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车轮还不时地刮蹭车辙,一下子就带歪了,非常容易奔驰而出。

这下子,孩子们倒是看的非常认真。

车速快时,他们拍掌欢呼,车速慢时,他们有气无力。

这样新奇地体验,是书本从来没有的,让他们极为好奇。

“车辙的劣势很明显!”

黄德彰无可奈何道:“地面湿滑,以及松软的,都不可行,只有坚硬的地面,如石路,开凿车辙,才可行。”

所以,车辙道,直接被抛弃了。

古希腊人就是这样,在石板铺就的地面上凿出车辙,这要是短距离还行,几百里的地界,如此的长度,财政绝对吃不消。

而且,车辙对于上坡,并没有优势,更是成为了鸡肋。

既然如此,那么黄德彰就没有纠结了,直接开始使用木轨道。

而木轨道,使用的木材,又成了关键。

而,木轨道的木材选用,也是很讲究。

如香樟木太软,易开裂变形。

衫木抗压性能稳定,不易被虫蛀,但自重较轻,不适合担任木轨。

而松木,抗腐性能和抗压性能稳定,不易被虫蛀,且木材自重轻不易变形,是较为理想的材料。

松木是极为适合的。

所以,黄德彰略微思考,就打起松木的主意。

而且,松木的又一大优势在于,全国各地都广泛的分布,采伐起来很方便,成本非常的低廉,随时可以替换。

“每段松木,长一丈,两根即钱一贯又三百。”

黄德彰拿起算盘,开始计算起来,铺就了一里的地,也就是二十根,就差不多耗费二十六贯。

唐时,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当然,这只是材料费,人工什么都没算。

而如果初步估算,一里三十贯,那百里,起码就三千贯。

两根轨木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五尺,也就是1.5米,所有的木轨,都要是这个距离。

而如果在其他地方很难,但军械司,早就有了尺子,一尺的标尺,一寸的,十分之一寸的分,十之一分的厘,差之毫厘的厘。

所以,距离量好,但困难又来了。

如此让其固定呢?马车行驶奔驰时,不会松动?

直接摊在地面,震动一下就松了,即使用了铆钉。

于是,在皇帝的建议下,又在下面铺上枕木,而且,不再用木钉,也就是“榫卯”。

对此,黄德彰提出异议:“陛下,铁钉太过于昂贵,且长久用之,容易松动,榫卯用之,则便宜一些。”

而看到木匠们熟练的使用榫卯,李嘉就放下心,心中也认可起来。

此时此刻,铁定还真的不如榫卯,成本与结构上,都不如。

如今这个时代,铁钉不像现在用机器批量生产,它必须由铁匠一根一根锻,虽然锻造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锻造的周期十分漫长。

而且,还基本上是巨型铁钉,配合木钉使用。

即使是穷奢极欲闻名历史的隋炀帝也没舍得大量采用铁钉,只是用在龙床上,而且也不是直接拿锤子钉进木头里,而是事先在木头上凿出一个孔,再把铁钉嵌入里面。

枕木,加木钉,一番敲打镶嵌后,一里长的木轨成功了。

上面凸起,而马车的车轮而正好凹进去,两者覆盖贴合,如同现在的火车轨道。

马车跑起,哗啦啦,由于阻力大减,速度比车辙道还要快些。

一众欢呼。

而黄德彰则皱起眉头,看着快速摩擦,而修建变形的轨道,他不由得摸了摸,又捏了捏,说道:“陛下,木轨却没有铁皮,即使是松木这般的硬木,也难以大量的承载。”

“如果这般,不出十来日,就会磨损殆尽。”

“另外,车轴如此运转,也需要用铁制,不然这样奔驰,一日间,就可磨损完。”

说白了,木轨车,最大的损耗,就是在木轨,以及车轴上。

车轴倒是无所谓,但木轨,数百里路,用到的铁,难以计量,如今的铁产量,肯定难以满足。

更关键是,即使满足,铁皮包裹木轨,安全就没法子了。

要知道,即使新中国前,铁一直是战略资源,放置在道路上,不是让人犯罪吗?

到了这里,一切就陷入了问题中。

归根结底,还是钱财损耗的问题。

这也是为何,轨道交通在工业化后才发展起来的。

“可以先试行十里路,看看效果如何!”

木轨的研究,成了黄德彰的念念不忘的东西。

用皇帝的话来说,先造个十里路,实验一番。

至于木轨,皇帝啥也不懂,就说了一番火烤烘干,桐油泡刷等,让他自己研究吧!

不过,那一里路的木轨,则在不断地来回奔跑,实验,基本上跑个五十来来趟,木轨就会变形,损坏。

也就是说,一里的木轨,三十贯钱,其实也只能跑五十趟,一百里,六百里,也只能跑五十趟。

按照每辆特殊制作的运输马车,其能运送十石左右的粮食,也就是五百三十公斤,一千斤左右。

六百里下来,一万八千贯,除了五十,每趟平均三百六十贯,每石粮食运输成本三十六贯。

尼玛,这就离谱了,是粮食成本的数十倍,还不如人来挑呢!

“但是它快啊!”

黄德彰念念不忘道:“邓州到洛阳,几乎是朝发夕至,只要能够解决木轨问题,将其使用次数,增减到千次以上,就足以抵消了。”

皇帝就放任他去做,而且还资助了万贯,只要能成功就成。

至于网络上流传的秦朝就有马拉木轨,李嘉着实面对了现实,这种吹拉弹唱,就算了吧,中国本来就很厉害了,不需要韩国式的自吹自擂。

车轴与木轨的问题,秦朝根本就解决不了,其是驰道,不是轨道。

咱们给其他国家留点资本去吹吧!

木轨马车这件事告一段落,皇帝也就了却了一桩心事。

果然,还是实践出真知。

老君山着实风景不错,泉水叮咚,树木繁茂,游玩的时候,一点也不热,兴致起来,来个野战也是可行的。

只是思考蚊子,就让人退避三舍,没了兴致。

不过,泡着凉泉,被伺候着,也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李嘉相信,在这样的日子里,绝对还是能为大唐的传承,贡献出一番力量的。

时值仲夏,到了吐蕃高原来说,还是带有微微的寒意。

一望无际的草原,绿的深沉,仿佛天地间,都只有了绿色,辽阔的天空,白云朵朵,与地上的牛羊相对称,让人分不清晰。

对于郭守文来说,这般的景象让他格外的烦躁。

看多了,自然也就厌烦了。

在河湟地区,郭守文,已经待了好几个月了。

天天大鱼大肉为伴,数不清的番女眼巴巴地垂涎若渴,每天都有接见不完的部落。

可以说,只缺黄袍加身,他就人生大赢家了。

只可惜,如今他却想要逃离这里。

吾唐再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0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兰古拉丝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吾唐再起第10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