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朱允炆继位之后,首要目标便是巩固政权。既然要巩固自己的皇权,削藩之事就无可回避。朱允炆在他的爷爷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三个顾命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出谋划策之下,削藩动作很生猛,短短一年之内,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被废。

有时候,步子迈得太快了,就是容易扯着蛋。

早在朱棣将道衍和尚从应天带回北平的那一天起,道衍和尚就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伯乐——朱档谋划着这件大事。当然,道衍的谋划,始终只能处于秘密的谋划、筹备阶段,而一些实质性的举动,可是不敢随便乱动的。

这举兵起事,首先得有兵吧!有了兵,还得有粮、有饷、有兵器、有装备吧!而兵、粮、兵器、军械装备这些都是相当敏感的东西,谁要是敢大张旗鼓地捣鼓这些东西,那就相当于将“谋反”二字写在了脸上。

因此,除了钱,朱棣可不敢染指其他任何一项。按说,朱棣跟他老子朱元璋一样,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但是,在道衍和尚的出谋划策之下,朱棣还是开始了偷偷“敛财”。

朱棣自己也觉得,虽然自己并不贪财,但“敛财”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让远在应天的老爹放心,自己就是个贪财之辈,并非“心怀天下”之人。

朱棣“敛财”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找几个代理人,利用北平处于与北元作战的前沿地带优势,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儿上与北元的商人偷偷展开贸易。比如利用自己坐镇北平,经常与北元残兵发生战争的机会,找老爹朱元璋虚报冒领。

特别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由于蓝玉、傅友德等将领受到朱元璋猜忌,朱元璋决定将北方边境的军事指挥权交给自己的亲儿子时。时年三十岁的朱棣没有让父亲失望,他率领军队狠狠地痛击了北元。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朱棣再次作为攻击北元的主帅,大败北元军队。

这两次对北元作战,朱棣不仅积累了军功、积攒了人望,还顺带着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就是利用积攒的这些财富,道衍和尚为朱棣办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便是收买了建文帝身边的大量宦官。而这件事情的操刀者,正是道衍和尚的学生、我胡硕的儿子——马和。

朱元璋晚年,明朝的宦官机构已基本完善。只是朱元璋时代的宦官几乎没有任何权力,更没有什么地位。朱元璋曾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御外臣冠服,不得兼外臣文武衔,官职不得超过四品。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令铸成铁牌﹐悬置宫门之上。

可以说洪武年间,包括后来的建文帝时期,宦官可是比较惨的。要是他们知道后来的刘瑾、魏忠贤还有那等嚣张跋扈的机会,估计会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委屈地说道:“同样是做太监,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正是由于这些太监地位低下,不被人所重视,他们便成了朱棣和道衍和尚“围猎”的目标。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司礼监提督太监李兴、掌印太监王安、秉笔太监马靖三人。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司礼监设立之初,一把手是提督太监。这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可以说,司礼监提督太监是宫内宦官之首。只是后来,由于这司礼监提督太监权力实在太大,便不再设这个职位。因此,咱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便是,明朝宦官的第一把交椅成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了。

由于马和自己也是宦官,与宦官交流起来更加方便,因此当他携带重金去应天拜访李兴、王安、马靖等人之时,大家自然是一拍即合。从朱元璋晚年开始,应天宫中的宦官之间就开始流传:皇帝诸子之中,燕王为人最为仗义、仁慈!

嘿嘿!有钱能使磨推鬼!

第二件,道衍和尚便是利用这些钱,替燕王笼络了一批文臣武将。当然,这些文臣武将,主要还是能与燕王以及燕王的身边人有些瓜葛的。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由于蓝玉案爆发,不仅蓝玉一家被诛杀,连傅友德、朱同、常升(此前常茂获罪致死,常升袭其爵)等人皆受牵连。因此,道衍和尚替燕王还真没有笼络到什么实力派人物。

燕王也曾花费大力气,想笼络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却刻意跟他保持距离。由于这二人在接下来将要扮演重要的戏份,咱们不得不提前交待清楚。

第一个人叫徐辉祖,是名将徐达的长子,徐达死后,袭其爵为魏国公。朱棣想拉拢徐辉祖,不光是因为他是名将之后,更是因为徐辉祖就是他的小舅子。

可让朱棣十分头疼的是,即使派上自己的夫人,也就是徐辉祖的亲姐姐出马,徐辉祖仍旧与朱棣保持着不亲不疏的关系。

虽然是让并不十分受自己信任的张信去执行这个特殊任务,建文帝在齐泰的建议之下,还是做了两手准备的。假如张信没能逮捕燕王,就让张昺、谢贵带着兵围了燕王府。建文帝自然也是给了张昺、谢贵诏书的,这道诏书自然不会是密诏了。不过这道诏书并不是逮捕燕王,而是逮捕燕王麾下的一些重要官属。

毕竟要收拾燕王,你得先将他逮在手里了,才好罗织他的罪名。没逮着燕王之前,你下一道圣旨,说燕王谋反,要逮捕燕王,那就无法服众。说不定燕王就顺水推舟,真的反了。这显然是建文帝不愿意看到的。

而让张昺、谢贵带着皇帝的圣旨去逮捕燕王麾下的官属,这其实也不失为一步好棋。假如燕王坐视张昺、谢贵将人带走,剪除自己的羽翼,“温水煮青蛙”的目的就达到了;假如燕王不让张昺、谢贵入府拿人,那就是公然抗旨,舆论方面显然对燕王不利。

话说张信突然得到了皇上要他逮捕燕王的密诏,那就好比是接了个烫手山芋,急得是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

此时的张信确实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执行皇上的命令吧,燕王可是自己多年的老领导,就此下黑手,必遭同仁所不齿。另外,燕王府还有自己的卫队,要是自己行动失败,这项上人头肯定得当场落地。

不执行皇上的命令,去燕王府告密吧,似乎与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国”教育相违背。况且皇上还升任自己为副都指挥使,自己要是阳奉阴违,似乎是有负圣恩。

就这样恍恍惚惚地过了三日,张信还是拿不定主意。俗话说“儿子都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张信这个样子,他母亲自然是看在了眼里。

这日晚间,张信的母亲单独问儿子道:“儿呀!你究竟有何事?这几天一直是茶不思、饭不想的?”

张信见母亲看出了端倪,也不瞒母亲,便将事情的原委说了。

接下来,张信母亲的一番话,足以改变大明历史。

张信的母亲是这样说的。他告诉张信,坊间流传着一个秘闻,说是燕王有真龙之相。嘿嘿!要真是秘闻,你这老太太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这都是道衍和尚搞的把戏,在坊间为燕王制造一些舆论支持而已。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1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常真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元末明初的那段故事第11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