马六甲,留瞿家寻建文帝以及郑和密信和海图之事全都告诉了伯公。在听完我的叙述后,他陷入了沉思。
看着伯公闭目不语,我和费老全都不明所以。半晌,伯公终于张开了双眼,发出了一声叹息。
“唉!阿弥陀佛!该来的,总会来!”
伯公的话让我和费老都感觉到了一丝怪异,但无论我们再怎么追问,伯公也只是守口如瓶。
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师傅都明白了。对于罅都城,刘伯温告诉伯公的事一定比我们知道的更多!
不过,就算伯公隐瞒了我们什么,随着罅都城即将开放,一切也将水落石出。
当天空中的北极星终于如伯公所预料的开始闪烁时,我们已经来到了枫杨市外七十多公里处的一处山头上。
几百年的岁月让曾经那座朱元璋出家的破庙化为了尘土。在这座华夏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小小荒山上,除了稀疏的杂草和零星的矮木外,早已看不出当年那位大明开国皇帝曾在此落户的痕迹。
抬起头看着北斗闪耀,紫薇当空,师傅拿出了自己的罗盘。
“奇怪……”计算了几分钟,费老一脸狐疑的向伯公问道,“大师,你确定罅都城就在这里的地下?我怎么完全算不出此地会有龙脉的征兆?”
“嘿!那是因为这里的龙脉是人为造出来的!”伯公还未答话,胡姥姥便裂开狐狸嘴笑道,“我看这改天换地的手笔,应该也是出自你们正一上清派吧?”
“出自茅山派?”费老愣了,向胡姥姥拱了拱手问道,“前辈,请恕晚辈学艺不精,晚辈真没看出来这里有什么玄机。而且我茅山派……似乎也没有这种能凭空造出龙脉的手段啊。”
“师傅,咱有。”听到费老这话,我忽然想起个事,向师傅说道,“您提起过,咱的法相要诀可以做到这一点。”
“法相要诀?”经我一提醒,费老楞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前辈!难道您说的是上清法相要诀!?”
“什么法相法不相的,姥姥我可不知道。”胡姥姥摇头晃脑的说道,“不过啊,姥姥我这几百年来的确是见过你们茅山的小老道干过类似的事儿。那一次的规模,比这次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因为那次你们逆天而行,好好一个上清派才落得个越来越破败的下场。”
听到胡姥姥提起我们上清派没落的缘由,费老连忙抱拳施礼道,“前辈!请问我茅山派究竟做了什么事才招致天谴?又有何破解之法?”
“我咋知道破解之法是什么?”胡姥姥一翻白眼道,“不过那次的事我倒是记得很清楚。”
“那还是在宋神宗赵顼在位时候的事。”只听胡姥姥回忆道,“你们人类的朝廷里出现了一位大员,姓王名安石,字介甫。”
“要说王安石此人啊,虽然不是你们这种异侠,但他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位人杰。他一生中历经两次大起大落,位高时曾官拜当朝宰相,可谓位极人臣。”
“但王安石的出名并非源自于他的官职有多高,而是在于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想必你们都听过,正是由于这次变法,使得你们茅山派卷进了一场天地是非当中!”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有一条青苗法。你们不用了解青苗法具体是干什么的,只要知道它是王安石想要减轻百姓税赋而实行的一道法令。”
“若说青苗法的初衷倒也很好,只不过天算不如人算,各地地方官在执行时多有中饱私囊,向百姓强租强卖之事发生,是以这青苗法在百姓间的名声并不怎么样。”
“那时候的老百姓可不像现在这般可以看新闻刷手机。对于国家大事,老百姓也是地方官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所以,老百姓们只知道京城有个王介甫出了个青苗法加剧了自己的生活负担,却丝毫不了解此法的本意是为了让百姓富足安康。”
“恰逢在青苗法实施后的几年,各地爆发了大面积的干旱。粮食绝收,饿殍遍野,就连有的妖仙都只能饿的吃死人了!那惨状正可谓百里无人烟,乱世出妖魔!”
“其实若说老天爷是要干旱还是要洪涝,跟王安石的变法毛的关系都没有。但就是有那么一批保守派把天灾和人祸给联系了起来,嫁祸王安石的新法为天理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的处境可谓危如累卵。说轻了,罢官回乡算轻的,被当成个替罪羊株连九族都有可能!”
“在王安石焦头烂额之时,他的一位好友看不下去了。你们可知道他是谁?”说道这里,胡姥姥向师傅露出了一个神秘的笑容,“他就是你们茅山派的陈景元!”
这个名字我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要说王安石倒也罢了,那是初高中历史课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但陈景元又是谁?抱歉,我是学医的,不是学历史的。
“陈景元!?”我没听说过不要紧,费老显然知道这位陈前辈的大名。只听他惊呼道,“您说的是……碧虚子师祖!?”
“嗯,看来你还没忘本,姥姥我说的就是他!”只听胡姥姥笑道,“这个碧虚子可比你厉害多了,要照我看,也就只有他才算是得了陶弘景的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