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当时的一匹布,约有四丈长、四尺宽,也就是说一匹纱布够装备四百八十名士兵,一百匹纱布就够装备四万八千士兵,也差不多了。

马和说完这番话,燕王朱棣是带头叫“好”。他立即吩咐军需官,按照马和的要求立即去准备,而且迅速分发到各士兵。另外,他还告诉军需官,如果马和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满足,不用再向他来请示。

军需官跟着马和走后,燕王又叮嘱身边的各将领,让每个兵士中午自行准备一条浸湿的毛巾。虽然咱们是顺风,虽然咱们有纱布遮住面孔,但还是要以防万一,如果有兵士被迷到了眼睛,身边有一条浸湿水的毛巾,那还是相当管事儿的。

众人又是一阵“燕王英明”的吹嘘声响起。

这日下午,东北风又刮得大了一些,双方再度开战。不过这一回,燕王朱棣一改往日的路数,并没有派出他的精锐骑兵去冲击南军,而是让他的部队列着整齐的队伍,架起盾牌,盾牌的缝隙中伸出无数根长枪,步伐整齐地向南军推进。

这一下,让盛庸有些看不懂了。燕王这是唱得哪一出呀?架盾牌、伸长枪,这往往是步兵防御骑兵的惯用战术呀!难道燕军还怕咱们的骑兵不成?

盛庸都没看懂,其他人也没看懂。盛庸只得招呼麾下诸将,保持阵形,小心戒备,以不变应万变,看燕军搞什么名堂。

偶尔有南军兵士向燕军射箭,或者用火枪攻击,但由于燕军架起了盾牌阵,除了浪费箭枝和弹药,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直到燕军的前锋推进到了离南军的前沿阵地不足两丈的距离之时,燕军突然停住了脚步,盾牌阵开始闪出一条条缝隙。

南军正想看个究竟,突然就看见无数的燕军挥舞着铁铲一类的东西,将一些黄沙、细土之类的东西洒向空中。由于燕军是顺风,南军是逆风,顿时,南军的前沿阵地便被漫天的黄沙、尘土所笼罩。

南军哪会料到燕军会出这么个阴招,前沿阵地上的南军兵士几乎全部中招,顿时便丧失了战斗力。

燕王朱棣见状,哪肯放过如此天赐良机,立即指挥兵士上前攻击毫无还手之力的南军兵士。

此时的南军兵士,怎得一个“惨”字了得。无数南军兵士被夹杂着生石灰的干沙细土迷了双眼,还没有来得及睁开双眼,便成了燕军的刀下之鬼。

瞬间,南军的前沿阵地便宣告失守,而燕军立即是乘胜追击。不过燕军这个乘胜追击的阵势实在是古今罕见,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个用纱布蒙着面的、举着盾牌的兵士,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个用纱布蒙着面的、扛着一麻袋细土的兵士,再后面的是一个个纱布蒙着面的、手持铁锹、铁铲的兵士,最后面,才是用纱布蒙着面的、强大的燕军骑兵。

如果遇上南军前来抵抗,盾牌阵立即是闪开一道道缝隙,缝隙中立刻有大量的夹杂着生石灰的干细土随风撒了出去,抵抗的南军瞬间便丧失了战斗力。

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燕军正是凭借着马和的这个有些下三滥的战术,打得南军大败。盛庸带着残兵退守德州,平安、吴杰等将领与盛庸走散,退守真定。

如果说当年的白河沟之战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从那之后燕军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那夹河之战便是彻底奠定了燕王朱棣战胜建文帝的基础。夹河之战后,建文帝成了被动挨打的一方,再也没有能力向燕军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了。

虽然朱棣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但他仍然很苦恼。建文帝毕竟还是一国之君,他拥有大片富庶之地,粮草充足、兵员充足;而自己只有北平及周边这一亩三分地,士兵的来源少,粮草的来源更加有限。

如果双方就这么继续僵持下去,朱棣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而如果主动进攻,济南始终成了朱棣心头绕不过的这个坎儿。

听说那铁铉当上了山东布政使之后,进一步加强了济南的城防工事。想想上次攻打济南的惨痛教训,朱棣的心里就不是个滋味儿。可如果取不下济南,自己又怎么挥师南下,去与侄子朱允炆争天下呢?

济南成了朱棣心中永远的痛,更成了他始终也绕不开的心结。为朱棣解开这个心结的是道衍和尚和他的学生马和。

适逢应天宫中的李兴、王安、马靖等人给北平的马和传来了一个绝密的情报:为了抵抗燕军的攻势,明军几乎全部布防在山东、河北一线,应天周边兵力相当空虚。

得到这个绝密情报之后,道衍和尚带着马和与燕王朱棣进行了一番长谈。

道衍和尚告诉朱棣,眼下正是天赐良机,应当立即挥师南下,直取应天。

朱棣双眼迷茫地看着道衍和尚和马和,问道:“直取应天?济南都攻不下,我如何取应天?”

道衍和尚一语点醒梦中人:“取应天,管他济南什么事?”

经过三人一番仔细推演,一个挥师南下、直取应天,不要后勤、不要给养、以战养战的伟大战略诞生了。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挥师南征。

听说燕军来袭,盛庸、平安、铁铉等人也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就等着燕军前来攻城。铁铉甚至还幻想着,自己要让朱棣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跌倒。

不过出乎南军众将意料的是,燕军既没有进攻德州,也没进攻真定,更没进攻济南,而是从德州和真定之间穿过,直取馆陶县。到达馆陶县之后,燕军折向东,绕过曾经的伤心之地东昌,取下东阿县。从东阿县南渡黄河之后,燕军又取下东平县,然后一路向南,直取单县。

由于燕军的这条路线,全部都是南军的防守薄弱之地,几乎是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直到燕军集结到徐州西北两百多里的单县之时,盛庸、平安、铁铉等人才明白过来,燕军这次是要直取应天呀!

盛庸、平安、铁铉等人自然是明白,此时应天周边的兵力实在是有限,如果放任燕军继续向前,后果将不堪设想。

慌乱之中,盛庸、平安、铁铉等人立即派兵前来追击燕军。平安作为南军的先锋官,这次也是追在了最前面。

当平安的大军接近单县之时,他总算是稍稍松了一口气。平安心想: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防也是相当坚固,只要城中的守军坚守待援,等咱的大军杀到徐州城下,内外夹击,定能击败燕军。

可当平安抵达徐州城下之时,并没有看见燕军的影子。一问徐州城中的守军,平安心下大骇,燕军没有在徐州做任何停留,也没有向徐州发起任何进攻,而是南下去取宿州了。

宿州离应天只有五百里的距离,平安彻底慌了神儿。

慌了神儿的平安,就不再是那个昔日令燕王朱棣心虚的平安了。

当平安的军队抵达宿州附近的淝河之时,已在此埋伏等候两天的燕军悉数杀出。平安没有防备,大军被击败,好在是平安本人安然无恙,带着残兵逃跑了。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常真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第1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