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字据写毕,朱棣不仅让李景隆签上自己的名字,还按上了自己的掌印。

燕王拿着李景隆用亲兵鲜血写的字据,反复看了两遍,觉得十分满意。燕王将绢布揣进自己怀里,然后指着余下的李景隆亲兵,说道:“这些人也算是今日的人证。你放心,我一定会将他们看好的。只要你今生不违背今日之誓言,他们绝对不会出现在应天。如若不然,即使我这份字据丢失了,他们回到应天,效果也是一样的。”

嘿嘿!人证物证俱在,李景隆这回只能甘当燕王的提线木偶了。

很快,李景隆便随着燕王朱棣的大军在南军阵中冲杀。燕王朱棣瞅准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将李景隆悄悄地放了。放李景隆之前,燕王叮嘱他,赶紧带几个人往回逃,至于你的大军,就由我来帮你收拾。

把柄落到了燕王手中,李景隆哪敢有异议。逃回阵中,李景隆不仅是顾不得集结自己的军队,甚至都不通知大家一声,便带着一支军队立即开始仓皇南逃,一直逃到德州,才停下了脚步。

于是乎,在燕王朱棣的策划导演之下,在李景隆的鼎立配合之下,燕王的军队取得了郑村坝之战的大胜,李景隆毫无节操地独自逃命。

《明史�6�1卷一百二十六�6�1列传第十四》中是这么记录此次作战的结果的:景隆屡大败,奔德州,诸军皆溃。

《明史纪事本末�6�1卷十六�6�1燕王起兵》中又是这么记录此次作战的结果的:诸军始闻景隆走,乃弃兵粮,晨夜南奔,景隆遂还德州。

只是史学家们并不知道,李景隆抛弃大部队,自个儿先逃到了德州,他也是有自己的苦衷的呀!以至于后来李景隆还有好多蹩脚的演出,让我们觉得太业余,这都是有原因的呀!唉!理解万岁!

李景隆战败的消息传到应天,朝中立即有人向建文帝提出建议,李景隆根本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还是早日换帅为妙。

面对这种要求换帅的声音,黄子澄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因为李景隆当初可是他推荐的,这个时候,他必须力保李景隆。生死事小,面子事大。

其实这个情况,远在北平的朱棣也替他考虑到了。收拾完李景隆遗留在北平周边的残部之后,朱棣立即让马和派人去应天,告诉宫中的李兴、王安、马靖等人,一定要在小皇帝身边多多吹风,一定要保住李景隆的帅位。

嘿嘿!这种对手派人替自己保帅位的事情,还真是史上罕见。

有了黄子澄的坚持,有了朱棣的良苦用心,李景隆终于是有惊无险地保住了帅位。

帮李景隆保住帅位之后,朱棣立即派人给建文帝上了一道奏折。朱棣在这道奏折上不仅是盖上了自己燕王的大印,还“请求”宁王朱权也盖上了宁王的大印。

朱棣在奏折里告诉建文帝,他并不是有心要起兵,实在是由于皇上受到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奸佞小人的挑拨,才导致他们君臣关系紧张。他与宁王本打算继续带兵南下,但考虑到战火一起,百姓必遭涂炭。如果皇上能罢免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奸佞小人的官,他和宁王愿意就此事与皇上和解。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了燕王上的这道奏折,这是一道绵里藏针、并带着无数后招的奏折。

当时的情形是李景隆刚刚在郑村坝惨败,李景隆退守德州,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防御燕王和宁王的虎狼之师。如果燕王和宁王真的率兵南下,建文帝十分担心李景隆会在德州再次惨败。

于是,建文帝跟自己的叔叔朱棣耍了个小花招。那便是下了道圣旨,免去了齐泰、黄子澄二人的职务。但齐泰、黄子澄二人仍然天天陪侍建文帝左右,参与机务。

在建文帝看来,自己实在是下了一步妙棋。圣旨一出,燕王、宁王就不得再派兵南下,否则就是背了理。如此一来,就给德州的李景隆调集军队,以备来年再战,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建文帝看来,齐泰、黄子澄二人虽然被免了职,实际上跟先前又能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呢?他们仍然是自己的肱骨、心腹。

其实,建文帝耍的这个花招早在朱棣的意料之中,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建文帝免除了齐泰、黄子澄二人的职务,那说明什么?那不正好说明了,他所打的“靖难”旗号是正确的吗?那不正好说明了,皇上先前确实是受了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奸佞小人的蛊惑吗?如果说先前建文帝没有御驾亲征是第一次战略失误,那么免除齐泰、黄子澄二人的职务,便是建文帝的第二次战略失误。

说到这里,大家再细细品味一下燕王朱棣所上的那道看似平常的奏折,是不是藏着极大的玄机?如果说这道奏折里面没有道衍和尚的心血,我反正是不信的。

再来说说李景隆的情况。退守德州的李景隆表现很积极,他在德州集结部队,以便于来年开春之后,再度北伐。他还向建文帝要了两个人,为他前来助阵。

这二人便是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武定侯郭英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他是朱元璋留给孙子朱允炆的两个前朝大牌儿之一,另一个大牌儿便是李景隆的前任耿炳文。

而安陆侯吴杰,也算得上是跟朱元璋一起打过江山的。只是他的能力实在是不算太突出,在将星云集的洪武年间,人们根本就难以记住他的名字。

李景隆之所以向建文帝要了这两个大牌儿,一是摆出一副准备虚心向老前辈学习的低姿态,博取大家的好印象。另外,咱们也不知道李景隆是不是在为第二次大败留好后路。毕竟有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这两个前朝留下的大牌儿助阵,都不能战胜燕王朱棣,再加上先前耿炳文的惨败,那说明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实在是敌人太过狡猾。

就在建文帝派出郭英、吴杰率兵前往真定,去给李景隆助阵之时,被免去职务的齐泰向建文帝推荐了一个关键人物。齐泰推荐这个人去当李景隆大军的先锋,这个人的名字叫平安。

在这里我首先要言明的是,这个人的名字真的叫平安,我可不是什么奇书《平安经》的粉丝,更不是为了借《平安经》来蹭人气。如若不信,大家可以去翻一翻《明史�6�1卷一百四十四�6�1列传第三十二》,看看我有没有忽悠各位读者朋友。

随便提一句,齐泰与黄子澄同为建文帝削藩的坚定支持者和主要策划者,二人的意见却经常相左。谁对谁错,咱姑且不论。但要论识人之准,齐泰可比黄子澄强太多了。

当初耿炳文大败,齐泰极力主张继续相信耿炳文,不可阵前换帅,而黄子澄则极力举荐李景隆顶替耿炳文。当时黄子澄赢了,可最后结果怎么样?

说这么多,也就是告诉大家,齐泰举荐的这个平安,不简单呀!那咱们就来说一说,他为什么不简单。

平安的父亲叫平定,早年间是常遇春麾下的一员将领,曾官至济宁卫指挥佥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平定跟随常遇春攻取元大都,不幸战死。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常真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第11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