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我这么一说,和儿赶紧说道:“父亲,您这是说的什么话?以季牦、季貔两位哥哥的能力,他们就是不留在大虞国,皇上也会授予他们官爵。”

我摇了摇头,说道:“季牦、季貔兄弟既然准备以战俘的身份回到应天,那他们兄弟两个肯定不会再以大明帝国朝廷命官的身份出现。毕竟季牦曾经是大虞国的君主,他们兄弟两个如果要想不被皇上猜忌,只能是当个闲云野鹤,悠然安逸地度过下半生。”

和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以两们大哥的才能,从此当一个闲云野鹤,真是可惜了。”

紧接着,和儿又问道:“如果皇上非要给两位大哥授予官爵,那又该怎么办呢?”

我和季貔二人相视会意,季貔说道:

“这就要靠和弟和俨弟到时候为我们周旋了,这也是父亲刚才为什么会说出,日后要和弟和俨弟多多帮衬我和季牦大哥的原因。

对于这事儿,我和父亲、季牦大哥早先都商量过,对于明廷授予的官爵,我和季牦大哥是绝对不接受的。但皇上圣口一开,我们如果坚持不受,那又是犯了欺君之罪。

因此,我们想到了一个折衷的方案,那便是皇上授予的官爵由我和季牦大哥的儿子接受。如此一来,既保存了皇上和朝廷的颜面,又能让我和季牦大哥不再成为皇上‘日夜操心、天天关注’的人物。”

季貔说到这里,和儿点了点头,说道:“这事儿我懂了。请父亲和二位大哥放心,有我和俨哥在,两位大哥这两大家子在应天绝对不会有半分危险。”

我点了点头,提醒和儿道:“如果有什么拿不准、搞不定的事情,就去找找我那道衍小老弟。在永乐朝,我相信还没有他搞不定的事情。”

和儿自然是点了点头。

说妥了此事之后,我自然是让罗仁、陈元贵等人都进来,与和儿一一相见。

气氛正在融洽之时,马悦突然朝和儿来了一句:“永乐皇帝是不是打算要迁都到北平呀?”

和儿一听这话,立即是一怔。他反问马悦道:“马叔父,这话您是听谁说的?”

马悦笑道:“这事儿我是猜测的,只不过是今天想向贤侄求证一下。我想,如果永乐皇帝有这个打算,一定瞒不过贤侄。”

“猜测的?”和儿十分疑惑地说道:“马叔父是如何猜测的?”

马悦故意卖了个关子,说道:“贤侄应该认识吴中这个人吧?”

“吴中?”和儿问道:“马叔父说的是右都御史吴中吴大人?”

马悦点了点头,说道:“右都御史应该是贤侄出海之前他的职务,他现在可是资善大夫、工部尚书!”

和儿笑道:“嘿嘿!吴大人又升官了,这次回应天,我得恭喜他了。”

突然,和儿像想起了什么似的,他惊奇地看着马悦,说道:“我记得在我出海之前,吴大人也曾就这事儿探过我的口风,我当时只是说不排除皇上有迁都北平的想法。这会儿马叔父又提起这事儿,莫非马叔父与吴大人的关系不一般?”

马悦笑道:“这么跟你说吧,你们应该都知道吴中是吴合忠的独子,其实你们都不知道吴中并不是吴合忠的亲生儿子,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名叫汪振海。而这汪振海便是我的女婿。”

和儿自然是不知道当年汪耀南曾将一个亲生儿子过继给吴合忠之事,听马悦这么一说,自然也是十分惊讶。

马悦也不再卖关子了,便详细讲述了此事的经过。

当初,十多岁的吴中被送到吴合忠家之后,汪振海曾陪伴弟弟一同前往。在吴家,吴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吴中的仕途也不像他继父吴合忠那样坎坷,二十多岁的吴中曾在北平布政司任从六品的经历,由于有了与当时的燕王朱棣接触的机会,博学多才的吴中渐渐得到燕王朱棣的赏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时,吴中立即坚定地站在了燕王这边。朱棣登基之后,吴中立即被升任为正四品的大理寺左少卿。两年之后,便被提拔为从二品的右都御史。

也就是在担任右都御史期间,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吴中预感到永乐皇帝想要迁都北平,于是,吴中便找到了永乐皇帝最信任的宦官郑和探口风。

郑和虽然只是给了吴中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但吴中坚信永乐帝是想迁都北平的。于是,吴中暗中办了一件大事。

什么事儿呢?

那就是绘制了一套重修北平城的详细施工图。

可别小看了这套重修北平城的施工图。虽然是号称重修北平城,其实就是重建北平城,更为关键的是,这重修的北平城完全是按照皇城的规格,比当时的应天还要气派。

当然,这套施工图的玄妙之处不仅仅是局限于规格很高,而是深度融合了北平城北诸多山脉、河流的走向,俨然是一座风水宝城。

当吴中将这套详细施工图单独向永乐皇帝呈递之时,只是说北平乃皇上的发祥之地,“靖难之役”中,北平饱受战火袭击,现在应当重修。至于新北平城的规格为何如此之高,吴中自然也是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他说北元的残余势力仍然时不时犯我边境,假如有一天皇上准备御驾亲征,狠狠地打击北元,这新修的北平城正好可以作为行宫。

朱棣是一个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自从他第一天在应天皇宫的龙椅上坐定之时,就十分思念北平。江南山青水秀、应天繁华无比,可这一切都吸引不了朱棣。朱棣一直就向往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驰骋千(万)里、笑饮胡虏血,那种波澜壮阔的生活。

朱棣虽然有迁都的想法,而且在内心深处,这种想法很迫切,但他不能表露出来。因为朱棣明白,要迁都北平,必然遭到群臣的反对。自己喜欢边塞那种大开大合的生活,但臣子们却留恋江南水乡的温柔,君臣矛盾似乎无法调和。

正是因为朱棣在内心深处向往着北平,他才会在与郑和、朱能、道衍和尚这些北平的老班底言谈之间,偶尔表露一下自己的心迹。

说起来,吴中也算是朱棣在北平的老班底。但吴中是在“靖难之役”发起之后,才投靠的朱棣,况且吴中的家乡就在江南,朱棣自然是不会在他面前表露任何心迹的。这也是吴中为什么要去找郑和探口风的原因。

当朱棣仔细看完吴中进献的重修北平城施工图之后,他“深情”地看着吴中。他问吴中道:“以前只听说爱卿博学多识,没想到爱卿对工程建设、对风水堪舆还有如此之深的研究。只是这新城虽好,如果没人,那也只是一座空城,未免太可惜。”

这时,吴中给朱棣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主意。那便是将江浙一带的一些富户、大户迁到北平,以此来充实北平的人口。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常真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第11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