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听到这话,李宾与李复文二人,欲言又止。

“哼!”李嘉冷声道:“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管不了,但你们,不到十六岁,就不得接触女色,酒水,学习才是你们应该做的。”

“历代以来,那些年轻早夭的,都是年岁太轻,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年少不知身体的宝贵,日后就苦痛不已了。”

“记住没?”皇帝再次呵问道。

“臣弟(儿臣)知道了——”

“给他们上药吧!”皇帝挥了挥手,让一旁的太医进行治疗。

他本就只想给他们一点教训,而不是要他们的命。

到了这时,皇帝突兀地感觉,自己总算是尽到了父兄的责任了,一股满足感,油然而生。

“陛下,河北知府陶谷求见——”

张万轻声道。

“那就让他进来吧!”皇帝挥挥手道。

“那,这……”

“这有什么,两个小崽子被教训,就得让人瞧瞧,好知羞耻!”

李嘉直接说道,只有让人看见了,才能让自己这个严父严兄的名声传出去,这顿体力消耗,不能白干。

一旁的李宾、李复文二人,顿时愁苦万千,十三岁的年纪,已经知羞耻了,此时恨不得捂住脸。

明德门前,陶谷正在等待着,但却思绪万千。

他本人去往河北府,本来就是为了调理地方,筹措军饷,为北伐大业助力。

如今,过去两载,他的任期未到,就召回洛阳,再让他颇为疑惑:“难道是陛下对我有什么他用?”

尚书什么的,他已经不追求了,唯独对于政事堂,期望极深。

到了他这个年岁,再不当就来不及了。

不过,多年的为政生涯,告诉他,一切没那么简单。

歇了口气,年已六十七岁的他,早已经大不如前了。

“陶知府,请跟我来!”

随着宦官的脚步,陶谷再次欣赏了一番皇宫的美景。

数年未至,皇宫越发的豪华奢靡,让人目不暇接。

就如同大唐的国势一般,日新月异,着实看花了眼。

待来到御花园时,他突兀地就看到,两个少年,正趴在椅子上,屁股光溜溜的,满是血色,似乎被上了药,哼哧哼哧的响着。

痛,的确是痛。

“河北知府陶谷,叩见陛下!”

陶谷行礼道。

“免礼,卿家快些起来吧,年岁这般高了,快坐下!”

皇帝一向是尊老爱幼,忙不迭地说道。

寒暄了一阵子,皇帝若无其事道:“这两个皮小子,宿醉,偷喝酒,某就打了一顿,长长记性!”

陶谷忙不迭地赞叹道,该打,陛下打地太好,严父出孝子!

这番,皇帝才道出了实情:“陶卿家,可曾知晓小麦?”

“小麦?”陶谷有些惊讶,他言语道:“民间杂然而有,只是不常见。”

“朕有意推广之!”

皇帝沉声说道。

随即,皇帝将小麦的优势一一述说,而最重要的,就是小麦可以一年两收,冬小麦的重要性。

而在此时,粟米,虽然种植了上千年,但其一直是春种秋收,耗费的时间接近一年。

春小麦与冬小麦配合,几乎是缩短了一半的时间,虽然农民不得闲,但却给予了朝廷更多的钱粮。

光是凭借这一点,就足以说服陶谷认可小麦了。

当然,小麦不如粟米的,就是口感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小麦当做杂粮,价格不及粟米的一半。

如此,百姓们自然热衷于种植粟米,而嫌弃小麦。

陶谷自然知晓这些,他颇为热情道:“据微臣所知,民间的磨坊已经大规模产生,虽然没有水磨那般便利,但用骡子,驴等牲畜,也能带动。”

“没错!”皇帝点点头,说道:“据我所知,小麦磨成粉,成为面粉,无论是蒸饼(馒头),还是馒头(包子),味道都是极好的,不比粟米差。”

说着,皇帝看了一眼低声哀嚎的两个少年,让张万把他们带下去,这才说道:“朕已经让人从河南府进行推广,其水利颇多,建立的水磨自然多,百姓们倒是颇为愿意,累些能多赚些粮食,也是值得的。”

“所以,您是想让老臣,在河北府,推行小麦?”

陶谷拍着胸脯,说道:“这般利国利民的好事,老臣自然是责无旁贷。”

“嗯!”

皇帝点点头,让其坐下,上茶,随即轻声笑道:“推广起来,倒是不难,一般而言,小麦与粟米,都得脱壳,但,河南府推行开来,乃是应允了,不脱壳也收。”

“换句话来说,朝廷这是让利给百姓啊!”

小麦的脱壳出粉率,基本上在八成左右,而古代,无论是粟米,还是稻米,缴纳的赋税,就是得脱壳的。

也就是说,大唐十税一,实际上是八税一,或者七税一,对于百姓们来说,依旧是重担。

不过,好处在于,除了转运使司,没有其他人收税,也没有其他的杂税,比之以往,更是轻松了数倍。

陶谷闻言,点头赞叹。

虽然看上去让利了两成,但一旦普及到府,假若河南府夏税两百万石,那直接损失,就是四十万石,普及到全国。

年入六千万石粮食,可以说直接没了一千两百万石。

也幸好,南方的产粮大府,几乎都种植水稻,只有北方才有机会种小麦。

“前所未有,前所未有——”

陶谷忍不住地赞叹道,止不住地夸赞明君,如此大的让利,简直是不可想象。

唐末以来的乱世之中,哪个朝廷不是绞尽脑汁地收刮钱财,像如今这般让利的,反而是闻所未闻。

“圣君啊——”陶谷忍不住拜下。

“快快请起!”

皇帝连忙搀起,心中格外的满意。

看上去,他让利了,让了两成。

但实际上,他确实在做大蛋糕,只要小麦普及到北方,产粮不说翻一倍,哪怕是半翻,就足以让朝廷赋税大增。

做了好事,得了名声,而且还获得了实利,这才是李嘉想要做的原因。

一个冬小麦,就足以了。

多一茬收成,就多一道赋税,即使让步了,也不碍事。

而且,李嘉可以说,也是为后代留下一个后手。

等到后期,朝廷赋税不够时,改成收面粉,税收起码得涨了两三成,多了几百万石的收入。

“有此良策,微臣以为,自然是毫无阻碍!”

陶谷喘了口气,面目舒放,笑着说道:“河北府正好可以普及,如此,也算是利国利民。”

“只是不知,陛下为何选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各府,岂不是更应该普及?”

“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皇帝笑了,总算说到关键了,他忍不住地说道:“前几天,洛阳府尹李怀恩给我上了一道奏疏,言语的是洛阳人口之事。”

“他说,洛阳的人口,数年来,翻了两三倍,如今已经达到了八十万,若是再不控制,恐怕漕运自东而西,大部分的船只,只是为了粮食。”

“到时候,朝廷对于边患,乱民,灾害等,皆不在意,唯一所盼的,就是东粮自来。”

吾唐再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0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兰古拉丝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吾唐再起第10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