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双方再度开战。就在都督崔聚以为今天又将是惨烈、残酷的一天时,起义军的神秘部队突然向明军发起了冲锋。这支神秘部队便是象兵。
在交趾,张辅曾与象兵作战过,并发明出一套克制象兵非常成功的战术。可惜崔聚率领的这支明军,可是从来没有与象兵打过交道。
黎利的象兵一出,明军临时搭建的那些防御工事就跟纸糊的一样,明军的防御阵形瞬间便被冲散了。
崔聚见自己的阵形一乱,立即喝止那些乱作一团的兵士,希望能再度结成有效的防御阵形,边打边撤。
关键是明军对对方的象兵可是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对方的象兵在明军阵中是横冲直撞,如无人之境。崔聚不仅是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反而很快便被起义军的重兵包围。
明军见主将再次被围,就更加慌乱了,有的朝前、有的朝后、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完全是乱成了一锅粥。
这一战,崔聚被俘虏,明军全军覆没。被俘虏的崔聚拒绝了黎利的招降,被起义军杀害。
另一路的沐晟部,听说了柳升这一路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之后,立即是掉转了马头,迅速退回了云南。当然,沐晟这个不战而退的举动,也是受到了不少官员的弹劾。
沐晟虽然上疏辩解,说自己退兵是在柳升大军全军覆没之后,是为了保存明军实力,不做无谓牺牲。但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平息民愤,还是将沐晟出镇云南的印玺收回,以示惩戒。
明军在交趾惨败,朝中有不少大臣建议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的战略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北边,不如战略放弃交趾,让王通与黎利议和,承认交趾独立,但仍然作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朱瞻基也认为,在交趾投入大量兵力、财力十分不合算,是应该放弃交趾了。
正所谓“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将交趾并入大明版图,是当初朱能、张辅、沐晟等人率领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是胡季牦、胡季貔兄弟作为外出多年的游子为华夏母国献上的大礼包。如今岂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自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张辅被朱棣召回之后,张辅知道自己受到朱高煦的牵连,被皇上猜忌,便主动淡化自己对明廷、对明军的影响力。无论大事小事,张辅是能不发言,就尽量不发言。实在是到了必须表明态度的时候,他也是小心翼翼,顺着皇上的意思说。
可是这一回,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将终于是忍不住了,他向年轻的小皇帝发表了一通声情并茂的劝谏。虽然京中还是有不少官员赞同张辅的观点,觉得占据交趾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最终还是做出了放弃交趾、让王通与黎利谈判的决定。
柳升的援军全军覆没、沐晟的援军不战而退,王通也收到了朝廷的加急军报,让其与黎利谈判。
王通也是长舒了一口气,好歹是性命保住了。至于接下来的谈判,黎利自然是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
黎利本来是要求明廷册封他为安南国王,但在阮廌的建议下,黎利派出使节入北京,要求明廷册封陈暠(ho)为“安南国王”,明军立即从交趾撤兵。
阮廌为什么建议黎利,让明廷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而不是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呢?这陈暠又是何许人也?
话说这陈暠本是个乞丐,因长相与当年的艺宗皇帝陈叔明有些相似,便被阮廌找来当傀儡,替黎利积攒人望。
阮廌对外宣称这陈暠是陈顺宗陈颙之子,也就是陈艺宗陈叔明的亲孙子,由于战乱流落民间。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黎利号称奉陈暠为主,实际上一切皆由黎利说了算。
眼看明军就要撤出交趾,黎利本想着“简化一下办事程序”,直接让明廷册封自己为安南国王算了。但阮廌及时阻止了黎利。
阮廌告诉黎利,明军还未撤出交趾,事情还存在变数。况且就算明军撤出交趾之后,交趾的居民还人心未稳,此时的陈暠还有利用价值。待安南国被明廷正式承认,理顺了安南国内的关系之后,再杀陈暠称帝也不迟。
也正是因为黎利接受了阮廌的建议,安南国得以被明廷顺利册封,安南国的局面也很快稳定下来。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春,明廷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还不到半年,陈暠突然“病亡”。黎利号称奉陈暠遗诏即位,改年号“顺天”,改国号为大越国,史称后黎朝。
王通、马骐、山寿等人回京之后,群臣纷纷上疏弹劾这几人。明军损失了这么多军队、交趾被迫让其独立,朝廷总得找人来背这个锅吧!
明宣宗朱瞻基立即将王通、马骐、山寿等人下狱,判为死罪,并抄没家产。但明宣宗朱瞻基的为人还真是没得说,他知道这几位都是背锅的,战略放弃交趾可是他自己综合考虑做出的决定。于是,这几位虽然被下了狱,却迟迟没有被问斩。
到了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被关押了十多年的王通、马骐、山寿等人皆被特赦成为普通百姓。不知道正统皇帝朱祁镇是不是得了父亲朱瞻基的临终遗言,让他找个合适的时机,将王通、马骐、山寿这些背锅侠给赦免了。
马骐、山寿被特赦之后,不知所终。这王通被特赦之后的事迹,倒是有些意思。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景帝朱祁钰即位后,竟然起用王通为都督佥事,负责京城的防卫。很快,蒙古大汗也先入侵,王通因为御敌有功,被升为同知,并将二十多年前抄没的家产,全部又返还给了他。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王通去世。天顺元年(1457年),朱祁镇复位,诏令王通的儿子王琮承袭了成山伯的爵位,从此还将这个爵给世袭下来,直到明朝灭亡。
这就还真有些意思了,翻开王通的履历咱们仔细一瞧,这哥们儿其实并没有立下过什么大功,他早年间得封为伯爵,还是沾了他父亲王真的光。
王真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相当突出,朱棣登基之后,追封其为金乡侯。王通成年之后,便袭了爵位,被封为伯爵。
虽然失去交趾并非王通一个人的过错,但在黎利率军开始大举反攻之时,王通作为征夷将军,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父子宅心仁厚,不肯杀功臣之后也就罢了,但竟然让这哥们儿的子孙后代世袭了爵位,着实有些让人看不懂。
再来说说龙头这边。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夏,马悦夫妇先后亡故。此时的汪振海由于明朝早已迁都北京,已回到龙头数年。随着马悦夫妇的亡故,汪振海将其灵柩置于水底墓中。
这年冬天,在陈思汉、胡瑾等人的协助之下,汪振海将那个巨大的水底墓正式沉入大海之中。
当初,马悦曾让汪振海将龙头朱允炆水底墓的具体位置及墓室结构图记录下来,以便留与后世的有缘人,好让那块刻有“华夏之域,大明之疆。犯我华夏,虽远必诛。”的金碑能在合适的时机重见天日。汪振海对此事自然是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