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才道静水县任职不久,但我对全县的财政基本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截止到十月末,全县gdp最新统计上来的数字也就是七百多万左右,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就算最后两个月撸起袖子使劲干,全年能完成一千万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可是红河县光预计的gdp就达到了我们县的两倍之多,这个结论确实是让我有些瞠目结舌,而且在体制内所有年初预计的数字都是保守估计,除非是发生极特殊的重大情况,否则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完成的任务往往都是会超出这个指标的。
向明海显然也被这个数字震得不轻,和我面面相觑了一阵,他对着周远洋轻声问道:“任务这么重,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当然能完成啊。”
周远洋有些奇怪的看了向明海一眼,道:“其实这个指标我们在八月份就已经完成了,现在领导也为这事犯愁呢,最后决定剩下这四个月的数字先藏着掖着,让市里领导和相关单位部门知道就麻烦大了,我们明年还想任务轻一点呢。”
什么叫人比人气死人,听周远洋这么一说,我差点气的吐血,虽说每年的指标计划都是按照上年完成情况制定的,但他这么一说未免就有点炫耀的意味,我深吸了一口气,插嘴问道:“周县长,就算你们全县农业发展非常发达,可是夏季毕竟是蔬菜和瓜果的销售淡季,你们是怎么做到有销路而且有效益的?”
“这个问题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周远洋颇为赞赏的看了我一眼,解释道:“实不相瞒,以前我们农业发展刚刚起步的时候,走的也是薄利多销的路子,结果钱都让二道贩子给赚走了,所以当时你别看我们铺开的规模大,但老百姓却挣不到多少钱,后来大家集思广益,这才决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引进了辣椒酱等一批涉农企业,农产品即便是夏秋两季也完全可以达到自产自销,而且眼下已经到了冬季,从大棚里种植出来的瓜果蔬菜在市场上非常抢手,别看价格是平常的两到三倍,甚至有的稀罕玩意儿已经上涨了五到十倍,但现在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听了周远洋的介绍以后,我久久的沉默不语,别看这位红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说的轻描淡写,但我敢肯定他们这几年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中间也经历过我们难以想象的坎坷和险阻。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静水县如果想参照这个模式发展绝非不可能,但却任重而道远……
虽然在级别上来看向明海比周远洋还高了半级,但在红河县政府的会议室里,他却一直在放低姿态虚心求教,就像个不懂就要问的小学生一样,而周远洋也没藏着掖着,几乎对向明海的问题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气氛非常融洽。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中午吃完了一顿招待餐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红河县下辖一个名叫清远的镇子里。
乡和镇虽说是属于同一个行政级别,但两者本质上还是有些区别,一般来说乡含的非农业人口比例很低,而镇的非农业人口比例高,所以在乡改镇的时候,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另外乡的经济总量要远远低于镇。
按照行程,周远洋带领我们的第一站是红河县农业园区,刚刚走下车,我就看到了一片片整齐的标准化厂房,粗略数了数竟然就四五十个之多,周远洋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农业园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然后就指着最近的几栋厂房道:“这个就是我们县最大的涉农企业,以生产辣椒酱和天然红色素为主,除了供应国内市场之外,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托了这个厂子的福,现在清源镇的主导产业就是种植辣椒。”
其实之前在会议室里听周远洋说红河县的农业到底有多么发达的时候,我还没有多少直观的概念,可是当我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到的时候,我才深切的感受道那种视觉冲击到底有多么强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除了陈铜雀那个汉白玉以外,偌大一个辽源市都没有几个出口赚外汇的项目,而红河县却凭借最常见的辣椒就做到了这一点,我确实是非常敬佩的。
既然来了,周远洋显然不会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他先是领着我们去跟企业领导打了声招呼,然后就带着我们走进了其中的一个生产车间里,而里面的情景则更是让我们狠狠震撼了一把。
真不愧是能做出口生意的大企业,与常见的小工厂不同,里面的卫生条件非常好,只见三条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的运转,而工人们则是穿着统一的卫生服只露出眼睛和耳朵在传送带旁边紧张的忙碌,没有嘈杂和混乱,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
同样是身为副县长,其实我是想对周远洋提出几个问题的,可是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即便是我们静水县现在就开始牟足了劲发展,如果没有好的机遇,我们要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到这种成都根本就不现实,既然问了也是白问,而且还会无形当中显得我比周远洋矮上一截,索性我就选择了闭口不言。
向明海显然也意识到在这里继续参观下去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走马观花了一阵,他就提出想到大棚里去看看,周远洋对此当然是没有意见,从生产车间出来以后,这位红河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就取消了原本还要领我们去另外几个涉农企业参观的计划,而是直接领着我们来到了清远镇的一个农户家里。
刚刚进屋,周远洋就指着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介绍说这是清远镇辣椒种植产业的带头人,名字叫林有财。
似乎是早就接到了通知的缘故,又或者是对这种外地来参观学习的事情习以为常,林有财在神色自然的和我们打过招呼之后,就轻车熟路的主动说要带我们到他的大棚里面去看看。
来到离林有财不远的半山腰上,当他指着一片密密麻麻的大棚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由他种植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又被震撼了一把,而随行的那几位选定扶持的示范户带头人更是露出了艳羡的神色。
要知到对于这些人来说,什么税收啊gdp啊,什么涉农企业啊,这些都是对他们来说都是没什么太大关系又很遥远的事情,根本就没有这种直观的东西实在。
其实之前在来的路上,我透过车窗就注意到了这片大棚,本来还以为是几户合起来一起种植的,却没想到居然都是林有财一个人的,毕竟也是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我保守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单单这些大棚的造价就有近百万,能够发展到这个规模,由此可见林有财成为当地的示范户和带头人可谓并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