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很快就发现,江淮班子有一股很大的凝聚力,正是这股凝聚力,促使江淮经济继续发展。有些时候他想改变什么,却发现这一切,都已经有了差不多固定的模式。
而这个模式,却是张一凡那个时代定好的,比喻城市发展,城市规划,还有各种改革制度。比喻医疗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等,这些都已经基本成型,也就是说,他们的发展方向,就象一个作者写书一样,大纲已经定,你只能沿着这个大纲写下去,不能有所偏颇。
感受到这种巨大的凝聚力,老书记试图打破这种禁固,始终无能为力,最后也只能作罢。不过,除了这些,他在省委的工作还是很轻松的,因为下面的每个人会各司其职,把份内工作做好。
再加上他心里清楚,胳膊扭不过大腿,自己面临着退休,没有必要把江淮班子搞乱。人往往就是这样,只要想开了,什么槛都能过去。
眼看这两年,江淮经济蒸蒸日上,上面说话的时候,他也脸上有光。
尽管这样,见到张一凡的时候,他的脸上依然有些不太自然,觉得自己是个摆设,是个木偶。
回到省委宾馆,张一凡的心情也不错,便坐下来听取大家的汇报。
本来他们准备让首长休息一下,吃了中饭再谈工作,张一凡情绪饱满,说没事,那就谈谈工作汇报吧。
老书记第一个讲话,谈了自己份内之事,讲了江淮发展,江淮省委的一些日常工作。他基本上沿袭了张一凡以前的思路,只有在少数地方有些改动。
当然,这些改动也是轻微的,既然尊重领导以前的指导思想,也要体现自己对工作的尽忠尽职。关于这些,老书记做得滴水不漏。
然后由徐前进谈政府那边的工作情况,虽然张一凡只负责农业,农村这一块,但是江淮班子几乎把所有工作重点都谈过了。包括医院改革方面,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以及经济适用房建设等等。
张一凡离开的这几年,这些方面的工作并没有放松,而是继续深化。
张一凡说,江淮已经有条件为社会,为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江淮不象西部,西部还在成长中,江淮已经达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顶峰,所以两地之间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中午吃了饭后,稍作休息,下午将是继续为工作而讨论,开会。明天才安排去农村视察。
房间里没有人,张一凡拿出手机给陆雅晴打过去。
陆雅晴当然知道张一凡要来江淮,就是张一凡不说,她也可以从政府动态中看到这些信息。在张一凡没来之前,江淮班子已经做了相当久的准备工作。
这似乎都成了惯例,班子在开会的时候,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迎接张一凡首长前来视察工作的问题,务必落实,抓好这个工作。
因此,一些消息灵通一点的人都知道张一凡要来江淮了。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大街小巷里,没有拉横幅,没有写标语。这是张一凡要求的,不要搞这么劳师动众。他要看到江淮最实在的一面,如果弄虚作假就没意思了。
陆雅晴得知这个消息,兴奋得好几天没有睡觉。
她想给张一凡打电话,却又担心不方便,于是她就在别墅里傻傻地坐着。
没想到张一凡果然打来电话,陆雅晴欣喜接起电话,柔柔道:“你终于打电话过来了。”
张一凡嗯了声,问她在干嘛?
陆雅晴说想你,一个劲地想你。
张一凡跟她说了,“最近几天,将下乡视察工作,等工作视察完了,我会去你老家看看陆书记。这件事情不要声张,你知道就知了。”
陆雅晴听明白了,乖巧地答应下来。那我回家等你。
挂了电话,陆雅晴一颗心就砰砰地跳。她在想自己要早一点回去,不能太匆促了,否则引起老爸老妈的怀疑。但是回家之后,该做些什么呢?
陆雅晴的心总是不安定,本来她想搞得让张一凡意外惊喜一点,可总觉得不妥,要是自己回家之后搞大动作,把家里弄得象什么似的,以陆正翁的精明,也会怀疑的。因此,她还真的什么都不能做,就象平时一样,对,跟平时一样。陆雅晴打定主意,准备回老家等张一凡。
五月的天气,总是那么温暖,五月的风,总是那么柔和。
走在江淮这样的沿海大省,那平坦宽敞的大道上,如沐春风。
张一凡是一个怀旧的人,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居然对江淮的一草一木那么热爱,到处都充斥着熟悉的味道。没错,这里就是自己曾经呆过好几年的地方,全国经济大省江淮。
江淮处于长江以南,东海之滨,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江淮城里,还有闻名遐迩的西子湖,也有我国四大美女西施诞生之地。
江淮人富有,江淮人精明,江淮人也勤劳。
张一凡可谓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人,他生于湘省,去近广省,呆过西部,唯独对江淮之地独有情钟。有人说,江淮人不似广省人那般冷漠,不似内地人那般懒惰,这些话绝对是有根据的。
今天视察的重点,是江淮靠海边不远的一个小市。这市里有著名的蒋氏故里。
在江淮呆了这么久,张一凡深有感慨的是,江淮人善于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无限放大。当然,这种放大不等于是吹牛,用他们商人的话说,叫品牌意识。
说起来这个蒋氏故里,其实是稀松平常,完全没任何特色。就是在那条河边上,有一栋老宅。宅子的门口,有一片广场,围墙上写着蒋氏故里几个字大。
而这个院子里到底有什么呢?
有一张床,以前的木架子床,据说是谁谁谁睡过的,其实说不准,就是附近哪位农家收购的老床。有一张犁,一把蓑衣,一顶斗笠,犁和蓑衣,斗笠都很旧。蒋氏的年代不久,再旧又能旧到哪里去?
但这些看的不是这东西的年代和价值,而是那段历史。
除了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后面有个佛堂,这佛堂跟大多数地方一样,基本上都是为了给游客一种心里上的安慰和寄托。据说老蒋的母亲向佛,因此就有这佛堂,其实,这些都是后来加上去的。在河的对岸,有一栋小洋楼,他们说蒋夫人曾在这里住过。
反正都是如此云云,基本上没有太多能看的东西。
但是江淮人就是这样,可以把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和物,用文字和图片来修饰,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品牌。江淮人在全国打造的品牌很多,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夸大这些品牌价值,至少他们用自己聪明的脑袋,丰富了自己的口袋。
这一点,跟很多内地大不一样。内地很多地方的人,成天围着麻将桌子无所事事。每个人都希望能从这麻将桌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好象这麻将桌子是聚宝盆似的。
社会风气,也是张一凡比较欣赏江淮这地方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工作视察,老书记就不奉陪了,因为张一凡的工作主要是农村,因此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以来农业厅等干部都在例。
徐前进深知张一凡的性格,随行的人员尽可能的少,记者也不多,几家重要媒体到了就行。
在江淮工作了这么多年,张一凡以前也下农村。江淮最大的特点,就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