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大学里,李凡本身就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首先,他现在是最年轻的副教授,这还是因为年纪太小,给教授职称怕有些人不高兴,从减少负面作用,凝合学校合力的观点出发,学校做的一点没错,可是校委会里却有人冠冕堂皇的提出,“不能给他太高的荣誉,免得他过早的发飘,那是害了他!”
在许多场合里,有些话不说比说了好,正因为某位权威说了这不该说的话,李凡直接向学校递交了辞呈,他回答学校的询问也很直接,“学校说什么理由都可以成立,可是,把对我的培养说成是条件就不合适,好像我占了学校多少便宜,你们拍拍胸脯问问自己的心,那是事实吗?只有那些羡慕嫉妒恨的人才会用那种没有油盐的论调去折腾别人,我在这里追求的是学问,是知识,可不是什么职称!”
小老大叫真了,学校那边也知道说那个话的人犯忌了,李凡是学校里几十年难见的学术人才,人家根本就不计较什么学位职称啥的,用那样的话去恶心人家着实有些过分,可是谁来做这小子的工作?朱老是一推二六五,按照他的想法,李凡是可以直接上教授职称的,在古代学领域里,现在无人能超过李凡。最后还是那个早就离开学校的杨校长给李凡打了电话来了,也不啰嗦,简单的一句话,“啥也不说了,你小子给我一个面子!”于是,李凡服软了,收回了辞呈。
其次,李凡的课讲的很风趣,内容也很扎实,模棱两可的概念在他的讲课里是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李凡讲课往往广征博引,把历史的问题现代化,把现代的问题历史化,往往让学生在嬉笑和发愣中获得了知识,所以,李凡要讲新课,想来听新鲜的学生就少不了,他几乎每次外出考古回来后,都会有怎么一次。
硕大的课堂里,已经坐满了人,看着年轻的学子,李凡拿起话筒就开讲。
“有许多人都喜欢看武侠小说,这里我不评判当下一些网络上的神鬼修真的东西,那些小说里干货不多。如果你们看过梁羽生和金庸写侠客小说,你们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关于冷兵器使用材料的描写,在近代的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而大家看到最多的恐怕就是缅铁、大马士革钢、陨铁这类打造冷兵器上等材料。实际上,缅铁是以柔为特色的,也就是说起柔韧性特别好,一把用缅铁打造的宝剑甚至可以像腰带一样缠在腰上,但这种兵器一般还是做防身的武器,真正在战场上砍杀是做不到的,而大马士革钢则是在近几百年才出现,以锻造表面有花纹为特点,现代研究也已经表明,那就是高碳钢。至于陨铁,则是天外飞来的铁块里本身就包含着镍的合金,锻造出来自然与普通铁不一样。
大马士革钢本身可不是出现在大马士革,而是出现在公元五六世纪的古印度,通过坩埚将铁水冶炼成钢水,在锻打武器的时候是一边打一边向被打的刀片上撒碳粉参碳,由于锻造过程中不可能将碳分子均匀的混合到钢坯里,无论如何打都做不到,所以锻造出的刀身上有各种各样水波样花纹,这成了大马士革钢的标记。
当时在印度洋和南海之间从事贸易的是阿拉伯商人,是阿拉伯商人将这种武器和材料带到了华夏,这有些像数字符号的传播,在欧洲,现代数学0—9的计数符号叫阿拉伯数字,这种高碳钢由阿拉伯商人传入华夏后,就被叫大马士革钢了。
有人会问,阿拉伯商人运到华夏的是武器,怎么可能会叫大马士革钢呢?这里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了。早在隋唐时期,华夏的锻打工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类似向锻打材料里撒各种粉末的技术,早在春秋战果的欧冶子时期就很成熟了,
我们的古代工匠可不是简单的向通红的材料商撒点碳粉了事,能够撒的东西多了,甚至包括动物血和人血,别以为使用血液是残酷的,在血液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是许多天然材料在当时无法做到的,当特殊的加工工艺被摸索出来,才有后来的干将和莫邪,那可不是什么古人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正因为隋唐时期的工匠加工工艺的水平不低,单纯的向隋唐贩卖那种很单薄的怪模怪样的异国兵器并不被欢迎,甚至有些武将买回来后重新回炉锻打。于是一些商人按照客户的要求干脆直接将坩埚的熔炼钢坯贩运过来,于是,就有了大马士革钢的称呼,注意啊,这个大马士革钢是没有花纹的,与现代普通钢锭没多大区别,那为什么这种钢锭会得到锻打者的欢迎呢?难道当时华夏没有?
没有花纹的大马士革钢到底与华夏的铁制品有什么区别呢?这里就是一个对冶金方面的认识了。早在战国时期,我们这里就有铁器了,刚出来的铁器本身有很强的优势,无论是硬度、韧性等等方面,都要比青铜器好的多。可是铁在当时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容易锈蚀了,也就是化学上说的氧化。据说,战国后期,剩下的几个国家里,只有秦国是坚持使用青铜武器,而与之对垒的最前沿的赵国使用的就是铁兵器,结果,当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正是空气中水分含量高的时候,赵国的兵器全都锈蚀的不能用了,要不然怎么用摧枯拉朽来形容?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对如何把生铁变成钢的方法上,是走了弯路的,最早,是靠千锤百炼,这里的炼可不是对铁水的煮炼,而是在锤打到冷却后,放进炉内再烧红,然后再锻打,反复的进行。当时,工匠们认为是锻打才使铁器变得坚硬了,变得不那么容易生锈了,就好像烧窑的做泥砖时候那样,把黏土反复的挤压,使黏土更致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认识,那种百炼其实就是在间接的炼钢,而大马士革钢就是用坩埚直接进行冶炼。学过冶炼基础知识的人都明白,所谓炼钢就是其实就是把铁水里的碳含量控制在一定程度,通过燃烧,把铁水里的碳分子、硅、硫、磷等非金属分子烧掉,而且炼钢的时候,如果是与高炉联动,炼钢几乎就无须另外加热了,也就是说无须使用外加热源,只要向铁水里吹空气,铁水里的碳分子就会激烈的燃烧起来,如果觉得还不够?吹氧啊!
在古代,往往很难控制住经过坩埚冶炼后钢锭里的碳含量比例,完全靠经验,在大家上中学的时候应该学过类似的知识,碳含量太低就是熟铁,太高就是铸铁生铁,只有合适的含量才是钢,这个合适的含量在一千多年前如何控制?没法控制,于是,干脆全都炼成熟铁,然后在锻打中再加进去碳粉,这就是大马士革钢的最根本特点,有了这样的坯料,工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去边打边撒各种粉末,于是,许多保存下来的铁器里,各种元素的含量非常复杂。
有人问,难道说那个时候我们华夏没有炼钢吗?坦白说,在隋唐时期还没有精准的炼钢技术,有的就是锻打钢和炒钢技术,这两个技术是出现在汉初。
锻打后通过淬火技术,尤其是特殊材料淬火后,基本上解决了铁兵器的锈蚀问题,使许多铁兵器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炒钢技术虽然出现的很早,可是冶炼出来的其实是熟铁,而且杂质含量很高,有些无论如何去锻打都很难满足兵器的需要,关键是对铁水的温度控制做不到精准,到了12世纪的北宋,系统化的从冶炼铁水到直接成钢才逐步出现,发展到元代和明代就已经很成熟了。可不要小瞧了我们的祖先,没有这个技术,成吉思汗的弯刀兵器是不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