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丽说:“既然,没有,你为什么那么紧张呢?为什么不履行一个副部长的职责呢?难道他们还敢不听你的?”老副部长说:“老实说吧,大家不仅有意见,而且意见还很大,如果单靠我布置他们干,他们也动,但只是应付应付做做样子,没有效果。
以前,都是常委部长亲自下的指示,他们才不得去完成任务。”
杨晓丽说:“那现在,我先说通我的思想,都市抄济了,为什么还搞硬性摊派给我们下硬指标?为什么还要我们的干部跑前跑后忙征订?你搞了这么多年的党报党刊征订工作,你来说服说服我!”老副部长说:“我那有这水平?那能说服得了你!”他说,其实,我自己也不通。
他说,那年,陆副部长刚当副部长的时候,我就想把这项工作移交给他。
他年青有冲劲,但他死活不接,我是没有办法,才又干下去的。
他说,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思想通要完成,思想不通也要完成。
我到下面去发动,也是这么对他们说的,我说,订党报党刊是死任务,就象是搞计划生育一样,不完成不能。
杨晓丽笑了,说:“你这比喻不对。
计划生育还有一票否则权,不征订党报党刊,我们能奈何人家什么?”老副部长说:“是啊是啊!我们这样硬性要求人家,还不能向外说。
其实,人家也是给面子我们才征订的。
有时候,我们的面子不够,还要常委亲自打电话。”
杨晓丽真没想到会有这事,以前,在市县当副市长的时候,也听到一些单位埋怨每年要化多少钱征订报纸,当时自己还说,你们不订就是了嘛!既然订了,就不要到处乱说。
现在,她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表面说不准硬性摊派,私底下却下死任务,当成是一项政治任务要下面坚决执行。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站在什么立惩要说什么话,坐那个位置就要干什么事。
不管杨晓丽思想通不通?你也要干,你还要装着思想很通的样子,跟人家讲大道理,讲征订党报党刊的重要性。
下午,杨晓丽便召开了一个党报党刊征订工作的紧急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市委办的一位分管党报党刊工作的副主任、宣传部科长以上干部,邮政部门副职以上领导。
会议由杨晓丽亲自主持,邮政局长通报征订的情况,然后,由大家分析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有什么好的对策。
杨晓丽有杨晓丽的工作方法,她要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商量出一个具体对策。
照抄上任的作法不是她的风格,即使要按上任的作法去做,她也要走一条民主商议的程序,然后,再进行一些修改,这就成了继承,而不是照抄。
她说,大道理我就不说了,情况怎么样?大家都听了邮政局长的汇报,形势不容乐观。
今天,我还接到了地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电话,他对我们的党报党刊征订工作非常不满意。
她说,往年,各区市县情况都一样,一开始,大家的征订工作都不理想,经过努力,进度才上去了。
但是,今年形势却不一样,其他区市县势头非常好,有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任务,有的也任务过半,只有我们江边市,任务还不到三分之一。
只要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工作,什么话都可以说。
杨晓丽继续说,因此,今天召集大家开这个紧急会议,主要是分析原因?为什么其他区市县都上去了,我们江边市却落在后面?我们过去的方式方法对不对头?这很值得探讨。
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其他区市县走的是一劳永逸的路,只要按这条路走,年年都不用化太大功夫,而我们江边市,以前走的是一条急功近利的路,只考虑当年,只考虑目前完成任务,却没有从长计议,所以,年年都要从头来,年年都要化大力气。
杨晓丽说,今天这个会,希望大家能从有利于工作考虑,多想好点子,多想新办法,争取为江边市征订党报党刊工作,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法。
她不仅说清了会议精神,而且,还巧妙地把前任给否定了。
既然征订党报党刊工作滞后,这与前任的工作方式方法无关吗?
市委办副主任和几个副部长是不急着发表意见的。
邮政部门那边也不发表意见,说什么?说困难吗?当然不能说,人家要帮你们扩大业务,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说,多少有想吓跑人家的意思,说没有困难吗?又不实际,更不能否定以前的作法,因此,不发表意见为妙,倒是那几个科长都觉得不应该揽这任务,都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总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但是,征订党报党刊工作就有点不切合实际。
机构改革进行了无数次,机构越精简越少,人员也越来越少,但是,征订报纸数却每年不断增加,我们叫谁去订?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在单位征订的是党报党刊,单位给我们私人也征订党报党刊,上班已经看了党报党刊,家里那份党报党刊其实是多余的,是浪费的,有这个钱,还不如给我们另订一份报纸。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一户人家,四个大人,父母是退休干部,儿子媳妇也是机关干部,单位为了完成党报党刊的征订给他们订了同一样的报纸。
每天四份报纸塞在信箱里,你叫人家怎么看?有人说,我们也知道征订党报党刊,不能只局限于党政部门、机关干部,但是,我们现在的企业体制跟以前不一起了,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大多数都转制了,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些企业,我们怎么要求人家多订党报党刊,人家认为订个三几份也就够了,我们再要发动人员,别说不让我们进企业的门,就是让我们进了,就是把我们当机关干部,有别于那些上门的推销员,人家搬出不准硬性摊派订书报的规定,以子矛攻子盾,更让我们难堪。
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党报党刊天天都喊市抄济,天天都教育我们要遵循市抄济的规律办事,但是,他们自己怎么样呢?他们自己有没有按市抄济的规律办事?他们办报刊有没有考虑到读者?如果说他们也考虑读者,那只是考虑到党员干部这个层面,有的甚至只是考虑到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层面。
有的报纸十数年一成不变,总是那副老面孔,别说群众不看,就是党员干部也未必看,作为宣传部的干部,不看这份报纸可能还不称职,但说老实话,又有几个人看?报纸怎么拿回来的,又怎么堆放在那里。
几个科长便哄地笑起来,显然,大家都知道是哪份报纸。
有人就说,党报党刊应该改版,应该贴近生活,应该少点官气,多点民趣。
有人就说,党报党刊不能依仗自己姓“官”,只是单方面要求基层宣传部门想办法扩大征订范围。
有人就说,办报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有的非党报党刊,一纸风行,但是,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不见得比我们的党报党刊弱。
会场有点乱了,有点声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