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张一凡知道,有些事情不能怪谁谁谁,那是社会原因,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目前独有的经济结构造成的。象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我国至少有八千多万。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造福农村。

说一千道一万,他们这些青壮年人背井离乡,还不是为了钱嘛。

张一凡在村里又看到了一些老人,还有一些妇女,这些妇女都很年轻,基本上拉扯着几个孩子,因为孩子还小,她们没法随丈夫远行。一旦孩子大一点,到了上学的年纪,她们又会随着丈夫飘泊远方。或许一年,或许二年,或许四五年……。

直到她们赚到了认为自己够生活的钱,她们才会象过冬的候鸟,从遥远的地方飞回来。大多数人为了这个问题,每缝春节匆匆一聚,又继续奔赴下一个站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蓦然回首,已是满头白发。

张一凡离开村庄的时候,村民远远送行,看着这些年老或年幼的村民,张一凡带着一份无比的沉重,挥了挥手,“孩子们,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百鸣村,是张一凡在南河省视察的最后一个站点。

这个村庄的地势比较高,路偏远。

大家一早出发的时候,霜降来临,四野一片白色,就象谁在夜里撒上了一层盐。

冬天的太阳总是很懒散,让这山岗上,寒风肆虐。

百鸣村是一个的小山村,虽然现在村村通了公路,但也要翻过那道山梁,才能看到整个村庄的样貌。百鸣村的特点上,村民疏散,零零星星的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

这里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山与山之间是农田,一条排水的小沟,弯弯曲曲。冬天的季节,小沟里早已干涸。透过车窗,有时还能看到一二个放牛的老人,他们吸着旱烟,看起来很悠闲的模样。

只是这里的风太大,让他们不得不缩起脖子,哆嗦着躲在田埂边上。

镇里的几个领导,早早赶了过来,陪着村干部在路口迎接。还好,他们只是把手笼在衣袖里,没有打标语和横幅。

很多人都知道张一凡不喜欢张扬,因此,他们也不敢造次。

再说,张一凡每次视察工作,总是随机性的抽查,这样就避免了下面的人弄虚作假。

象百鸣村的视察,就是张一凡昨天才下达的指示。

十几个人在村口看到车子来了,马上丢了手里的烟,一脚踩熄了。

张一凡习惯在村口下车,然后大家徒步而行。象这种天气,如果只坐在空调车里,那也不冷,一旦出来之后,两种环境的巨大差距,让一些爱美的人士不由打起了寒颤。

队伍中有两名女记者,她们本来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跟着队伍经历了几天之后,已经学乖了,一个个穿得严严实实,哪怕是有人想强j她们,还真得费一些手脚。

张一凡下了车,跟站在路边的同志们握了握手,“辛苦了,这么早让你们赶过来。”

乡镇干部和村委会的同志们脸上大放异彩,嘴里却道:“不辛苦,不辛苦了。”

不辛苦才怪,平时哪有这么早起来,站在这路边傻等。

村长支书带路,大家朝村里走。

百鸣村与张一凡前几天视察的地方不同,这里的山岗上还是有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村长说,“我们村里一直保持着全市最大的绿化面积,山里的树很多年都没有砍过。

张一凡看了,的确如此,这些肯定不是做假弄上去的,就象公路边上的松树,都有直径一二十厘米粗细。一路走来,张一凡看到那些农家,一户户,单独建立在山脚下,屋前屋后都是树。看起来就象园林式的别墅,只是这里透着浓重的乡土气息。

远远望见,那头有一座石山,巍然屹立,气势斐然。

村干部介绍道:“以前村里没有路,托政府的福拨款下来,村里这几年才通了公路。因此在村口路边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村里人捐款修路的名字和金额。

因为村里的住户松散,并不集中,光是上面拨下来的款项不够用,类似这种情况,张一凡见过不少。倒是有一些村干部借机敛财,后来都被处置了,跟他们秋后算帐。

这几天农村视察工作,张一凡看得最多,听得最多的依然是留守儿童和妇女问题。村里对此事也是一愁莫展,百鸣村也不例外,由于他们与外面相比,更为偏僻,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多年未归,有的干脆就搬到了小镇上,或市里租房。再有钱一点的,到市里买房居住,成了市民。

村里原本有三百多户人家,现在真正家里有人的,只有不到二百户。

村长开玩笑说,“现在村里劳动力奇缺,都是老幼残兵。有时想搞基础建设,还得去外边请人。去年村委会建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室,就在村子的中央。”

张一凡随着他们一起来到老年人活动室,有十几个老人在这里打牌,有打麻将的,也有打骨牌的。村长说老年人最喜欢的还是骨排,麻将这东西太费脑筋。他们平时打牌都不带彩的,只是玩玩,消磨一下时间。

张一凡问过几个老头子,他们也都这么说。这让张一凡怀疑他们是托,现在的人哪有不打钱的,多少总得带点彩,否则就没有人玩了。

不过这个谎言不伤大雅,他也不必要如此较真。

张一凡只说,让他们天气寒冷,注意身体。他们说这里有火,村委会很关心老年人。

百鸣村里,果然只有老人,孩子,连年轻妇女都很少。

村长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读完书的直接在城里找工作,那些没上学的,早就去沿海一带打工了。再说,年轻人留在农村里,他们一不会农活,二不会搞经济建设,村里没有网络,他们根本就不会长时间停留,哪怕是偶尔回来一趟,溜一圈就去城里上网,住宾馆去了。

山边上,有一户人家。

房子只盖了一半,看起来特别怪,而且他们家的房子,被前前后后的树木遮掩,不怎么注意还看不出来。张一凡说去那边看看,被他看过的老人家,基本上都有慰问金,这钱是市民政局出的。

一行人随着村干部前行,村长道:“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他们家只有一个儿子,一直在外面搞装修。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孙女在外省读大学,一个学期回来一次。而他们家的男孩子跟父母在城里学手艺,也很少回家。这两间房子还是前年为老头子盖的。”

大家来到这房子前面,发现房门紧闭,村长喊了几句,没有人应。张一凡站在外面,打量着这地方。不知是冬天的原因,还是地方不对,总感觉到阴气沉沉。

有人朝窗口望了几眼,说没有人在,是不是出去了?

也有人说,不可能啊,这么冷的天,他去哪?

再说,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能上哪去?儿子一家人都在外面打工,再喊喊看。

有人围着房子转了一圈,说真没有人。

随行的省长便道:“张书记,那我们走吧!”

正转身,有人大叫了起来,“啊——死人——”

这一声喊,把所有人都惊动了。

叫喊的是一名妇女,这妇女跌坐在地上,战战兢兢指着旁边不远的茅房。

有人立刻跑过去,只见茅房的地上躺着一具尸体。

村干部立刻认出来,正是这户人家的老头子。

仕途风流》小说在线阅读_第26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拙非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仕途风流第26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