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软件园三楼,寻一处环境幽雅的茶餐厅坐下,小伙对姑娘扬扬下颌,自己陪着白何聊天,姑娘便忙开了。一会儿,三大碗阳春小面和点心,端了上来。
小伙对白何举举手:
“大爷,请,边吃边聊。”
自己显然是饿坏了,抓过一碗阳春小面,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白何当然也不客气,不过,面对这鼎鼎大名的阳春小面,却实在没味口。
阳春小面,
曾经多少次出现在小说,电视电影里。
大约是中国最具盛名的小面,要远比时下异军突起的重庆小面,闻名和历史得多。几年前,老头儿第一次到上海儿子家,安顿好后,就兴致勃勃拉着老太太,要到城隍庙逛逛。
中午呢,
随便尝尝闻名遐迩的阳春小面。
在城隍庙,老俩口屁颠颠的逛了好大半天,才在下午二点多钟时,找上海特产——阳春小面吃。待老俩口兴致勃勃的坐下来,中年女服务员,大咧咧的端来了二大碗水面。
确切的说
是大半碗泛白的面水里,泡着一小撮煮得硬硬的面条。
没佐料,没味道,更没什么提味儿和切得均匀碧绿的葱花。老俩口面面相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阳春小面?好像小说,电视电影里,不是这样的嘛?
老头儿先试着挑二根面条,
吸进嘴巴尝尝,
天啊!面不但没煮熟,嚼起来还是生的,而且汤也是白汤,甚至不应该叫“面汤”,而且应该叫“白开水”或“涮锅水”
老太太也挑了二根先尝尝,
虽不至于像老头儿那样傻眼,
可也一个劲儿眨巴眼睛,好像在问:“这是什么玩意儿?难吃呀。”可能是老俩口的傻相,逗乐了那个粗糙的一直没离去的中年女服务。
她扑嗤一笑:
“大爷大妈,第一次来阿拉上海的呀?”
老太太点头,还不解的问到:“我们要的是阳春小面,这就是阳春小面吗?”“这就是呀,阿拉上海人都喜欢吃的呀。你们看前面那个位子,”
老俩口呢,
就老老实实地,顺着她的指向看过去。
靠墙头摆着一张过去唱戏用的大方桌,四周是条凳,就靠墙放着把擦拭得油亮亮的太师椅。太师椅看起来有些年代了,古朴遒劲,造型大气,好像是时下有些值钱的红梨木?
如果拿到市场上,
应该可以卖上个好价钱。
太师椅靠的墙头之上,也就是这堵长墙的黄金分割线正中,嵌套着在各店铺都可以看到的,泥塑财神爷和代表发财的二根粗钱柱。
通上电源,
财神爷和粗钱柱都红光满面,,居高临下,俯瞰着凡尘的芸芸众生……
“看到了呀?”“看到了。”中年女服务的脸孔,换上了一种明显的荣幸与虔诚:“当年,阿拉爷杜月笙,知道的呀,就是过去那个上海滩闻人杜月笙的呀,他就常坐在这儿,来上一碗正宗的阳春小面……”
自打那以后,
老俩口就再也没吃过阳春小面。
不过,随着对上海滩的越来越熟悉,白何也对阳春小面,没有那么抵触刻薄了。说到底,不过就是一方一俗罢了,犯不着大惊小怪,如坠烟云的。
眼下,
老头儿端过阳春小面,
慢吞吞挑了大约一半儿硬面嚼嚼,再喝一大口白汤冲下肚,拈起一块点心尝尝,就放下了筷子。俩小年轻也不相劝,只顾埋头吃自己的。
一筷子阳春小面下肚,
又一大块点心进嘴,
然后一大口面汤咕嘟咕噜喝进,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看得出,小姑娘大约是才入行的助理,对这个所谓虹导,顶礼膜拜,殷勤有余。
小伙子刚吃完,
一把柔纸就递到了他手上。
揩完嘴巴,又接过,重新递上几张雪白的柔纸。小伙子接过,向后一靠,惬意的慢悠悠仔仔细细地,擦拭着自己的十根手指头。
老头儿这才注意到
小伙子的手指头修长,细白,有点像女孩儿的双手,大约是弹钢琴的吧?
弹钢琴的手!这让白何莞尔一笑。那是白何还在风雨飘摇的国企里苦熬时,一天,到兄弟单位运送东西。同行四人,都是临时从公司下属各部门叫来的帮手。
车至兄弟单位,
对方基本上都是女人。
白何就亲自动手,一面叫哥儿们一起上。其他三人,欣然响应,唯有一人,不反对也不赞成,而是将自己的双手,凑近对他扬扬。
“知道不,这是一双弹钢琴的手。”
扬长而去,站一边儿瞧着……
多年以后,当白何以某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集团办主任身份,进入该集团工作时,一眼便看到当年那个弹钢琴的手,正坐在台下众多的一般员之中。
原先的桀骜不驯,
咄咄逼人和自命不凡,是没有的了。
有的,只是一脸落幕,四下撞壁的心酸憔悴。当然,很显然对方也认出了新领导,并有意躲避着台上白何的眼光……“大爷。”小姑娘总算没忘记今晚上的贵宾。
也笑盈盈的,
送上几张柔纸:
“谢谢。”老头儿礼貌地接过,先取下眼镜,哈一口热气在镜片上,然后轻轻擦拭着。“大爷,”虹导微笑到:“你擦眼镜的方式和姿态,都很像我父亲呀。”
“哦。”
白何看看他:
“都道子承父业,你的眼睛可老好老好的呀。”虹导不以为然:“据调查分析证明,近视眼约65%是由遗传决定的,35%是由环境所决定,我是个个案。虽然也有点近视,可我坚持不戴眼镜,长此以往,也就算了的呀。”
小姑娘过来了,
后面跟着个端盘子的女服务生,
给三人一人一杯桔子水,中间再放一碟很好看的开心果,微微一鞠躬:“请慢用。”离去了。虹导看一眼女助理,待小助理掏出电子记事本,这才慢悠悠的开了口。
原来,
这个上海玫瑰之约演艺有限公司,
是个成立了五年的上海民营企业,在强手如林,大佬辈出的上海演艺界,混得风雨飘摇,不尽人意。可不管怎样,公司还活着,还在断断续续的融资和演出。
北漂虹导,
是北京三里屯的名人。
也是这个公司高薪聘请的新导演,虹导来公司后,成功推出了“我们这样生活”“我爱外滩”和“房价房价我问你”等三部独幕剧
在众多大导,
有钱有权有势的大公司,
拚命要与国际接转,大演特演奢华,富贵和大人物,大历史的起落兴衰时,虹导面向下只角市民的生活剧,得到了圈内圈外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