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死后,常遇春向朱元璋建议,让当时还不满二十岁的平安继承了其父的济宁卫指挥佥事一职。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平安最初可是跟着常遇春混的,不说能学常遇春多少作战经验,至少学一点常遇春的皮毛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常遇春去世之后,朱元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平安,他觉得这个年轻小伙子打仗有股机灵儿劲儿,便收平安为养子。从这里咱们又可以看出,平安的确是有两下子的,不然也不会被朱元璋看中。
再后来,平安出任密云指挥使。大家应该都知道密云在哪里吧?不错,平安曾经是燕王朱棣的部属,曾两次随朱棣北伐。可以说,平安对朱棣这个老领导非常了解,对他的战略战术也是非常了解。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率大军从德州出发,在真定与郭英、吴杰、平安等人会师之后,号称六十万大军继续向北挺进。
南军来犯,朱棣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立即带兵南下。就这样,两军在白河沟(河北雄县境内)相遇了。
由于李景隆的部队是先到位的,燕王朱棣的大军抵达白河沟之时,最先面对的便是李景隆的先锋官平安。燕王朱棣正计划着让最擅长突袭的朵颜三卫去冲击李景隆的大军,他好使出惯用的伎俩,去偷袭李景隆的侧翼。可让朱棣没料到的是,平安率先发动了进攻。
平安这人打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从来不说“给我冲”,而是说“跟我冲”。
当平安一马当先冲出之后,他麾下的先锋军士还有什么话说,主将都冲了,难道你还能在后面看戏?
平安的这种精神感染的不光是自己麾下的兵士,先前差点儿攻下张掖门的瞿能父子也深受鼓舞,立即带着自己麾下的兵士跟着冲了上去。
有了平安、瞿能父子这几个不要命的猛人打头阵,李景隆率领的南军是一改往日的颓势,打得立足未稳的燕王朱棣是顶不住了。朱棣一看这情形不对,还是先暂且后撤,缓一缓再说。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郭英,这哥们儿似乎料到了朱棣顶不住这拨进攻,肯定会后撤,他便率先带着自己的人马去朱棣的退路上设伏。
要说郭英这人作战并不勇猛,他麾下也没有平安、瞿能这样的猛将,就他率领的那几千人,在朱棣撤退的路上设伏,该不会是去给朱棣送人头吧?
这些我们都能考虑到的问题,老奸巨滑的郭英自然是会想到的。这趟被点名要前来参与北伐,郭英很是不高兴,毕竟都六十五了,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了,还去陪那些小年轻打打杀杀,那不是自讨苦吃么?
可皇上下了命令,他不来也不行。既然要来,郭英得带点儿什么家伙什儿好防身。于是,郭英便去找了一个人,这人叫邓铎,是邓愈的第三个儿子。
郭英找邓铎干什么?
郭英是找他讨一样东西,这东西便是炸炮。不错,正是当初焦玉为邓愈大量制作的炸炮,相当于后世的地雷。
话说邓愈死后,其长子邓镇继承了爵位,焦玉便辅佐邓镇。可是邓镇由于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受到了牵连,被杀。邓家就此失势,焦玉也不得不离开了邓家。
由于邓愈的三子邓铎非常喜欢火器一类的东西,焦玉离开邓家之前,便将之前制作的火器悉数送给了邓铎,这其中便包括大批炸炮。好在当时大家对火药之类的不重视,要不然,以朱元璋的尿性,给邓铎定个私藏军火的罪名,分分钟就可以要了他的脑袋。
而这邓铎由于娶了郭英的侄女,因此他家中有这些好东西,郭英是十分清楚的。既然是叔叔前来讨要,邓铎也不得不给这个面子,就送了一批炸炮给郭英。
这一回,郭英敢于打朱棣的埋伏,就是仗着这批炸炮,他将这些炸炮全部埋在了朱棣的撤退路线上。
就这样,当朱棣带着大军后撤的时候,还得去闯郭英布下的地雷阵。好在是郭英自始至终没有露面,只是躲在暗处一边偷笑,一边看朱棣大军狼狈逃窜的样子。要是朱棣知道这事儿是郭英所为,他一定会狠狠地骂道:“你个糟老头子,真是坏得很!”
被南军杀得大败的朱棣十分恼火,这一晚他不断收拢残兵败将,欲与李景隆的大军决一死战。
第二天,双方再度摆开阵形,欲决一死战。率先发起冲击的依然是南军的先锋官平安。不过他这一次发动突袭,是再次出乎了燕王朱棣的预料。因为平安竟然连夜兜了个大圈子,跑到了燕王大军的后面,这会儿正在率先偷袭燕王军队的后军。让燕王朱棣更加恼火的是,平安不仅是自己亲率大军来偷袭,他还顺带着向李景隆要了一支人马,这支人马便是猛将瞿能率领的人马。
平安、瞿能再度从后面发起偷袭,这可是够燕王朱棣喝一壶的了。燕王朱棣用兵向来擅长从敌人的侧翼和后背偷袭,没想到自己是玩了一辈子的鹰,这次却被鹰啄了眼。
好在是燕王军队战斗素养较高,要是换作一般的部队,早被击溃了。燕王朱棣好不容易调动军队,顶住了平安的进攻,李景隆亲率的大军又攻过来了。
燕王朱棣准备故伎重施,派大将邱福去猛攻李景隆的中军。李景隆有了上次中军被偷袭击溃的教训,这一回可是做足了准备。邱福的大军不仅是没有击溃李景隆的中军,反而是陷入了重围。
当然,燕王朱棣派邱福前去猛攻,只是他的计划之一。就在李景隆的大军将注意力放到邱福大军身上之时,燕王朱棣亲率精锐绕到李景隆中军的左翼,准备从左翼去偷袭。
可就在燕王朱棣的军队快要接近目标之时,自己大军的尾队突然发生了骚乱。
话说就在燕王朱棣的军队快要接近目标之时,燕军的尾队突然发生了骚乱。
怎么回事?
原来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朱棣准备去偷袭李景隆的中军,自己却被李景隆的人马抄了后路。
嘿嘿!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没想到经过上次惨败之后,李景隆竟然一下子开窍了?
真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抄朱棣后路之人,不是李景隆派出的,而是南军先锋官平安。
只能说平安对朱棣实在是太了解了,朱棣喜欢出些什么路数,他是了如指掌。
这下子,该轮到我们替燕王朱棣担心了。后路被平安所抄,李景隆的中军已经发现了从侧翼偷袭的燕王,正列着整齐的队形向燕王的军队逼近。
关键时刻,燕王的脑子转得飞快。为今之计,只有赌一把,使个诈了。
只见燕王突然策马上了河堤的高处,挥舞着手中的马鞭,活像是在指挥调度他麾下的千军万马。
燕王这是在干什么?
燕王麾下的兵士们看不懂,有不少亲兵赶紧跑上河堤劝燕王快下来,这站在如此高处,太显眼了,万一敌军的流矢朝这个这方猛射,那后果不堪设想呀!
燕王喝退了自己的亲兵,继续在河堤上做出这个在正常人看来,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做出的动作。
当然,燕王的这个举动引起了对面南军的注意。李景隆得报,远远是注视着这位表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