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咱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黄观。为什么方孝孺和练子宁二人这么看好他,将建文帝托付给了他。
黄观生于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他比练子宁、黄子澄二人小了十四岁,比齐泰小了十岁,比方孝孺小了七岁。可以说,从年龄上来说,他比以上四位都有优势。
咱们再来翻来黄观的个人简历,可以发现,这人真是不简单。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历史上,黄观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第一人。
为什么?
因为他连中六元。
说起连中六元,咱们先要弄清“六首状元”这个概念。“六首状元”的意思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场考试。如果在这六场考试中都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便是“六首状元”。
咱们大中华有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在这一千多年之中,“六首状元”有几人呢?
答案是两个人,黄观便是其中之一,另一个人是清朝的钱棨。
既然历史上有两个人获得了此殊荣,那咱们为什么还说黄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第一人呢?
那是因为黄观是在连续的这六场考试之中,全部为第一名,因此叫连中六元。而清朝的钱棨虽然也是“六首状元”,但他曾多次参加童试和乡试,只是最后一次才考了第一名。
钱棨获得殿试状元的时候,已经是四十七岁了。而黄观获得殿试状元的时候,才二十七岁。那是学霸中的学霸,由不得你不服。
接下来,咱们的建文帝将在黄学霸和练子宁的陪伴之下,开启一段传奇之旅。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建文帝终于到了练子宁的老家峡江镇练家寨。
有必要交待一下的是,也有的史籍上称这一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不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就死了吗?怎么还弄出个洪武三十五年来了?
这事儿还得从咱们的朱棣先生说起。
按照惯例,也是按照祖制,新帝即位这一年,仍要沿用前一位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才能改换年号。也就是说,朱棣虽然称了帝,但公元1402年,仍然不能称之为永乐元年,要到公元1403年,才能称之为永乐元年。
朱棣是七月份即位称帝的,那也就意味着,他还得沿用建文四年这个年号半年。这显然是朱棣无法接受的。
再说了,自己的前任是自己的侄子,这怎么说也有篡位之嫌。为了摆平这事儿,朱棣是一不做、二不休,宣布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先前的建文元年,被称之为洪武三十二年,依此类推,这建文四年便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如此一来,从年号上来看,朱棣是从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手中接过的帝位,似乎是给他的帝位合法性又上了一道保险。
咱暂且不论朱棣此举是不是掩耳盗铃、多此一举,就凭着他这种敢想敢干的厚脸皮精神,咱都必须得为他点个赞。
建文帝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躲到了练家寨,并不意味着他就安全了。因为练子宁毫不屈服的精神,为练家寨带来了灭顶之灾。就在建文帝到达练家寨的第三天,朝廷的官兵便已找上了门。
见官兵上门,建文帝是吓了一跳。按说自己一路扮作平民,已是十分小心了。这朝廷的官兵怎么消息这么灵通?
当得知朝廷官兵围了练家寨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练子宁触怒了龙颜,其族人要全部被株连的消息之后,建文帝有一种被上天愚弄的感觉。自己好不容易逃到了这里,本以为能逃出升天,没想到却因练家被株连,自己再次被逼上了绝路。
练家寨始建于元朝,居住的全部是练家的族人,算起来有四百八十多户,两千七百多人。
面对围寨的朝廷官兵,练子通将建文帝的真实身份告诉了族长。族长是个年近八旬的老头儿,他听说前两天练子通带回来的竟然是皇上,立即是在练子通等人的搀扶下,要来拜见建文帝。
建文帝见老族长要给自己下跪,立即是一把抓住老人家,阻止其下跪。
老族长问练子通,他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练子通也没有多想,他告诉老族长,咱们练家因受牵连,大家都少不了被流放的命运。至于和练子宁血缘关系更近一些的练家族人,恐怕性命都不保。
既然是这样,咱们不如跟朝廷的官兵拼了。当然,练家寨的人肯定是敌不过朝廷的官兵的。但只要一开战,场面就会混乱,咱们就可以杀开一条血路,护送着建文帝逃命。
逃命?还能逃到哪里去?建文帝有些心灰意冷。
练子通问建文帝,可曾还记得一个叫石玉生的人。
石玉生?建文帝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耳熟。
练子通提醒道:“昔日的衡永郴桂参将,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入京面圣,曾被皇上救下过的。”
经这么一提醒,建文帝终于想起来了。
这石玉生生于大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是都指挥使司石文庄之子。石文庄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洪武初年,受朱元璋之命率大军从江西入永州宁远、新田平息瑶民叛乱。后来,朱元璋命其在永州新田县屯田,相当于长驻于此。
石文庄死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便令其子石玉生继续统领其军队。
石文庄、石玉生父子驻守新田县期间,曾在当地的冠顶峰上修建了一所军事要塞,名曰:东堡。
朱元璋晚年,为了给朱允炆即位扫清障碍,搞掉了不少文臣武将。这石玉生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石玉生入京面圣。朱元璋不知从那里搞了一大叠御史参奏石玉生在永州图谋不轨的奏折,扔到了石玉生的面前。
虽然朱元璋没有当场让石玉生下狱,但石玉生还是被吓到了,回到驿馆就病了。
石玉生是个聪明人,这些奏折上所奏之事都是捕风捉影,朱元璋既然给他看这些奏折,那就代表他并不是要查实这些事情,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石玉生想想自己还不满三十岁,儿子还年幼,自己要是跟蓝玉等人一样,那石家就算是完了。
就在石玉生万分焦虑之际,时任副都御史的练子宁自然知道那些御史的奏折是怎么回事,因为早年间曾与石文庄有旧情,练子宁便有了救石玉生一命的想法。
练子宁为此事找到了当时还是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向来仁厚,他也觉得石玉生如果就这么死了,实在不忍心。于是,朱允炆问练子宁,如何才能救下石玉生。
练子宁告诉朱允炆,想要让朱元璋赦免石玉生一死,根本就不可能。如果朱允炆能配合一下自己,说石玉生回到驿馆之后突然就暴病身亡了,朱元璋一定不会怀疑。
因为只要石玉生一“死”,石玉生的儿子还年幼,不可能让其接替父亲的职务,朱元璋便会觉得又清除了一个障碍,这事儿就可以翻篇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