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米尔顿得知克里尔的态度后,思索了半天,最后果断的拿起了电话打给了巴西、阿根廷那些客户,“你们现在赶紧出货,不要指望洛威尔公司那边了,他们不会在乎你们的,我只能做到这些了,如果你们按照我说的去做,你们不会亏的,现在的国家粮价还是比较好的,保重,不要对外说是我给你们的提醒。”

南美那边的商户当然听明白了米尔顿给他们电话里的潜台词了,原来的承诺都无效了,可人家给的通风报信也做的很好啊,现在的粮价还是很不错的,能够蔫乎的赚钱,谁还去惹那些烦心事呢?于是,南美的春粮还没有收下来,就用更低的价格全部签了出去,甚至连半年后的冬粮也相继达成了协议。

谁去跟他们签约的呢?当然是散布在海外的华商了,这等于是再次提前填补了北美惜售造成的局部空挡,给北美粮食销售再一次打击。出现这样情况后,第一个绷不住的就是加拿大那边的粮商,他们的感恩节过的早,在两个节日之间还是能够正常上班的,所以,反应的很快,于是,加拿大的秋粮率先按照市场价开始成交,跟着产粮大国纷纷效仿,都想趁着目前的高价出粮,谁不想多赚?

到了这个时候,国际粮价也是一天你一天低了,圣诞之前的十天,价格已经跌破到魏沈生在期货市场做空的最低价格,就这,粮价下跌的趋势还没有止住。

“表弟,我们是不是可以收了?”钱博平在电话里请示李凡,“目前前后的差额已经超过了8%了,这个局面对我们太有利了,一进一出,我们这一把发了。”

李凡此时正在濯县的考古工地上呢,通过钻探,已经发现了下面至少有三座大墓,具体年代说不好,但肯定不是隋唐以后的,这是根据勘探出来的一些杂物做碳十四后得出的推断,李凡在这里的第一期任务是先勘测好墓穴的规模范围,做出一个发掘计划来,然后上报审核,真正的大规模的正式发掘要等到来年了。

“不不,别急,让其它的一些产粮国继续着急一段时间,什么时候美国那边的农户着急砍价后,什么时候在收,现在可以不出了,坐山观虎斗就是了。”

李凡的话让钱博平顿时就明白了。克里尔利用洛威尔公司人为的抬升粮价是一种造势行为,粮食未必真的缺那么多,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造势,把粮价抬升。而现在由华商开始的倾销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造势行为,你不是说缺粮吗?我给你啊。有一个带头,其它粮商跟进后,就形成了另一种“粮食增产”的造势,事实上,这一年的粮食的确增产了,各国的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此时不趁机赶紧卖,再等下去就卖不起价了。谁都不傻,此时不卖还等何时?于是,国际粮商都在忙活着卖,可购买的地区有那么大的购买力吗?在那样地区又有几个当地粮商敢于去预先囤积粮食?一旦几个月后粮食再次跌价,那不是亏死了?如此一鼓噪,整个国际粮价的趋势就是“由于粮食增产,价格回落”。到了这时,势成!

李凡玩的这一把四两拨千斤,注定让波士顿财团的这些家族无法过好这年的圣诞节了,还没有到平安夜呢,下面的闹腾已经把还没有放假的洛威尔农贸公司给围住了,来自各地的粮商要求洛威尔公司兑现所有的合约,事情大条了。

可以说,北美各地的粮商找上洛威尔农贸公司是师出有名的。洛威尔公司在竞价最后封盘的时候,手上是捏着大把的订单的,否则也无法稳定的控住粮价。按照克里尔预测的结果是,最后粮价封盘后,国际上其它地区的各大粮商都会以芝加哥期货市场上的价格为基础,同时测算出北美秋粮的比例后,或多或少的都会囤积惜售,最差的也会观望观望,这样,国际粮价会在基础上进一步的向上浮动,这在历史上并不新鲜,多次因为芝加哥粮价上升后,造成国际上的粮商哄抬粮价。到那个时候,洛威尔就可以轻松的按照自己预定的价格把垄断在手上的秋粮出掉,从而为第二年的夏粮定价权建立基础,使那个休眠公司正式新霸主。

只要这次后面的粮食行情走势按照克里尔构想的那样,那么,在圣诞节的时候,这老小子就可以站在芝加哥期货市场的楼顶上,手拿酒杯大喊“还有谁?”

可是,喊那个的人一出大门就被更厉害的砍掉了腿,砍掉了脑袋。克里尔这次怕也是难过关了,因为,国际粮价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拉高,反而是在不声不响的下滑,到了圣诞节前,加勒比地区的粮价已经下滑到了正常的理性价格。

这个局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洛威尔公司在芝加哥期货市场上花了巨资搞的竞价优势荡然无存,意味着克里尔带着人干了差不多俩月的活白干了,意味着洛威尔公司原来的计划全盘落空,意味着波士顿财团这次的投资全面失败。

芝加哥期货市场这轮竞价如同是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洛威尔好不容易经过博弈成为了庄家,可现在,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庄家这里,是庄家你就得买单了!

难道说这个局面无解吗?用一般的理解去看,庄家是可以吃进所有北美的粮食,然后拿在手上囤积起来,市场早晚会因为供需问题而形成短缺,这样它就可以再次掀起一轮甚至几轮的涨价风潮,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事实上,美国资本也多次利用手上的资源优势这么干,在医疗仪器设备上,在特种药品上,在电子芯片等等领域里,他们干的风生水起,干的全世界都要看他们的脸色办事。

二战期间,美国率先实现了盘尼西林的工业化生产,那东西可不是他们发明的,但是,第一个搞出工业化产品的是美国,于是,盘尼西林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一直到苏联也能生产了后,价格才开始滑落,直到又出现了一些国家可以生产后,盘尼西林的价格才跌成了白菜价,可是,最早的五六年,美国人用那么点小粉末可是没少赚钱,几乎是赚翻了。二战结束后,欧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需要修复战争创伤,需要大量的建筑钢材,于是,美国再次控制价格,赚的不认识了。

当美国人控制住了某些商品的生产,他们就控制了定价权,控制了市场上交易的份额,那么这次美国就不能控制粮价吗?只要扣住北美的粮食交易,国际粮食市场不就短缺了吗?这个简单的逻辑看上去似乎很完美,克里尔也是这样想的。

事实真的是克里尔想的那样吗?显然,克里尔想的太简单了。就算他的计算无误,就算他的构想在理论上可以证明,可是却根本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在克里尔看来,只要美国坚持一年不卖粮食,世界肯定就会出现粮食短缺,粮价上涨就是个必然,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拿回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数量交易的控制权,可问题是,美国一年不卖粮食带给北美农户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要修建多少个仓库?由此产生的资金积压需要多少?你不能一方面要惜售,一方面不给农户支付粮款吧?换句话说,想要实现克里尔的构想,就需要拿出几倍于粮款的资金去应对,否则,根本就没有地方去保存那么多的粮食,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以及相关行业的资金链断裂,这是克里尔无法承担的,甚至波士顿财团也不行,毕竟这个局面太大了,大到了会让美国联邦机构直接干预的地步。

顶牛》小说在线阅读_第13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第七月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顶牛第13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