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序)

不一样的曾国藩——缘起(上)

洋光雨露算是颇喜读书之人。

虽如此,但若说起与曾氏结缘之迟,亦是颇为令人汗颜!

如无意外,大概与大多朋友一样,首次接触曾氏即始自中学课本里的中国近代史中。

学习中国近代史,方知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主要代表的湘军,是由地主阶级组成并代表其利益的集团,是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刽子手,亦知此论早已成为历史定论之原则。此后,虽饶有兴趣阅读有关曾氏之文字,无论期间经历之内容如何丰富与精彩,既使保持浓厚兴趣于今已逾三十有年,但,洋光仍坚持以史之定论认之。此为原则,亦是初心,而不得有更。

窃以为,若对曾氏之认识、之研究,从文化之角度予以解读,仍有其应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亦极有必要深研细读,且多有可借鉴学习之处。比如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对良好家风家教培育、为官为政之清廉等,于个人修身方面,其贵有恒、倡诚信、宜勤俭、不自欺等都有相当可学习之处。

是故,笔者愿将自己经年读书之笔记、心得体会,以《不一样的曾国藩》之不一样的方式整理出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此举,既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亦期与分享中引起共鸣。若觉读之有益,方不使撰写之徒劳、笔墨之空耗,可算是给自己一个完美的交待。只要读者不觉得文字无味,语句有污双目,故事尚有逻辑,情节似又合理,则足可聊作**也。

但,也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曾国藩氏是一个宗于程朱理学的儒学大家,其行其为循规蹈矩,有时甚至琐碎无聊亦无趣,极易使读者觉得书中内容沉闷冗长而无情节之趣,是本书因人物性格之故,而导致之不得不述明之特点。正如其人,往往“誉之者奉之圣贤、谤之者视之魔鬼”般易致极端。作为作者,当然希望读者有足够耐心阅读拙作,但仍以善意提醒以期读者理解,不愿奢望读者“同情”而浪费大家宝贵时间。洋光雨露,也如大家一样,初时读起曾氏文字,先是感觉平平,一旦静心下来,即感曾氏之厚重,所获渐日新,兴趣渐日浓,以至于不忍放下,是故,保持浓厚兴趣三十有年。愈读曾氏,愈有嚼头,愈有思考,愈有感悟。

洋光清晰地记得:真正接触曾氏则是缘于部队之工作经历所致。笔者亦如曾氏,出身农家,甚而达不到耕读之家状;农家子弟之求学,当然只有锐意“功名”走应试之道,前途方有出路;自是限于家庭之困、成长环境之闭陋,自然阅读十分有限而致孤陋寡闻。

至今,仍清晰的记得1991年才由唐浩明先生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始以引起对曾氏国藩的关注;并自此始,于今已三十有年,一直对曾氏保持着相当的兴趣,并时有研究其生平之冲动。

然,真正沉下心来研究、甚至有动笔冲动,则始于2020年。初始时,仍只是出于兴趣,写些有关曾氏的小文,仅限于片段式、碎片化的状态。虽如此,仍觉兴趣日浓。遂出于兴趣向别人提供过一些稿件,一旦交稿时往往被瞬间取用,笔者倍受鼓励(未完待续)。

第一章

族迁湘乡始祖公浪子回头曾玉屏

刚刚过了65岁的曾竟希又作梦了。

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多梦,难道是到了大限之年了么?人常说,虚弱与年老之人大半多梦。唉,老喽、老喽……曾竞希在半梦半醒之间唸道着,又进入了梦境……

曾氏先祖曾孟鲁由赣迁湘

曾竟希常听爷爷曾元吉和父亲曾铺臣讲,自己的这一支是曾氏先祖于宋雍熙年间(984—987年)从江西吉安(永丰)迁来衡阳的。

想着想着,又进入了梦境里一般,那些族人迁徙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出来……

在湖南衡阳、湘乡、双峰、湘潭一带,大凡曾姓之人都认为是一族,也都把此一曾氏先祖视为这里的始祖公。是他将曾家从江西的吉安(永丰)那边经过炎陵或茶陵入湘后,又一步步迁入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

湖南曾氏有始祖公曾孟鲁一说,是自宋代始。但似有争议,因与另一说之迁入湘乡的始祖公曾孟学有不合逻辑之处。矛盾之处首在于“曾孟鲁、曾孟学”的名字上,本是同族相差六百年的血脉,可名字却似“兄弟般”,因之存疑。

因此,另一说较为可信,也有大界族谱为证,记载的是曾氏迁入湘乡荷叶塘籍的始祖曾孟学。其实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算法是从明代开始、范围更小而已。

湘乡大界房始祖——曾孟学

曾孟学、字少林,明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二十六日,生于衡阳大花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十六日殁于湘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白杨坪。

曾孟学为武城曾氏62派,配衡山屈氏,生子七,宏佑、宏奉、宏麟、宏臣、宏鹏、宏钦、宏茂。清顺治十七年(1660),曾孟学率全家由衡阳大花堰迁衡山白菓。一到白菓,则安居不久,其妻屈氏去世。他带七个儿子过日,总觉不兴旺、不发家。清康熙十年(1671),他便携长子宏佑、次子宏奉由衡山白菓迁至湘乡荷塘二十四十都(今属双峰县荷叶乡),先后居沙溪石碑熊家湾,继迁熊动大界添子坪,繁衍了湘乡大界曾氏。

湘乡大界曾氏

曾家祖籍原为湖南衡阳,清初才迁到湖南湘乡县荷叶塘乡大界。

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字元吉,族中称元吉公)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

曾辅臣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就是坐在堂中做那奇异之梦的竟希公——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竟希生有两子,他的第二个儿子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即为曾国藩的祖父。

嘉庆十三年(1808),曾竟希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大界里迁至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白杨坪村,在此定居下来。

曾家祖先世代务农,翻遍曾氏家谱,都不曾见到曾家有光耀门楣的读书人出现。曾氏迁于湘乡之初,家境还不富裕。直到曾国藩高祖曾应贞这一代,其家境才渐渐好转。

据曾国藩后来说,元吉公年轻时家中贫困,后来发起家来,慢慢积聚了价值数千金的产业,家里起了几处宅院,曾家子孙才算过上收租吃租的地主生活。

曾应贞年老,除留下衡阳境内的四十亩养老地和一处宅院,其余全部分给了他的子孙。但子孙与子孙不同,有勤俭持家将祖上基业发扬光大的,也有坐吃山空很快败落的。到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这一代,曾应贞其他支派的子孙已大多衰落,唯独曾玉屏这一家日渐富裕,有屯田有余粮,成了据有百余亩田产的地主。当然,这充其量也就算个小地主,甚至只能算作富农。

曾国藩这一支的兴旺,当归功于一个人,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在当时的白杨坪村曾氏家族中,那也算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勤劳肯干,又颇善经营,慢慢将曾家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此处先按下不表,本书会专文叙述)。

卫道救时不一样的曾国藩》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扬光RC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卫道救时不一样的曾国藩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80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