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与北边的燕军打上照面之后,耿炳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狙击北面之敌上,他哪里料到这个燕王朱棣这么大胆,竟然不按常理出牌,敢带着区区数千人马来突袭自己的侧翼。
自己的西南翼防守薄弱,且对方是骑兵、自己是步兵,如果让朱棣的人马冲了进来,中军必然阵形大乱,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乎,耿炳文迅速调整队形,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耿炳文想一口将燕王朱棣给吞下。
可是耿炳文的应对之策,早在朱棣的意料之中。就在耿炳文调整队形之际,已在北边蹲守了五天五夜的张玉、谭渊、朱能三大将领迅速带兵悉数杀出。
耿炳文的兵马众多,此时反而成了劣势。因为刚才要调整队形对付朱棣,由于兵马众多,调度起来肯定很困难,时间也需要很长。而这时,北边的燕军主力又突然发动进攻,耿炳文的部队顿时陷入了混乱状态。
燕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长年与北元的蒙古骑兵打交道,最喜欢这种大开大合的往来冲杀战术。而耿炳文所率领的明军在这方面的战斗力,明显低了一个档次。
耿炳文一看中军已乱,这仗没法打了,立即传下军令,所有人马立即向真定城撤退。
见耿炳文大军败退,燕王朱棣、张玉、谭渊、朱能等人皆是率军在后面猛追,这种从后掩杀的大好机会,众人岂能错过?
在追击耿炳文大军的过程之中,还是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猛将朱能杀得性起,带着自己的亲兵突入敌军阵中翻江倒海。
边打边撤的耿炳文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见对方有一员勇将竟然只带着数十个亲兵杀了过来,已完全陷入自己人马的包围之中。
被打得大败、正无处发泄的耿炳文岂能放过这个机会?他招呼撤退的明军放慢脚步,尾队结阵抵抗燕王的追兵,而其他的人马则在他的指挥下向朱能他们扑了过去。
虽然耿炳文的思路很清晰,他的指令也传达得很恰当,但是,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仓皇败退的明军只有少数人马听到并正确理解了耿炳文的意思,而大部分明军还在混乱地溃逃。
见此情形,朱能发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哪里的明军多,他就往哪里冲。硬是凭着麾下的数十亲兵,将耿炳文大军的阵形冲得稀烂。
耿炳文见大势已去,也顾不得拿朱能出气了,还是赶紧集结残兵到真定城固守吧!
就这样,燕军是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而耿炳文只得集结残兵固守真定城。
大胜之后的燕军可不会给耿炳文喘息之机,立即向真定城发起了猛攻。
这一回,咱们就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了。虽然耿炳文大败,真定城内只有一些残兵败将,但燕王朱棣带着张玉、谭渊、朱能三大王牌一连猛攻了真定城三天,愣是没有任何进展。
朱棣见麾下兵士们也疲累了,只得暂停进攻,让兵士们休整。
如此又过了三日,朱棣已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耿炳文这只老狐狸躲在真定城不出来,这家伙擅长防守的名头还真是名不虚传,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局势显然对朱棣很不利。
就在朱棣急得团团转之际,从北平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马和。
马和告诉朱棣,他是奉他师傅的命令而来。马和的师傅便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人物、也是我昔日的好兄弟道衍和尚。
朱棣见了马和,也是格外高兴。他告诉马和,现在自己在真定进退两难,道衍大师可有什么高招?
马和告诉朱棣,他这次前来,就是来为燕王解除这个困局的。
马和告诉朱棣,耿炳文擅守不擅攻,与他在这里打消耗战,那是下下之策。
就在他离开北平之前,刚刚得到消息,镇守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正集结兵马,准备攻取永平。此时,不如立即挥师北上,给吴高一个迎头痛击。
朱棣沉思了片刻,说道:“击退吴高并非难事,只是这真定的耿炳文始终是咱们的心头之患。那按照道衍大师的意思,击退吴高之后,咱就回师北平,与耿炳文耗下去?这似乎也不是长久之计呀?”
马和笑着告诉朱棣,等咱们击退吴高之后,估计明军已经换帅喽。
朱棣不解。马和问朱棣,可否记得长平之战中,老将廉颇为什么会被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帅位?
马和提起长平之战的故事,酷爱军事的朱棣焉能不知?
马和告诉朱棣,这一回,咱们要让“纸上谈兵”的历史再重演一次。
马和告诉朱棣,他与师傅道衍和尚经过谋划,已派人前往应天,去散布耿炳文大败且怯战的消息。同时,也会让宫中的太监李兴、王安、马靖等人在建文帝耳边吹风,说文武百官皆认为此时应当换帅。而且换帅的人选,他们都替建文帝想好了,那便是曹国公李景隆。
朱棣一听这话,是喜上眉梢,拍着大腿,直呼:妙哉!
如果建文帝真的换帅,李景隆的似乎是最佳人选,毕竟他的名头最响嘛!而在燕王朱棣眼中,他的这位表侄儿兼发小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草包。收拾耿炳文很困难,收拾这哥们儿,朱棣是信心十足。
朱棣笑着告诉马和,等击退吴高,咱就在北平以逸待劳,等着李景隆那个大草包来给咱们送人头。
谁知这话刚出,马和是连连摇头道:“非也!非也!”
朱棣疑惑地问道:“李景隆如果挂帅,肯定是率大军直取北平,咱们不在北平等着收拾他,还去哪里?”
马和笑着说出了两个字,让朱棣是惊得目瞪口呆。这两个字便是“大宁”。
这大宁可是宁王的地盘儿。宁王就是燕王朱棣的异母弟弟,名叫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算起来可比朱棣小了整整十八岁。
别看宁王当时才二十出头,他可算得上是朱元璋诸子之中最骁勇善战之人,连朱棣都忌他三分。宁王麾下还有号称明军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朵颜三卫,朱棣想想就有些心虚。
见朱棣这疑惑不解的样子,马和问道:“王爷难道不想得到朵颜三卫?”
什么?得到朵颜三卫?如果真能如愿,估计朱棣做梦都能笑醒。
说到这里,咱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朵颜三卫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这事儿还得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说起。就在这一年,冯国胜、傅友德和蓝玉等人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北元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被迫投降。至此,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只得归附明朝。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朝在大兴安岭以东这一广大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当然,这三卫只是明朝对他们的叫法,蒙古人则称这三卫分别为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