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的内容在逐级传达过程中,被各级相关的管理人员消化吸收掉了,传达到最后的职工那里就只剩下了干条:
——文件要求怎么做,
——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不怎么做会有怎么样的考核?
这样浅显易懂,简明扼要的文件精神让职工们秒懂。
刘群随即把这个文件之中和班组职工有关系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又罗列了一下。简简单单的100来字儿就发到了班组微信群中。
刘群是不习惯用语音进行的。因为语音转发固然能够保持,文件的生动,听上去会省力一些。但是这样转发的情况下,职工如果不在安静的环境听起来相对要吃力一些,还不如把其中有关系的内容进行摘录,把一些文字性的语言,用口语化的文字表达出来,让职工们看到文字就能知道内容。
本来这篇关于出乘职工免费就餐的通知,在段上下发时,a4纸有三页左右的内容,车队给列车长一级时,就已经成了一页半的内容。
而刘群再次进行吸收消化后,保留和职工切实相关的部分,再次给职工,就已经成了短短的一百来字:
各位同事,今日段上为我们乘务职工再办好事。
在我们途中乘务餐免费的基础上,段上今日又提出在出乘时的全员、退乘后的看车人员可以免费在段机关和库内食堂就餐。
需要就餐的同事请向我领免费就餐券。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答报。单位给大家想方设法地创造福利,我们要用百倍的工作热情来反馈,确保安全、优质服务。(免回复)
刘群将整理好的文字内容发送到了班组微信群内。现如今班组就这一个微信群,车队也就是一个微信群,段上针对列车长的微信群也就一个,刘群的手机里和工作有关的这三个微信群全部置顶。
这也是到了现在,原来的时候,刘群微信里置顶的工作群至少有十五六个。
原来的微信群不说段上的就仅仅车队的就有五六个:什么车队党员群、车队教育群、车队安全信息上报群等等……那个时候手机就没有个闲的时候,从早晨到晚上,这个群不响那个群响。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微信的广泛运用,乃至于微信群的广泛建立,让段、车队乃至班组的各项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遇到事情之后必须要专门发文件、打电话通知了,通过微信,输入一段文字、一段语音、一张照片,就可以将工作迅速精确地传达到群内的每一名干部职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工作成本。
可是到了后来,伴随着段、车队、班组工作的日趋增多,微信群的数量也逐渐开始变得大腹便便起来,往往是一项工作就要建一个群,一个主管副队长就要建一个群的情况非常普遍,五百个人的大群,数十个人的小群,比比皆是,好多群里面的人员相同、工作相同、信息也相同,这就导致工作反而变得重复而繁杂起来,与微信群创立之初设想的方便快捷背道而驰。
导致诸多的干部职工,每天时不时就要看看手机,关注各个群的消息,随时准备回复:收到、明白。但是真的收到了吗?真的明白了吗?真实效果令人堪忧。
段上其实也意识到了工作微信群众多、杂乱这一弊端,专门发文儿进行合并、精简微信工作群。主要就是要清理一大批长时间不用又不解散的“僵尸群”、精简一大批以各项重点工作名义建立起来的聊天群、合并一大批内容相近、成员基本相同的工作群,给车队干部、班组职工的手机作个大扫除。
各个微信群的群主都是各科的科长、副科长,队长、副队长,他们都标榜着本群的信息都是重要的,都是需要回复的,尤其是一些临时性的群,在工作结束后完全可以进行解散,但很多建群者往往只建群而不解散,关键是这些建群者大多数都是各级干部和主管人员,导致很多群员不敢贸然自行退群,生怕耽误了工作。
还有一些临时任务群,在没有了工作任务之后,就异化成了聊天群、留痕迹群、甚至于拍马屁群。每天群里面的信息不断,但是你仔细观察的话,有实质意义的却没有几条,但是基层的列车长担心遗漏重要信息,也不得不在这些僵而不死的群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不时弹出的信息让列车长的工作时间呈现出了碎片化的趋势,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让车队干部列车长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少关注手机、多巡视车厢,多抓具体的安全问题,多为旅客提供服务,段上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上百个微信群。
刘群发现,自从工作群减少以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轻松了许多,自己打开微信时再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头大与繁乱。在以前群多的时候,只要一个小时不看,再打开微信的时候,置顶的几十个群就会出现无数个红色的99+来刺激着眼球和心脏。
而现在需要置顶的工作群就这三个,看着就清清爽爽、利利索索。
但是,刘群发现,在工作群减负成效明显的同时,自己加入的一些同学群,同乡群,同事群此时却悄然地浮出水面。
其实那些群里面,最多的信息也就是“帮我砍一刀”,“帮我”、“帮我点赞”等等,真正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甚至于绝无仅有。
更有甚者,有的邻居群成了广告群,每天广告满天飞,刘群就发现自己加入的一个某某小区邻居互助群,加入了三年多,从来没有接到过一条有用的信息,全部都是出售各种各样的物品信息。
可是有时候,也是怕误了一些重要通知,不得不一条一条地向前翻看,翻来翻去,翻去翻来都是一些广告。
刘群尝试着按照段上清理微信群的方法,先试着退出了一两个群聊。
过了10来天,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的影响,反而会少了很多烦恼和焦虑,因为微信群里,很多99+的红色字体不看,总觉得会遗漏些什么重要内容,看了却发现没有一点点的重要内容。
其实刘群也知道,自己在这些群里扮演的角色很不光彩。
他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从来不说话、从来不给别人点赞、砍一刀的“僵尸”用户。成立时间较久的群,刘群在群里算是一个资深“僵尸”。
刘群认为与其在这些微信群聊里,去做一个活着的僵尸,还不如就干干脆脆的退出去。而那些不好意思退出的群聊,其实也不过就是背后藏着无数一次性的人际交往而已。
刘群到了40不惑的年龄,他深深地懂得,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拿交朋友来说吧,很多朋友都是从陌生一步一步的到熟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又回归陌生。
就别说是微信中那些不知道姓甚名谁的所谓好友了。就即便是在你的手机电话号码通讯录里,好多年不联系的认识人,注定也只是人生的匆匆过客,你指望着遇事儿向他们求助?那现实吗?可能吗?
有一项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一生大约会遇到27,000多人,但注意这个动词是“遇到”。能够留在我们身边的也就是寥寥几人而已,最终能够陪你走完人生路的也不过一两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