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有人在网络上进行举报,“春晓名园”主体施工至3层,未达取证要求,却在局部搭设脚手架至6层并进行浇筑表面处理,满足形象进度要求,以获取预售许可证。
也就是说,“春晓名园”开发商为了骗取预售证,将原本只盖到3层的楼伪装成6层楼。
在有图有真相的举报下,李氏集团都无法进行公关,相关部门还不得不进行处理。
更打脸的是,李氏集团董事长李家凡刚刚在前几天欣喜地透露:目前李氏集团的房产开发公司已经完成很大的销售目标。
如今,一场“打假”风波让李氏房产开发公司陷入尴尬,公司管理问题暴露无遗。
由于买地过多、开发项目过多,又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李家凡曾提出“5个月开工、9个月开盘、12个月实现现金回流”的发展战略,业内俗称“高周转”。
在“高周转”模式的驱动下,各个地方的项目公司为了给集团总部“交代”,不得不投机去做一些违背规则甚至有可能违法的事情,因此才有了“春晓名园”项目造假骗取预售证一事。
“春晓名园”项目造假骗取预售证风波还没有消除,网络上又曝出李氏集团名下的“天海胜境”项目要求购房人在空白纸张上签字、盖章,并违规收取购房款一事。
网络举报称“天海胜境”项目在房屋销售过程中,未提供商品房买卖合同完整文本,要求购房人在无合同具体内容的空白纸张上签字、盖章,并要求购房人将购房款交存至非资金监管账户。
也就是说,“天海胜境”项目开发商不仅没有按照规定给购房者提供完整的统一规范合同文本,甚至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让购房者把房款打入资金监管账户,而是要求购房者存入开发商操控的其它账户。
购房者在不规范的购房合同空白纸上签字、盖章,日后开发商可以随时自行增加有利于自己、规避政府监管的条款。同时,购房款打入非监管账户,增加了房屋烂尾的风险。
这样的销售行为完全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购房人利益,
又是有图有真相的举报,相关部门又不得不进行处理,按照《关于实行商品房销售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的通知》要求,暂停“天海胜境”项目其房屋网签权限。
陈西峰当然知道这些网络举报是由秦子杰的公关团队搞出来的,既然秦子杰开始动手了,他也不能闲着。
在一般情况下,房产开发商暗箱操作,让购房者将房款打入非监管账户,主要是为了将项目公司的资金抽调至集团总部,以解集团的资金压力。
李氏集团房产开发公司的这种行为,在很多房地产企业中都存在,现在只是被人捅到网络上了,相关部门便不得不进行纠正和处罚。
网络风波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经过网友的进一步举报,李氏集团名下的所有房产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于是许多项目都被相关部门进行处罚或暂停销售。
暂停销售,那么资金回款就没有了,于是李氏集团就面临着“流动性破产”危机。
本来的话,只要资金链不出现大规模断裂,集团公司就有可能走出困境,反正可以一直微环下去。
对于李氏集团而言,当前最宝贵的是时间,需要不断辗转腾挪,与各方达成和解。
原先秦子杰让陈西峰购买了大批量的明天航空的股票,现在秦子杰和陈西峰开始不计赢利地大幅度抛售,从而使得在港上市的明天航空公司股票持续下跌超20%,造成资本市场信心大跌,从而李氏集团根本无法通过明天航空公司继续从市场上进行融资。
这还不算,秦子杰又让人在网络与新闻媒体上曝光李氏集团用古董字画进行抵押后,又把这些物品进行转卖的消息。
风云山庄的秘密宝库被偷盗后,李家凡封锁了相关消息,又通过关系与银行高管达成了默契,只要李氏集团按时还款,银行没有必要追究这些抵押物。
当然,陈西峰事先已经让人去某几个拍卖场进行秘密委托拍卖出几样李家凡曾经抵押给银行的古董字画。
又是有图有真相,为此这些银行不得不要求李家凡要么交出这些抵押物放到银行的保险柜里,要么立即归还贷款。
由于受到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天信国际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将李氏集团的主体信用从aa降至a,并将李氏集团旗下6只债券债项信用等级从aa降至a。
股债双杀、评级下调、财富暴雷……于是李氏集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本来的话,高负债随着高周转,问题还不大,但现在遇到了各种问题,李氏集团似乎是开始退潮了还在裸泳。
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贪欲最终导致了李振海、李家凡的结局。然而,盲目自信,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更是关键。
贪不是原罪,企业想做大做强,必然要有适当的贪欲。
知名商人胡雪岩曾说过:“以小博大,十万两银子做百万两的生意。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这就是会做生意。”
此话是否合理值得讨论,但过去十几年,一批批房企确实是玩着类似的高杠杆游戏,但大势并非永远波澜壮阔,如今,本来属于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落幕。
但是很多企业家却常常误认为大就是强,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盲目并购,迎来的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崩塌。
另外,李氏集团之所以负债过多,还与公司高额分红有关。
本来的话,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回报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最佳方式。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所持股份不能套现,分红就是对大股东最好的投资回报。
但分红也是一面镜子,镜子的一面,是上市公司利润的成色,镜子的另一面,是大股东真实的现金流入。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李氏集团素以分红著称,分红之频、额度之大,以至于每到分红关口,市场都会刮出一阵“李氏集团豪气分红”的资讯旋风。
公开信息显示,十年来,李氏集团用于分红的现金总支出已经超过300亿。
在去年,从表面上看,这是李氏集团商业版图最蓬勃的一年。它提出的新能源项目,计划之大、规模之宏,如同能量惊人的照明弹,让人不敢直视。
不过,也就在这一年,也是李氏集团资金困境彻底暴露于世的一年。它看起来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以至于要以公开信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求助,化解掉自己无法掩饰的债务危机。
不过,也在这一年,风雨飘摇的李氏集团,却在下半年继续进行自己的分红计划,并且史无前例地分掉了80亿元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