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亮点吗?很好,这就是朱县想要的。”美女秘书周小芯肯定道。
这时,周小芯又就县领导视察的路线和午餐安排,作了布置。他特别强调:新书记去的时候,绝对不能出现沿途乞讨者,更不能出现上丨访丨者。这李翰林来后,不像其他县委书记那样听汇报,而是直接到基层慰问,不按照常规出牌,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他可不好应付,要谨慎从事才对,千万不要搞砸了,镇委书记姚望远都为此挨批了,这里面的厉害关系我不细说你只懂得,你们立即准备吧。”马大宝“喏——喏”地挂了电话。
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朱景文走到了李翰林的身边建议说:“有个村子可以看,在槐洋镇。离着不算远,我想李书记不妨去看看?”
李翰林说:“哦,是吗?这个村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朱景文,只是神秘的一笑道;“李书记,到这个点看看就会知道了。值得一看。”
李翰林采纳了常务副县长朱景文的建议,就带着视察队伍去了旺洋村,等到李翰林他们到达村子的时候,村支书马大宝已经带着村干部在村头等候多时了。好在村里的干部见了新来的县委书记一点都不慌,那是因为这个村这些年来不知接待过多少来调研的各级干部。这是河西县专门应付检查而举全县之力创造的样板村,村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待,经济发展的很快。因为是原来县委主要领导的点,要项目有项目,要资金有资金,看起来也红红火火,一派繁荣。
朱景文以及老孙一直陪着李翰林左右。应该说,旺洋村确实很有看头,耐看,好看。一进村,两边的墙壁上大多写着关于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标语,也有关于计划生育的,关于普九教育的,关于绿化造林的,一幅幅标语,形成了一条长一公里左右的标语墙。李翰林特意地下了车,沿着这标语墙细细地看过来。朱景文在后面观察了一下,看到李翰林的脸色比在柳树镇时开朗多了,也逐渐高兴了一些。县委办主任老孙正一条条地读着标语,有时李翰林也笑一下,停下来说这条很好,很生动。又问是不是村支委自己创作的,大宝支书马上回答说:“大部分都是党员们自己想出来的。”。李翰林对常务副县长朱景文道:“景文同志,看看我们的党员们创作的标语多么生动,多么通俗易懂,把党的政策宣传得很到位。我看这个应该推广,应该作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和经验,好好总结。”
朱景文心想这就是他想让李翰林看的亮点,马上接道:“是个不错的想法,回头我们一定好好总结。”
李翰林显然对旺洋村这个点很满意,走完标语墙,他又看了几个农户。这其中,有近年来致富典型,家中盖着三层楼的小洋房,底层还配了车库。李翰林问女主人:“你好啊,大姐,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这个女主人一看也是经过场面的,回答起来一点不慌。
“一年也就六七来万吧。”女主人回答说。
“六七万来万?不少啊?都干了些什么呢?”李翰林接着问道。
“跑运输,栽水果,样样都来。”女主人显得很自豪。
“啊,看来是个全能户啊!很好,很好。农闲时都在家干嘛呢?”
“这……”女主人好像突然语塞了,脸也一下子红了,望着大宝支书。大宝支书马上替她答道:“看看电视读读报。农民网吧上上网,都在不停地学知识呗。”
李翰林看着大宝支书,没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大家又去看一家贫困户。贫困户在各个县的农村是个很奇特现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减少贫困户,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贫困户的存在,不仅仅说明了贫困户本身的现实,同时也给富裕户有了一个鲜明的比照,也给各级领导干部访贫问苦创造了机会。大凡领导干部下来考察或者调研,走访贫困户是必走的一道程序。这户贫困户住了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子,里面光线很暗。李翰林走进去,模模糊糊地看见一个人躺在□□。大宝支书介绍说:“这一户人家现在有六口人,其中两个儿子都是弱智,一个女儿残疾,另一个女儿正在读初中。躺在□□的是女主人,长年患病,每年的家庭收入还支付不起药费。男人在镇上的砖窑厂打零工,每个月的收入也就六七百块钱。”李翰林皱了皱眉头:“村里有人来帮扶这一户吗?”
“我自己。”大宝支书说:“像这样的贫困户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村里和我自己每年给他们解决一点资金。前年我曾经鼓励他们栽经果林,却找不出人来管理。但是不论怎样,我们支部定的原则是:争取不能饿着,不能冻着,孩子不能辍学。”
“大宝书记,这三个‘不能’提得好。”李翰林边说边伸手想摸自己的口袋,却发现自己兜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他于是就对老孙说:“孙主任,你那儿有钱吗?借给我。”
老孙摸了摸兜儿,只掏出来三百块钱,递给了李翰林,李翰林说:“这钱算我借你的,回到县里我还你!”说完就把钱递给在□□躺着的女人,说这是一点心意。女人迟疑着,大宝支书就说:“这是李书记的关心,快收下。”女人伸手接了钱之后,连声地说“谢谢政府的关心”。
这时朱景文却表现出对这女人的无限关怀,就从兜里也掏出来了三百块钱,把钱塞给了那女人的手里,屋内的灯已经开了,李翰林看见朱景文的手和这女人的手一个枯瘦,一个圆润,一黑一白,反差强烈。朱景文就说:“你好!大嫂,县委李书记代表县委领导来看你来了,有什么困难你就说说吧!”
那女人显然也很会说话,就说:“感谢政府对我的关怀,说困难嘛,其实还真是困难,不过现在有村领导的关心,基本上可以吃饱饭了,也就没什么困难了,村子里干部对我家很照顾。”李翰林接着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一行人就出门了。李翰林对朱景文说:“景文同志啊,像这样的贫困户,我们还需要来研究一个好的办法帮助他们脱贫。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是不是可以考虑成立互助组织,把他们集中起来,利用他们的责任田,发挥效益,解决问题,以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李书记,这个提议很有创新意义啊,我也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
李翰林接着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贫困户问题,就要找出贫困的原因,特别是像刚才看的这户人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智力欠缺,因为生病,才贫困的。给几个钱固然能解决一时之需,但不能解决根本,要成立一个互帮互助的组织,探索出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