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在这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路,而且大都是水泥硬化后的马路。这些张一凡是知道的,因为他在江淮的时候,江淮就实现了这项工程。

张一凡说,今天我们不坐小车,坐大巴。

一辆大巴可以容得下几十个人,张一凡就坐在大巴上。随行的干部不多,一共才十几个,加上记者,一共四十个人不到。

跟大巴一起的,前面是一辆警车,后面也有一辆警车。哪怕再简单,再低调,安全第一,警车必须跟随。

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乡下。这里已经离大海不远了,仅三十里左右。四下望去,一片丘陵地带。在这里的山岗上,绝对没有一寸闲置的土地,能植树的植树,能种菜的种菜。但最让人喜爱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竹子。

张一凡去过井冈山,看过那里的竹子,而这个小镇下面的农村,居然也是一片接一片的竹子。这些竹子在江淮,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

而湘省大都不是,湘省只当它是一种植物。

江淮的竹子,成年竹子加工成竹伐,加工成工地上用的竹板,也有加工成箩筐,椅子等等,更有些地方用来加工成竹艺术品。

江淮的竹笋,每到春冬季节,收购竹笋的工厂很多,都是大卡车卡车的拉走。这些竹笋,将加工成笋罐头,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这就是江淮人所说的产业化,他们就可以将这些看似不怎么起眼的东西,做成产业。

一些普通人家,一年卖出去的竹笋都有一二万块,而这个数目,却是很多内地村民,几乎是一年的收入,或者是他们一家人一年的收入。

关于这个问题,张一凡曾经在心里反复自问过,内地没有竹子吗?内地没有笋吗?为什么内地就不能把它做成产业?

看着这漫山遍野的竹林,让张一凡感触良多。

车子进入一个村庄,那里有镇领导和村干部在等,他们得到通知,今天张首长会过来视察。张一凡事先说了,该干嘛就让村民干嘛,不要因为自己的事情,担误了人家的工作。

江淮这地方与其他地方不同,即使在农村这种地方,每个村庄基本上都有工厂。这些工厂不会很大,有的几十人,有的上百人,当然大点的也是好几百人的工厂。

一般这种农村企业招工有难度,所以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了工人队伍。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做农活,平时都呆在工厂,非常合理的安排着自己的时间。

所以张一凡说,江淮的农民实在太幸福了。现在不论走到哪个村庄,哪怕是那些年纪很大的老婆婆老爷爷,几十万家底不在话下。

张一凡一行来到眼前这个村庄,村庄夹在两山之间,由于沿海大都是丘陵地带,所以山与山之间,就是建村的好地方。

山沿边上,有一条不大的河流,村庄就沿河而建。

镇长和书记还有村干部,小心翼翼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他们说村里有三个企业,两家私人企业,一家村办企业。这种企业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没什么文化也成。

因此,这就成了江淮特色。

由于大部分村民都进了工厂,村里的田土活就做不了这么多。靠近河边的良田,基本上还在耕种,但是稍为靠山边上的土地,就租给了花木园林公司。

这些地被合理利用,每个月给村民多少钱。

这一点,张一凡曾跟内地很多干部说过,让他们学习江淮这种做法。内地由于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他们就把家里的地给荒废了。其实就算是不租给花木公司,他们完全也可以自己种上树木,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也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镇长说,我们的原则就是,工作要做,但是土地不能荒废。别看现在这些地,看上去花木漫山遍野的,其实当初我们下面这些村干部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如何引导他们发家致富。很多村干部,可谓是绞尽脑汁。

为此,我们甚至还展开过村与村之间的竞赛活动,看看哪一届的村干部为村民牟取的利益最多。能者上,庸者下,这就是我们对村干部的录用原则。

张一凡说不错,不错,随后对腾飞道:“你要把这些经验都记下来,以后全国推广。”

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干部,用良心来拷问一个干部,这就是江淮政策。

拿得出成绩的干部,才有上升的空间,经得起良心拷问的干部,才对得起党和百姓。

不要说你自己有多厉害,不要说你有多能耐,只要看你为当地改变了多少,为老百姓带来了多少,如果你经不起拷问,什么也不要说了。

张一凡对江淮这种风格,颇为欣赏,江淮能有今天,并不是他张一凡一个人的功劳。既有前任陆正翁同志的苦心栽培,打下这坚实的基础,也有后面徐前进等人继往开来的努力。

所以,发展一个地方,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有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江淮的今天,在于三套班子,一个原则。一个奋斗目标。

我们政府做事,不能朝令夕改,在朝令夕改之前,不防首先考虑一下,多想,多看,多问,多调查。不要今天推出新政,明天就废除,这样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度。

看到江淮现象,江淮发展,张一凡突然想起,应该制作一个宣传片。这个宣传片该怎么做,不用他去细细思量,他只要提出要求。

因此,他跟徐前进说了一句,这事到时候由央视工作组来完成,江淮地方政府配合。

张一凡在心里想,自己要把这江淮现象,江淮发展带到京城去,带到全国各地,让那些官员,干部们看看江淮班子是怎么做的。

榜样,已经树立起来了,他们不懂,可以考察,学习。

其实张一凡应该庆幸,当初自己把秦瑞生带走了,如果秦瑞生在江淮,真不知道还能不能维持这种局面。视察完农村工作,张一凡等人首先回到市里,总结了今天的视察工作。

江淮的成功之处,在于把能够利用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了,既通过工厂企业搞活了农村经济,同时也不至于荒废耕地。他们以前的田地,基本上种上了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实在是那种缺水的地方,他们不是租给花木公司,就是自己种上树木。

一些有眼光的村民,给自己种上几十,甚至上百株桂花树。这些树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有时一株这样的桂花树,能卖到好几千元。

因为江淮是一个水系发达的地方,一些没有在工厂企业上班的村民,也有的搞起了种植,象西瓜,水蜜桃,草霉。也有的搞起了养殖,养猪,养鸡,养鸭子的很多。

村里和镇上,会定时组织给他们培训,打预防,免费做检查等等。

这个不象内地,内地很多地方如果镇里下来察看,免不了要烟酒,烟酒一番,有时还要收钱。而这些在江淮之地,什么都免了,他们也不吃村民的饭,直接回镇上吃。

以前革命同志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我们不拿群众一酒一烟。

在江淮视察了好几个农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现在城市里的房价高得离谱,但是农村里异军突起的别墅就多了起来。

仕途风流》小说在线阅读_第258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拙非凡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仕途风流第258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