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期,皇帝的九匹白马都凑不齐,到了汉武帝时期,一次北伐,就是十数万匹;唐代初期,朝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朝马三千匹,遂置专门的养马机构“监牧”,从贞观到高宗麟德朝四十年间,官马数量达到七十万六千匹。
宋朝呢?当宋太宗赵光义在979年初摧毁北汉时,从北汉收集了四万二千匹马,同年,北伐幽州,二十多万大军中就有骑兵三四万,北宋战马的保存量,至少在十万以上。
但,到了宋徽宗时期,禁军中战马仅仅只有一千八百匹,原因是什么?
有一个确实的案例:饶州马场养马的情况,这个马场有562匹种马,但有315头种马死了,最后,只饲养了27匹马。
在这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关于军事的一切,都会被文人的节操毁掉,自我腐蚀堕落。
北宋缺马吗?不,它缺的是人,能够贯彻落实马政的人。
热闹的码头上,杨元登上船,目送着家人的离去,然后低着头,拿起木桶,开始打扫船舱。
这是一艘商船,除了货物以外,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数十头从大食人那里收购而来的高头大马,每一匹超过百贯,简直就是黄金做的。
如他一般的人,还有好几个,都在一丝不苟地进行擦拭地板,随后他们还要看护这些金贵的马儿,每个三个时辰,就要喂一次吃食。
船舱里比较湿热,所以需要不断地用干布擦拭地板,擦拭身子,顺便帮这些马换点干净的草料,让她们躺着舒服。
当然,如果船只太颠簸了,还需要安抚它们,不然受惊了,不消几日就会死去。
至于粪便一类的,自有他人处理,他们沾不得手。
“这次去哪?”杨元刚来,有些不懂,以前他可是在军队中伺候这些马儿,第一次来到船上,很不适应。
“去哪?只有去马岛咯!”一名马夫坐在地上,前些吃着津津有味的大食马,不由得叹道:
“都督他老人家在高丽那里,拿下一个岛,有个大马场,咱们这次就是把这些马运过去,让它们配种!”
“哪叫马岛,叫济州岛!”旁边人纠正道。
“岛上都是马,不叫马岛叫甚?”马夫颇为不服,昂着头,得意地说道:
“我刚去的时候,岛上只有人,现在马比人都多了!”
“那是多少马?”杨元好奇地问道。
“八百匹,大部分都是上好的契丹马!”
此言一出,众人齐齐吸气,多大的手笔啊!千里迢迢在岛上养马,从老祖宗那都未听说过,养的还是契丹马,可只耳闻,从未见过。
也不知如何说都督了,只能无言。
杨元则满脸期待,他可从未见过契丹马。
第一百九十章开拓进取
李氏商会的巨船肆无忌惮地在海面上行驶着,再多的巨浪也不能阻挡一二。
一层层浪花无奈地拍打着,但船舰依旧安稳如山,也没有多少海盗敢打李氏商会的主意,谁不知晓,李氏商会说是海商,其实就是海盗。
劫掠他,等于是送上门。
所以,杨元自从登上商船后,就一路顺风顺水,不消一个月的功夫,就来到了济州岛。
海上的黄昏,直接铺到了海面,犹如金黄色的丝绸,柔顺,婀娜,有一种说不出的柔美。
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致来,轮班休息的水手们三三两两坐在甲板上,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美景,有说有笑的享受着,辛劳了整日后这难得的闲暇时光。
“此番出海,未曾想到如此之顺,竟然只损了两头大食马,真是上天保险!”
水手长松了口气,望着杨元等陆上来的兽医,开口道:
“多亏了你们,要是往日,这些马到了济州时,就损了近半,再加上水土不服,一百匹马,留下三十匹已然是庇佑了!”
“这,济州岛还有多远?”杨元待在船上有些不耐烦了,双腿不着地的滋味真难受。
“不远了,只消半日的功夫,就是到了!”
“这济州岛,可有万亩之地,看着也大,此岛占地广阔,从东到西,徒步要走上数日之久!咱们也算是有福了,都督说了,只要马匹翻倍,每人奖赏十亩,翻两番,奖一百亩……”
水手长一脸羡慕地说道。
“那要是十番呢?”杨元继续问道。
“啪——”突然,脑袋就挨了一巴掌,“你小子不要好高骛远!”
不知何时,船长就走了过来,看着海面入神。
济州岛有一千八百四十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它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九左右,按一平方公里等于一千五百亩,这近三成的耕地面积,表示这济州岛起码有八十万亩可耕种田地。
李嘉想开荒种地,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纯用来养马都浪费了。
一路上,杨元一直以为济州岛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岛屿,待登了岛,才发觉,这里与岭南的城市相比,已经不遑多让。
不知何时,一座城市就屹立在济州岛上,高约两丈有余,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城外的码头,数不清的行人,脚夫,商贾,如同蚂蚁一般,在其上走动,热闹的很。
最令人印象的,则是码头,与番禺的码头不同,这里的码头非常干净,就连脚夫,也脸白手净,脸上泛的红光,一看就衣食不错。
待下了船,自有人帮忙将货物卸下,就连那些马儿,也有人帮衬着,缓缓落地,牵引到岛的东面,听闻那里有上好的草场。
“诸位辛苦了,早已经备好了酒肉,快些去吧!”
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没有穿官袍,却仿佛是个主人翁一般,很是热情,船长有些受宠若惊,脸上满是喜悦。
杨元不过是一个小小年纪兽医,哪里顾得这些,热闹且具有异域特色的码头,让他看花了眼。
“快半年了,郎君终于想起济州岛,也想起了这座牧马地!”
看着一匹匹下船的马,墨渊的眼角里含着泪水。
造反被救了,墨渊很感激李郎君,随即又被李郎君莫名其妙的忽悠到了这座岛,说是要组建骑兵,让他领兵,说是在此训练一二,
于是,带着几百个父老乡亲,墨渊来到了这座岛,联合漂泊在此的汉人,倭人等,开始艰难地垦荒生涯。
所幸,每隔半个月,就会有南来的船队带来物资,或者移民,让这座济州城慢慢地建设起来。
北方的高丽、契丹的高丽参、皮草等,南方的日本剑、扇子,周国的书籍,瓷器,书画,都来到这里汇集,成了一座大市场。
至于岛上的耽罗王室,早就被撵到了岛中心山区了,反正也没多少人。
幸亏岛内有个待了许久的老人,是从前出使契丹的使臣,漂泊到岛上数十年,名唤陈申,在他的帮扶下,这个济州城,才勉强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