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朋比为奸
每年招聘教授的工作也是在春学期进行的。在招聘计划被学校批准之后,系里成立一个招聘委员会。所有申请人的材料都会被招聘委员会审查。招聘委员会拟出一个排了序的短名单,上报给学校,批准之后,就从短名单排第一的人开始,电话面试申请人。电话面试后,招聘委员会满意的申请人再被邀请现场面试,主要是做一次演讲。短名单的出炉主要取决于申请人材料里反映出来的能力强弱,虽然也受招聘委员会委员主观判断的影响。电话面试时,一个申请人是不是让人满意主要取决于招聘委员会委员,尤其是主任的喜恶。现场面试后的全系讨论更是精彩纷呈,政治窍门五花八门。
系里资格深的教授当然是招聘委员会委员,而招聘委员会更是他们的最爱。为了多样性,比如男女平衡,助理教授也可能是招聘委员会委员。甄星韵就参加了好几个招聘委员会。但是助理教授很少会跟资深的教授杠起来。
统计系今年计划招一个助理教授。阿诺德是招聘委员会主任。还招一个讲师,系主任苏吉尔单独一人负责。
当面试完四个人后,阿诺德召集所有教授开会来决定给哪一个申请人发出聘用意向书。二月初的一个早晨,大家挤在系主任办公室里七嘴八舌。
阿诺德先声夺人,说:“我觉得萨娜是最优秀的。”
韩渊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其他人还有文章,而萨娜可是什么文章也没有,演讲也没有一点深度。阿诺德为什么看上她了!肯定有猫腻!
倪乐寅说:“我觉得最好再多面试几个人。”
韩渊说:“我同意乐寅的提议。这些人的研究成果并不让人印象深刻。”
阿诺德把脸转向韩渊,恶形恶状的说:“你说什么!”
倪乐寅替韩渊缓颜,说:“我觉得渊说的话可能有道理。”
阿诺德转向倪乐寅,气哼哼的说:“闭嘴!你当时是同意这个面试名单的。别忘了你自己提出的名单全是中国人,谁都不会说英语,根本就不能教课。”
倪乐寅提出的名单都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的研究都是很出色。说他们不会说英语是阿诺德胡说,因为这当中有一个申请人是正教授,曾经在哈佛大学教过多年书,岂不是说哈佛留着不说英语的人。
美国是全球招聘,原则上讲是可以直接申请的。
不过,具体到每个专业每个系,情况是千差万别。
我确实参与面试过其他洲来的人,见过在各个洲接受教育的人。
不知道如果研究出色的话
没有留美背景是不是也有申请美国AP的希望呢?
还是说必须在美国体系里面混上几年才能被接受?
招生的趣事挺多的。这里为了反映阿诺德的种族歧视,
就选了这么一个,确实结束了。
如果大家对招生感兴趣,修改的时候我可以多加一点趣事,或者阿诺德霸道的时刻。
写这样的文章其实是应该注意翻译这个问题的。许多场景发生的就是在英文的场景里,只不过我用中文写出来而已。“短名单”确实没有反映出原来的意思。
余光中老先生的报告看了,很风趣。老先生在联合报上也发过声。很是敬佩。我修改的时候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丢老祖宗的脸啊。
好久没来啦,终于把落了的补上来了。
好的不说了,在下有两点意见:
那个招生的故事,就那样结束了么,还是在后面会有后续?
‘短名单’-short list听起来有点别扭。字典上有‘决选名单’一说,但挺起来更别扭。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好的说法。
余光中最近好像也谈到这个问题:《爱护我们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