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你经常来这里啊。”
叶三省看师父招呼服务生安排座位,叫酒,怡然自得,一副老马识途的样子,感叹道。
“最近认识的几个诗人朋友带我来过几次,我喜欢这里,听他们读读诗,谈谈诗歌挺好的。”
“因为诗歌也比较玄,跟师父的术业相通,大家应该算同门吧。”
“这里不要叫师父……算了,反正他们也不知道,诗歌也有师父。”
两人一边说一边跟随服务生跟一对情侣拼了桌。
王道士先跟男生问了一下今晚什么节目,然后跟女生讨论刚才那位朗诵诗人,一副自来熟,完全抛弃了平时那副道貌岸然,如鱼得水。
叶三省有些吃惊,也并不在乎,他和师父以及师父的师父都不算是普通人,人生际遇略具传奇,对于大多数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看法,叶三省自己,不是师父觉得他应该从政,很可能将来传承师父的衣钵,成为下一个王道士。
今天他们来酒吧,只是把自己当成两位普通的酒客,不是“拟把疏狂图一醉”,也不是角色扮演,只是人性中另一面的偶尔崭露而已。
或者,叶三省可以理解为王道士突然想通了,看破了,心情激荡,要以酒洗之。
跟着不停有诗人上台朗诵,王道士认识的诗人今晚不在,师徒俩自得其乐,每位诗人都举一杯,一直喝到一点过,两人才醉熏熏地离开。
走在午夜清冷的街道,眺望四周红红绿绿的霓虹灯,不时有车从身边掠过,王道士满足地说:“这座城市需要舒适休闲的生活。”
“这座城市的人民需要舒适休闲的生活。”
叶三省接口道。
第二天早上,两人用了早餐,王道士联系了负责他接待的于处长,要了一辆车前往青城山。
叶三省很早以前被王道士带着来过,纯粹观光。那时候老王道士刚刚去世,王道士刚刚出道,叶三省还是个懵懂儿童,没有什么印象,这次到来,远远就看见公路上立着雄伟的牌坊,表明青城地界到了,停车后走一会就有缆车,王道士说我们爬山。
到了天师洞一问,高道士居然不在,而是在山下市区。
叶三省详细问了路径,师徒两人重新下山,这么一折腾,已经中午,叫了司机就在路边一家餐馆随便填了肚子然后驱车进城。
进了城再出城,一直问到城郊一处幽静小院,门楣挂了一块书有“高门”的木匾。
王道士笑道:“看来我该在我那里挂一个‘王府’。”
司机多嘴接道:“那陈书纪……”
幸好反应得快,把后面的“陈宅”收了回去。
“高门”开着,王道士领着叶三省昂首直入,当面的堂屋里摆了一张茶台,高道士正端坐在正中,谈笑风生,旁边围坐了几位中年男女,衣着华贵。
看见王道士,高道士脸上惊奇表情一闪即没,微笑着站起来,身子挺立,两手抱拳举于胸前:“无量寿福。”
一身青衣道袍,除此之外全身上下并无任何饰物,的确是飘然出尘,此时左手抱右手,也是道门师兄相见的礼仪,寓意是扬善隐恶。
——这个礼节,有的说法来自行军礼时,右手拿着武器,左手抱盖于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表示尊敬和和平;有的说法是楚人尚左,道家始道老子是楚人,故以左边为大边,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
“无量寿福,打搅师兄了。”
王道士也同样抱拳为礼。
今天他专门穿了一套整齐的道装,所以高道士一眼就猜到了他的身份,——陈哲光身边出现新的道士,自然会有人跟他小道消息。
高道士这才离座,对一众茶客摆手说:“诸位暂便。”
转身再对王道士说:“今日阳光尚好,我陪师兄看看我的院子。”
叶三省第一次见到高道士,也是第一见到如此俊逸高雅的人物,不由景仰,可是这第一句话,就把叶三省的崇尚打破,——他说的是“我的院子”,专门加了定语,显示这个有人极强的控制欲,同时功利心很重,多少有些俗了。
高道士飘然出门,带着王道士往院子旁边走去。
叶三省走到刚才高道士正中那座位坐下,对着众人微微一笑,说:“我给各位做茶。”
停顿一下,又说:“同时也说一段禅门公案。”
众人面面相觑,虽然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何方神圣,可是他刚才跟着另外一位道士前来,高道士二话不说,立刻起身作陪,说是逛逛院子,其实是师兄二人有秘密话要说,自然,这个年轻人也可能是身怀异术的奇人。
叶三省也不废话,把五袓弘忍传法那一段公案从容说给众人听,一边接着高道士做功夫茶,堪堪一段故事说完,还不等他发挥,只见高道士和王道士已经并肩走回,脸色淡然,看不出喜怒变化。
叶三省起身,双手合什对着众人示意,说声抱歉,然后离座出屋。
两位道士互道无量寿福,各自转身,一人进屋,一人出院,竟是丝毫不拖泥带水。
叶三省跟着王道士出屋,上了一直等在外面的轿车,开出一会,两人都不说一句话,司机倒忍不住说:“王老师你……居然是来见高老师。”
王道士说:“想问我们见面说什么?”
司机既惊奇又佩服地说:“王老师你……都猜到了。”
叶三省心里好笑,这还有猜不到的!
看来王道士在陈哲光这里已经有一定神化效果了。
王道士说:“既然到了这里,我们去那个著名的水利工程看看吧。”
司机不好再问,驾车到了江边,王道士和叶三省步行到了宝瓶口,立在栏杆这看着静静流淌的江水,王道士叹了一声逝者如斯,然后给叶三省说刚才两人见面情况。
王道士开门见山的说有事相求,高道士虽然吃惊也不表露,谁知王道士开口说的却是一件跟他们目前的关系,跟蜀都广场设计方案,跟蜀都市的人和事都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木棉袈裟。
王道士自然把这件袈裟的由来说了一遍,然后说到他寄居的寺庙百年之约快要到期,倘若找不到这件袈裟,他就连栖身之处也没有。
高道士听到后来倒真有些惊奇了。
实在是木棉袈裟名头太大,他也实在想不到王道士会跟这种佛门至宝拉上关系,笑着说这是要道士来做和尚的事啊。
王道士奉承说,所以要来求师兄相助,师兄交际广泛,福缘深厚。
高道士略一沉吟,反问,三十六计走为上,师兄是否要抽身脱逃?
王道士一惊,想不到高道士反应如此之快,不过也好,免了多说废话。回答说本来就是乡野之人,不配庙堂之谋。
高道士叹气说,我辈清修之人,本是不该参与如此谋划,但是哲光书纪看重,以图万全,我辈敢不尽力?但是这些事,都是有记录的,将来万一有事,该如何交待?但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又如何能够随心所欲?
一连几个但是,王道士也揣摩不准他的真实意图,只好静待下文。
果然高道士感慨一番,冷笑道,师兄你走吧。我知你来我此处,不过借我做个幌子给别人看。你以进为退,请我帮你寻找木棉袈裟,实际想让我逼退你,或者给别人理由,呵呵,好算计,不过我“中”你的算计,我得助你。表情转为傲然,可是你退得,我却退不得,我纠缠太深了,我也舍不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回俭难,我习惯了现在这种生活,喜欢被人家看重,被人簇拥,——比如屋子里那些人,不是因为我跟哲光书纪有那层关系,他们会巴巴从蜀都追到这里听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