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放在灵州,指不定头上会多点什么颜色,还是放在身边最好。
妻子闻言,只能失望地点头,眼眸中颇有些不甘。
唐崇山作为马车上,思量着如此行事。
他身边的这五百骑兵,乃是朔方节度使郭守文的助力,也是为了交好他这位知府,临行前,郑重地说道:“君去凉州,小心为上,多多安抚蛮族,胡人,凉州乃朝廷所重之地,安然守之,必有大功!”
随即挥挥手,转正了,五百骑兵作为护卫。
如此,唐崇山才安稳许多。
行走了数百里地,荒无人烟的大漠,流淌着丝绸和骆驼,一路上,不知道多少波沙匪,无奈地送了性命。
财富虽然多,但杀戮,必然不少。
党项人,回鹘人,吐蕃人,汉人等等,络绎不绝地想要劫掠一番。
由此,唐崇山也知晓了凉州的复杂性。
“恐怕,真的如其所说的这般,仅控制凉州城二十里,举步维艰!”
不过,唐崇山身残志坚。
昔日大史公艰苦卓绝而著作史记,自己也是同样的遭遇,必然能立起一番事业来。
西域再次打通,就从自己开始吧。
如果郭守文知晓其有这般恒心的话,指不定会大笑之。
他赠予那五百骑兵,就是生怕唐崇山在朔方军地盘被杀了,这要是传到朝廷那里去,他的前途就真的没了。
“凉州到了,甘州还会远吗?”
郭守文感慨道。
随即,他又将从朝廷发下的谕旨,仔细的看了看,颇为头疼。
朝廷设立陇右府,本来就不大,银夏四州又被划走了,接下来怎么办?
皇帝让他去打青海,吐谷浑人的地盘,真的让他一言难尽。
“吐谷浑有那么好打的吗?”
郭守文无奈了。
吐谷浑部,一直多灾多难,在五代的时候是沙陀人重要的部下,贡献了大量的骑兵。
当然了,吐谷浑的部落,流离失所,许多人来到了河套地区,云州,蔚州,被迫为奴。
后来,石敬瑭割让十六州与契丹,大批的吐谷浑人,无奈的生活在契丹国,照样被当做奴婢,甚至还被当成土人,饱受欺压。
之后,后汉时引诱南下,结果却被水土不服,大量的人活活中暑而死。
目前,青海附近的湟水附近,约有万帐的吐谷浑人,顽固的看守在祖地,舍不得搬迁。
吐蕃帝国崩溃,自然就没有人管住他们了,随即自然发展,户口大量的增加,到了此时,吐谷浑,已经是拥有数万帐的大部落了。
而朔方军,此时顶多一万多人的骑兵,怎么打?千里迢迢奔袭,后勤都管不了。
唐佛奴三十多岁,掌控整个温末部,已经快二十年。
一开始,温末部只有区区百帐,吐蕃与汉人的混合体,归属在某个中型部落下,饥一餐饱一顿,艰难地存活。
高原的环境,比草原还要恶劣,虽然地域广阔,但也更加的贫瘠,外加上吐蕃帝国崩溃后,高原一片混战。
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让唐佛奴具备随风倒的特性,会看形势。
比如,与唐人接头,依靠着大量的盐巴和铁器,温末部不断地强大,演变成大部落。
为了融化其他部落的抵制,他可以说吐蕃话,信佛教,甚至取一个吐蕃人的名字。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壮大温末部,从而掌控实力,不再任人鱼肉。
如今,快二十年过去,温末部,已经在整个东高原地区,乃至青海地区,都是有数的大部落,甚至凉州的六谷部,都不得不派人问好。
多少次的战争,磨砺,让整个温末部,拥有强大的信心,渐渐地,将唐人不放在眼里。
别人可以如此的骄横,但他不行,作为温末部的首领,他必须保持冷静。
直到现在,他依旧忘不了唐人那比羊群还要多的军队,仰头都难以清楚的城墙,以及那遍布全身的铠甲。
与之相比,万帐的温末部,根本就不值一提。
“莫要瞎说!”
唐佛奴抬起头,面目淡然,但就是那么轻轻地呵斥,在座的所有的头人,僧侣,都不敢再言语,低着头,恭敬无比。
“凉州的六谷部,加在一起,岂止是万帐,这边又如何了?被区区两三千人逼迫,让出来城池!”
“你们说,这是为什么?”
“他们胆子小呗!”某个大汉嘲笑道。
“六谷部不行了,咱们得把他们吞了!”
一时间,哄堂大笑。
唐佛奴不以为意,反而向着一旁某个年轻的僧侣,尊敬地说道:“大师可曾知晓原因?”
“只是知晓一二!”僧人穿着与西域僧侣差不多的衣裳,面对问询,他笑着说道:“小僧听说过,东土广阔,民众颇多,如今前唐之宗室又再力起,国势正盛,温末部虽然实力雄厚,但依旧,难以匹敌。”
“凉州的六谷部,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即使他们将这几千人消灭,但是过不了多久,灵州的数万兵马,将会兵临城下,再之,就是延州,乃至于长安的唐军,络绎不绝,数十万上百万。”
“有,且只有蠢人,才会得罪唐人。”
此话一出,台下的众多头人脸色涨红,但他们却不敢有丝毫的冒犯,只能强忍着坐着,低头挨训。
无他,这个年轻的和尚,乃是安多丹斗寺,郑益西坚赞禅师的座下弟子,受命来传教建立寺庙的。
话说,自吐蕃赞普朗达玛发动灭佛运动,庞大的帝国自我崩溃,庞大的高原,被军阀们占据,王室只能后藏日喀则一带,建立古格王朝。
之后,朗达玛灭佛时逃到青海的僧人藏饶色、约格迥、玛释迦牟尼等三人居住在青海化隆的丹斗寺,于894年收了一个当地的弟子拉钦贡巴饶色,在给他授戒时,甚至因为比丘人数不足,还请来了两个汉族比丘参加。
但,过了困难时期后,河湟地区就形成一个佛教中心。
由此,约在936年,桑耶寺地方首领派遣十人来此学法,之后去往高原传法,佛教再次复兴,恢复和新建寺庙,形成许多僧团,史称“下路弘法”。
而丹斗寺,自然就成了整个高原的佛教中心,战乱频繁的高原部落,真正意义上地接受了佛教。
当然,由于经历了一次灭佛,所以高原佛教,逐渐从崇拜释迦牟尼,佛祖,转而向崇拜起自己家的祖师转变。
所以,部落头人对于丹斗寺的和尚,不得不尊敬有加。
“尊敬的比丘,您说的正是!”
唐佛奴赞叹道:“他们目光短浅,以为眼前的草原,就是天底下的一切,殊不知,这只是佛祖脚下的一根杂草罢了。”
对于唐佛奴的尊崇,年轻的和尚不以为意,微笑的点点头。
“自从吐蕃崩溃后,天底下,实力最雄厚的就是唐国,温末部无论如何也不能得罪他们,一些奉承,就足以让他们放心。”
唐佛奴语重心长地说道:“隔着高山,唐人根本就命令不了我们,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招惹他们?”
“禅师——”这时,唐佛奴转过头,对着其说道:“不知可否愿意与我一起去灵州看看,领略大唐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